近几年,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从未停止,人工智能也逐渐向教育延伸。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里,加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内容。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人工智能初步列为选择性必修。图/新课标截图
新课标统编版教材仍在修订中
根据去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等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可从2019年新高一开始启用新教材,最迟2022年秋季,全国各地均使用新教材。
据了解,目前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仍在编写修订中。
统编版教材虽尚未露面,但各高校自主编写的AI教材早已面世。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可买到且普遍受到认可的人工智能教材至少有4套。
去年11月,根据新课标要求打造的小初高贯通式课程体系已出版,该套教材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吉庆主编,目前已在上海嘉定一中、交大附中嘉定分校试点。据介绍,今年将有更多中小学引入这套教材。
各省份教育部门也加紧了“正规教材”的编写。山东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本的最近一次改版,纳入了人工智能、手机编程等内容。江苏省2018年苏科版《信息技术》教材,也将编程、机器人课程、走进人工智能纳入教学。
北京多所学校已开设校本课程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分步实施、自主申请原则,北京等四个已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今年可以率先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人工智能课程也在其中。这意味着,今年秋季学期,人工智能或将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进入北京高中生课程。
汇文中学高二学生王楠(化名)加入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已有一年多,她告诉记者,社团有专门的教室,提供各种机器人仪器,还有专门的老师教他们如何组建机器人,并通过电脑编程控制机器人进行各种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和三名团队成员制作的“全方位打猎车”能够实现向固定目标发射弓箭,在东城区的一项青少年科技比赛中,这个项目获得了一等奖。
校园已有机房能满足教学需求
根据新课标《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人工智能,还需要搭建简单的应用模块,利用开源硬件,设计并实现简单智能系统。这对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提出了硬件上的要求。
记者在第39届北京青少年科创大赛上也了解到,很多AI项目的关键部分都是通过老师指导,在校内的机房里完成的。
背景
两年发布6份文件推动AI教育进校园
追问
人工智能课应该怎么教?
AI进课堂有必要,但应给孩子“不去研究”的选择权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AI作为一种新技术,加入到中小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同时,他也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大部分学生未来未必会专业从事AI,可能仅仅只会用到AI,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AI教育的范围放得宽一点,不需要步调一致,都去学相同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AI技术本身是发展的,因此,“究竟AI技术中的哪一部分、哪些内容、多大比例进入到课堂,也需要跟随技术的更新与淘汰进行不断调整”。储朝晖以自身经历举例,“80年代,那时候电脑还算是新技术,我们要学习波尔代数、数据位数转换这些,现在来看,一般人使用电脑根本不需要这些,但对于搞专业的人来讲还是需要的。”
对于有观点认为应将人工智能列为必修课,储朝晖表示,必修课程一般为通识类课程,传授的是一种必须掌握的知识,但AI技术并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他并不否认AI在未来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他强调,“大多数人用的是技术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用它的过程和逻辑,并不是需要学习才能使用,这与通识的概念是不同的。”
他认为,现在的孩子未来可能会生活在一个AI的环境里,但不同的人对AI的使用方式是不一样的,“应该给孩子‘不喜欢、不深入研究’的选择权,而不是去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