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世界著名舞蹈教育家特德·肖思说过:“我认为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舞蹈教育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具有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用舞蹈培养高品位的“文化”人,是舞蹈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如何通过舞蹈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以舞蹈教育推动德育教育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曾经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舞蹈表演教学,能够发展大学生对生活情感的客观体验,让他们能够掌握运用一定的舞蹈艺术形式表达情感。舞蹈创作教学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创造能力。

二、以舞蹈教育推动智育教育

在舞蹈教学中,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对潜能的全方位开拓与挖掘。舞蹈是依靠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与观察力,舞者必须进行仔细观察,才能领悟到其韵律、风格、特点。舞蹈从体裁、主题、表现形式等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舞蹈的学习、排练、表演过程中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三、以舞蹈教育推动体育教育

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舞蹈节奏。用于治疗,可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挫折的心灵复原。舞蹈在这一方面便是一种锻炼了。”

首先,舞蹈教学训练可以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体形和姿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其次,舞蹈教学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再次,舞蹈教学与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灵活性。舞蹈教育之所以是有显而易见的体育教育功能,是因为它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m而且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转贴于

四、以舞蹈教育推动美育教育

舞蹈教学是推动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最好的途径。舞蹈艺术审美的过程是经过人的大脑的形象思维方式并伴随人的情感体验完成的。在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舞蹈韵律的把握产生抒情、联想与想象,从而唤起美的感觉,美的欲望,美的理解,进而起到美育的作用。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自身的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

舞蹈教育的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并形成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舞蹈是依靠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色彩、舞台美术、灯光和情节于一体,又是一种表情性的时空艺术。舞蹈中的动态与造型,恰恰证明了“舞蹈是活动的雕塑,流动的画卷”这一名言。

总之,高校舞蹈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业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送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

由于舞蹈艺术教育以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为宗旨而展开,它不仅作用于受教个体,而且作用于全体大学生,它不仅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大学生,而且从审美的诸多方面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修养。舞蹈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使大学生获得一门专门的艺术技能,并且在体能上得到锻炼,意志品质上得到磨练,智力上得到发展。同时,丰富情感,提升人格,净化心灵,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感悟力。

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与需求,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正确认识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确实具有独到的、显著的、无可替代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继恩,舞蹈培训中家长心理的探测与引导[J],舞蹈,2006。(06):14。

[2]杜燕,浅谈舞蹈艺术培训与少儿全面发展的关系[J],青海教育,2005,(23):33。

[3]吴红,舞蹈的作用与影响[J],今日教育,2007,(06):45。

[4]贾建文,舞蹈人才的培养[J],河北教育,2005,(15):35。

[5]李涛,浅析舞蹈的教育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5):58。

[6]刘钧,谈训练与少儿的生长发育[J],艺术广角,2000,(03):6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电工课程;研究

一、电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知识和技能。高职学生获取电工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包括实验)来完成的。电工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扩充,同时,各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时数在不断减少,电工教学学时也在相应减少,面对学时减少和内容膨胀,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与手段。

二、电工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电工教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现大多采用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教材,而这些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写教师总是有一种编写的容易了怕使用的老师看不起的心理,而没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学校使用的电工电子教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理论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用功,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我们能够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就很不容易,至于教学效果差的责任就不在于我们了。实际上,持此观点的教师主要是由于对职业院校教学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和创造性认识不够以及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视不够所造成的。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理论内容驾轻就熟,讲求循序渐进,体系完整,而对于实验实习内容则可有可无,安排的课时一再压缩,安排的内容也大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与专业实际相脱节,没有从引发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没有体现开放性和设计性的思想,没有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也就不能实现职业院校电工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3、实验实习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少,建设方向不明确,与社会、生产一线结合不够紧密,条件设备简陋,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等。许多教学仪器设备己经达到报废程度;再加上这几年招生专业不断变化,原有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设备有许多无法使用。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或者不能进行实训,或者使用已淘汰的实训设备,当然也就保证不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1、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堂课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在问与答中展开教与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理解、掌握和探求新知识。

2、教学手段的改进

3、电工理论教学的改进

电学和磁学理论知识,对于职业院校机电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重点表现在它是电工理论基础,其难点表现在它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职业院校电工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提倡理论的“少而精”与分层次教学,宜采用“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4、加强电工实验教学

电工教学要充分运用实验,使学生感知物理现象与过程,作出评价与判断,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转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与主体。

四、高职高专电工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在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中,普遍采用的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的方式,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它在现行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应该肯定的方面。在改革时,要注意保留这些积极因素,盲目否定和取消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

1、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考核方法多样选择

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

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1]黄家植.职校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07.1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9.26

[3]王金台.试述中国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4]欧阳河.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型教学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3,67

关键词:高职复合型专业顶岗实习

为了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形成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推行顶岗实习,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还可以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零距离”的运行模式。如果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顶岗实习,并最终实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

1高职复合型专业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现状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是为了实现顶岗实习的目标,在一定的原则下科学地组织、协调、使用各种顶岗实习教育资源,使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持续、稳定、优质、高效地运行的过程。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制度是规定学校管理各基本方面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例如各部门和各层次的职权、责任以及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关系,各项专业管理规定、信息沟通、命令服从等方面的制度。对于高职复合型专业而言,它要涉及到2-3个单科专业的顶岗实习,这就有可能涉及2-3个院系的配合。在我国,高职教育对复合型专业研究刚刚起步,多数高职复合型专业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常常是流于形式,以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涉及行业广泛,不仅涉及农业、食品、制药、发酵等工科类技能岗位,还包含营销、物流、客服、管理等文科类群的职业岗位,而已有的工科或文科类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特色性较强的“工文兼容“的岗位,因此,在就业单位不确定的情况下,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的顶岗实习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毕业后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2高职复合型专业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存在问题

2.1课程体系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不强

高职课程改革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改革目标还是没有真正的达成,在高职复合型专业顶岗实习中,课程体系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高职复合型专业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某个单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没有以行业需要为主线构建与学生顶岗实习相对应的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样学非所用的情况很多。以南通职业大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现有课程体系既没有形成以上游应用技术为背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也没有增设以“下游工程为背景的营销、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模块化专业课程,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前后串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涉及一些之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或技能,企业常常需要对这些学生采取更多的培训后再使其上岗,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淡化了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

2.2实习岗位单一

在实习单位中,复合型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应该是某一单独岗位,而应该面向复合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但是,在学生实际的顶岗实习中,很多的企业处于自身方面考虑,一般都不会提供满足这一要求的职业岗位群,都是安排学生长期做一个岗位,导致学生的实习岗位单一。

2.3师资队伍中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

对于复合型专业来说,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无疑是相当高的。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他们具备很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却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而这些实践经验正是复合型专业人才最应该具备的素质。对于很多的高校来说,师资队伍中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要求本科或者硕士毕业生在两个专业领域都非常精通,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就拿南通职业大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来说,懂生物科技知识的教师不懂产业化、懂产业化的教师不懂生物科技知识,所以单纯地让懂生物科技知识的或者懂产业化的教师来发展这个专业都会力不从心,顶岗实习环节更是困难重重,流于形式。

2.4实习过程控制困难

3高职复合型专业顶岗实习影响因素

3.1政府政策层面

政府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一般都是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出面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例如,在德国,政府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就有强制性的规定,企业在学生顶岗期间,不仅提供生产岗位,还要提供专用的培训车间和培训教师以及足够的培训经费,当然政府对这类的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都会给予一定的支持。

3.2学校层面

3.3企业层面

我们在对顶岗实习企业进行调查的时候,不难看出,很多企业被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企业的经营理念就是重视短期的利润,不愿意用企业的资源来培养人才;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仅仅停留在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而企业处于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考虑,不愿意接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企业顶岗工作等。

3.4学生层面

4高职复合型专业顶岗实习对策

高职复合型专业顶岗实习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为了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展开有序、稳定、有效地工作,就需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当然也需要政府、学生、企业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4.1立法鼓励企业接纳实习生

针对企业对顶岗实习不欢迎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尽快立法,把接纳学生实习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鼓励政策,通过经费资助、减免税收和奖励,建立有利于学生实习的统筹与管理机制。

4.2改革学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校企双赢”运行模式。学校应该让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在合作中获利,学校要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宣传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

其次,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要实现“双赢”,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定要根据复合型专业的特点,配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提高顶岗实习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使学校的“产品”――学生,毕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

此外,学校还应增加顶岗实习资金的投入,提高指导教师的劳动报酬,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对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指导,完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

4.3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要认识到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投资也是生产性投资,要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责任,积极主动地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不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

4.4学生要认真对待顶岗实习实践机会

由于顶岗实习过程中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岗位的多样性和真实性,对顶岗实习生的实习有特殊的要求。学生只有在顶岗实习实践时把自己当作实习单位的员工,认真对待顶岗实习实践的机会,全身心地进入工作状态,才能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5展望

新兴产业的卡死发展和行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能够为就业提供许多岗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岗位。高职院校复合型专业能否有效的开展顶岗实习是新兴产业复合型“双料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现有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下,不仅政府在制度上保证有力、政策支持到位,还要学校、企业、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发校企合作资源,使得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做的更好。

[1]蔡勤生,宋秀梅.顶岗实习:提升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2]高琳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龚娟.浅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1).

[4]刘丞.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几点建议[J].考试周刊,2010(47).

[5]杨春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02).

[6]杨育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调查与分析[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Z1).

[7]王可忠.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8]周云.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基金项目: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等教育理念大学生

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状况

1998年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报告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做了阐述;近年来,一批职业教育研究界的学者,如AnthonyKelly2001、AphroditeTsalgatidou2002、PeterScott2009、JohnC.Smart2010、WilliamE.Kastenberg2010等深入研究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分类、分级、测评和培训方法,我国学者杨美怡2007、童山东2010、黄日强2011等,也不断把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如英、美、德、澳等国家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综述,李怀康研究员还对职业技能开发和养成的关键步骤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李怀康2005-2009),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对接下来如何进行我国职业核心技能的研究和实践有着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实施方面,教育部成立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通过过程测试和笔试两步,开展面对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以及在职人士的包括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职业培训和测评。同时,在教育部组织下,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和实践者于2011年和2012年共成功举办两次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讨会,试图在把国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经验本土化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中国特点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评价模式。

三、从的北大改革看对大学教育生态的构建

1.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首先是对知识的掌握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自由、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老师。从“兼容并包”的分针出发延揽各方面的人才来充实北大的教师队伍,焕发大学教师的生机和活力,于是,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教员来到北大执教,正合了蔡先生后来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指出的“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教师思想,这些老师扩大了世界学术介绍的范围,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的教育哲学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效,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另大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北大各门派教员在学术上各抒己见,不但活跃了北大的学术空气,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创新力的提升,养成包容等美好的品格。

校长经验的启发意义在于:需要给学生自由空间去发展自我,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并得到回应,有机会检验、实践自己所学,学生走出课堂,跟更广范围的人交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自我认知,突破狭隘而不断自我学习。大学教育需要重视课堂之外的整个校园,甚至学校之间的教育生态的构建,如硬件方面,学生交流、讨论、完成团队作业需要场所,而自习室、图书馆等是不合适的,咖啡厅可能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表达和质疑,而目前的大学教育显然把这一点忽略了。

3.寓美育和德育于其中的课余教育

民国元年,任教育总长的时候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其中谈到要提倡美育,因为美感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因此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所谓美育,简而言之就是从艺术教育入手,培养人具有美的情操和相应的审美能力。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通过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教育,使人的精神、品格得到自由而健全的发展。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情感、强化对美的感受力,提升整体素质,与智育、德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德育方面,1912年北京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令》宣布“重视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因此,德育和美育相辅相成,构成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促进品格修养。

四、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整合学校资源

2.整合校外资源,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3.把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职业学校教育的不同,重视素质教育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中,明确大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断细化培养目标,并处理好不同种类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明确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规定学生对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要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必要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目标具体化,形成培养关键能力的指导纲要。在这方面,布鲁姆和他的同事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等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个体能力种类多种多样,处理好各种能力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

[1].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研究会.与现代中国.北京:北大出版社,2010

[3]陈氢.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研究.企业家天地,P165-166.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822)的研究成果之一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杜勇,杜军,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人才测评实验教学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P177-179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笔者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英语教学专业教学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等方面来服务于就业,以此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从而开创高职英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新局面。

1,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对接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客观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星级酒店、旅行社、邮局、重点医院、商场、银行等。求职学生反映: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你的就业空间就比别人大,你的升职机会就比别人多。从就业的实际需求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侧重点不同:汽车、建筑、电子类专业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的专业要求学生的表达、写作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各专业学生都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在对涉外企业实际调研中,97.5%的企业表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岗位负责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日常英语(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闲等)交际能力;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都是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先是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基础能力培养;接着开设专业英语。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表明:80%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是感到英语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趋势。如何结合各专业特点,让英语能力成为一专多能中的“一专”或者“多能”中的“一能”,这应是我们进行英语课程调整的方向。由此,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2、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高职毕业生有180万,截止2007年9月1日,就业率仅为61%,而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3000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师,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此外,一些学校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使高职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进行英语基本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的模式;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3增加应聘训练内容。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比如,应聘前,及时有效地组织模拟招聘现场,通过模拟使学生学到各种应聘技巧,从容应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3、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转变。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采取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整合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课程。但这些知识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知识空缺现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语通级证,无力胜任岗位需求”的情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中,“行业英语口语”包括各行各业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内容。这个内容涉及面广,更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3.3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业英语口语”培训可以安排在专业英语课时内完成,学期末单独进行口语考核,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将专业英语与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把“行业英语口语”培训设定为选修课。学生在就业之际,英语知识得到了适时的复习,无疑对学生就业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4、增强学生竞争力,把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与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5、实现学校——就业岗位“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为了实现校企就业岗位的“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周济部长在2002年

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

总之,笔者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还需加强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础课与“两课”。从而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0.

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z],2002

3.中国教育报,2005

4.黄孝珉.就业市场需要与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及教改对策的研究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6.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z],2006

7.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念.职教论坛,2007.10

先给大家重点推荐一本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征稿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栏目:主要有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栏目。

再给大家推荐职业教育范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及模式建构

董文娟1,黄尧2(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50;2.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基于新兴技术的职业教育变革及新模式建构势在必行。该文从职业教育智慧化、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信息化生态重构四个方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展的困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体现出融合、创新、跨界、终身化的新特征。基于此,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最后探讨了职业教育模式变革还面临回归教育本质、规避技术弊端等挑战,并提出“适应—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变革;模式建构;智慧化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1]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运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智能职教体系,提升信息技术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革命性冲击,职业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习方式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等促使职业教育向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目前,我国处于教育信息化2.0、工业4.0的新时期,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及以新技术、新产业为特征的新兴经济模式要求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智慧型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促进智慧化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职业教育智慧化诉求: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创造智慧教学环境,转换教育方法,内容与手段,注重教育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智慧教育作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被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3]。因此,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并非简单的数字化,强调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改变思维模式,创建价值等方面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职业教育智慧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投入持续增加,各种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测量评价等领域,并逐步成熟,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信息化、智慧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新时期我国很多地区及职业院校积极提升现有信息化系统的智慧化水平,积极创建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逐步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智慧化、资源环境的智慧化和服务评价的智慧化。

(二)经济发展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经济需要高技能智慧型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经济及其他部门跨界融合,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务,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为实现手段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运作发展和对知识技术的掌握要求达到了更高层面,相应的教育需求也有所提升,市场环境渴求勇于创新、个性化的高技能智慧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应对行业上升发展的劳动力需求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应用,提高技能培养层级,以适应新的社会劳务需求。现代企业生产依托互联网科技,与智能化设备直接联接,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不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需升级为网络智能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师资结构等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智慧化、智能化,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变革。

(三)政策保障:国家从宏观层面保障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

2016年是我国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这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积极融合信息技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紧密依托信息共享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自我选择,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启了智慧校园的行动计划,一些大中城市也在积极制定实施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在良好的政策保障中提升智慧化水平。

(四)信息化生态重构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是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跃迁升级和创新发展。”[4]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催促下,技术变革带来了职业教育系统的颠覆性创新改革,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再造教育业务新流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各科各门教育教学业务,打造各级各类智能实训部门、培训机构,覆盖贯通中高职院校,整合系统内外现有资源,推进智慧教育生态有序发展,为各类用户提供最适合、最智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服务,完成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挑战,比如可能会改变就业结构、影响政府管理、威胁经济安全等,还可能会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当前,人工智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席卷而来,职业院校既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战场,又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梦工厂”[5]。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影响是广而深的,对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本身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发展困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替代20亿个工作岗位”[6],那些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技能将被智能机器、数码设备所替代,工业机器人也将大面积应用。智能设备替代行业劳动力,能够降低劳动成本,且具有高效、易操作等竞争优势。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未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冲击职业教育就业岗位,撼动其所依附的岗位基础,对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定位产生了威胁。因此,根据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岗位特征与需求,提升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困境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和提高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仍不够紧密,表现出信息化管理效率低、科学决策水平低等现象。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表现在:

1.课程与教学困境

2.认知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职业院校将“未来教室”“智慧课堂”定位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改革,如MO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多屏教学等,但“管理者和施教者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智慧课堂=多媒体+传统教学的层面’,教学观念和思维依然固化,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参与而得到实质改变”[7],缺乏对多媒体网络架构和智能学习平台的深层认识,更缺乏对管理评价和互动交流等模块的理解与掌握,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采购了数量巨大、设备精良的多媒体设备和智能服务设备,但没有充分有效使用,大大限制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潜力。

3.用户困境

4.评价困境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依靠经验和观察,智慧型评价则是基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以采集到的学习数据为客观基础。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效果的评价实际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局限,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之中,许多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进行定性定量的智慧评价,如互动交流及深层次的学习评价等。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新特征

人工智能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人们认识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与智能网络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变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体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等职教特色,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8]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必将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进程,表现出了融合、创新、跨界和终身化的新特征。

(一)融合

(二)创新

信息化时代下“变”为创新立足之要点。创新时代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创造智慧。“由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最终指向创造发明”[9],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智慧思维,不断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是原有知识不断被更新、技术不断被升级的时代。人工智能促使社会化协同大规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创新生产关系,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开创了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与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三)跨界

智能科学与职业教育连接起来,搭建起两者沟通的桥梁,跨越了人工智能虚拟教育和线下实体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教育供给由竞争资源转变为协同合作,直线型的中心组织管理转向去中心化、泛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等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跨越教育边界,与市场、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四)终身化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预示着全新思维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形态的变革,重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重构信息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智能化技术科学将现代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虚拟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互联贯通,突破传统教育价值的链状模式,使职业教育由传统模式走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影响,为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路径,解决不能兼顾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下面将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来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

(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

(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八)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冲击着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职业院校需要合理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通过互联网加快信息流动等方式,提高各职业院校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活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产生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但可以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业务流程。人工智能推动了学校组织结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学与课程是提供信息数据的重要平台,学校组织则构成了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其次,“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打破学校的围墙的阻隔,互联网将学校组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共同承担知识的传授、传播、转化等功能,促进学校组织体系核心要素的重构。第三,建设“智慧校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实施一体化校园网络认证,推动智能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模式变革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将推进大数据、云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与反馈等领域,形成社会化多元供给,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自主选择的学习形式和及时获得反馈的评价途径,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共治。但其全面实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各职业院校积极建构智慧校园,努力实现智慧化产学研环境,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网络等核心技术的开发,都需要资金的根本保障。政府要给予资金政策保障并加强监管,资金管理部门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其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的成果表现离不开学习者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变革职业教育,也要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倾向,“避免一味追赶技术新潮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等,技术本身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辩证法。”[14]第三,“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仍未能充分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和双边优势互补。人工智能终端系统擅长逻辑性、单调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则更适合情感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工作。”[15]现阶段,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智能机器不能完全胜任知识传播、数据处理等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绝对依赖互联网络和设备,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重新架构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成了对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没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构真正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个三方面:

1.“智慧脑”与“智能脑”融通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造就了以电脑、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脑。职业教育智慧化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学习者发挥人脑“智慧脑”与机器设备“智能脑”的“双脑”共同协作[16]。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要通过“智慧脑”和“智能脑”的协同作用,发挥互补优势,进行融通式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人脑与电脑的技术对接。

2.“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虚拟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真实与虚拟两个世界,虚拟信息技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实体教育,实体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虚拟技术的支撑。但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还会存在利用这两个世界时顾此失彼、难以平衡的问题。目前,虚拟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应用与推广,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使得职业院校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消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学习者要学会利用这两个世界虚实融合、高度互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THE END
1.IntelligenceReadingandWriting教案2024学科网网校通专区为您提供Unit 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ading and Writing教案-2024-2025学年中职英语高教版(2023修订版)基础模块3精品资料下载,资料简介:https://fzgjzxwxt.zxxk.com/soft/49395673.html
2.2024-人工智能编程实践:提供一些简单的编程实践项目,如使用Python编写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关于人工智能的书籍、研究报告和科技文章,以加深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理解。 -观看视频教程:推荐学生观看在线教育平台上的人工智能相关视频教程,如Coursera、edX上的课程。 -参与在线讨论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0/7064026036010006.shtm
3.初识人工智能教案初识人工智能教案 下载积分: 800 内容提示: 初 识 进 人 工 智 能 《信息智能化加工》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 三里畈高级中学 何光明 【一、设计思想】 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热点之一,它在求解策略和处理伎俩上具备独到之处”。并要求学生“经过部分智能信https://www.doc88.com/p-31371832967027.html
4.《新华书店自营旗舰店人工智能(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所属分类:图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编辑推荐 1.人工智能经典教材,更加适合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2.新增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安全和人工智能编程等新进展、新成果; 3.图文并茂,结合人物轶事、应用之窗,提高趣味性和实用性; 4.章末提供习题,并附有解决方案,巩固知识、夯实基础; 5.突出人工智能发展中人的http://product.dangdang.com/11926009641.html
5.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摘要】: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背景下,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高素质应用人才是中职教育的目标。为了达成该目标,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从课程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形式上进行变革,构建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变现阶段中职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使中职学生得到思维模式与知识技能的综合成长。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GDH202214011.htm
6.高职高专及中职院校人工智能公共基次程的教材书籍凤凰旗舰店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 高职高专及中职院校人工智能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 书籍凤凰旗舰店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0104570429680.html
7.新书推介此外,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如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的智能化变革,让读者明白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融入现实世界并产生价值。 推荐理由:首先,对于想要入门人工智能技术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好的教材。其内容由浅入深,能够逐步引导读者理解人工智能这一复杂的领域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EwODM0Mg==&mid=2650524802&idx=1&sn=65ef4335cf8bf78bc481b457a1f1c324&chksm=8971e8a837492c76ebd108fff20bd78b2f0475e9849e0bfa832d4899f0b14b7326d73920ee8d&scene=27
8.职业教育国规教材发布!3DOneAI助力多学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代表企业,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望软件”)受邀参与本次教材编写,为中等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初步”“程序设计”“三维数字模型绘制”等信息技术公共基础课程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下册》更是将中望人工智能三维仿真软件3D One AI作为创新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学习https://www.i3done.com/news/2022/3405.html
9.计算机应用基础说课稿(精选11篇)EXCEL软件的使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追捕大行动”这一虚拟案例导入,告诉学生行动背景。提供给学生破案用的线索,每后一条线索的打开必须先得到前一个线索给出的答案。请学生根据https://xiaoxue.ruiwen.com/shuokegao/386213.html
10.双碳行动论文题目范文6篇(全文)诸如,利用人工智能所建设的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室,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又能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直观有趣的教育场景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还可以推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完善和优化。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建成素材https://www.99xueshu.com/a/rykucayawlnz.html
11."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职部分(第2版) 李侠 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471 中职 信息技术类 向pepper 学习人工智能 宋威 江南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472 中职 信息技术类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黄文胜 重庆市商务学校 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473 中职 信息技术类 物联网综合项目实训 江帆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高等http://jxgzpt.scvtc.edu.cn/download/content/resource/2022/06/%E5%8D%81%E4%B8%89%E4%BA%94%E8%81%8C%E4%B8%9A%E6%95%99%E8%82%B2%E5%9B%BD%E5%AE%B6%E8%A7%84%E5%88%92%E6%95%99%E6%9D%90%E4%B9%A6%E7%9B%AE.pdf/
12.中职文化课也有标准了!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2020思想政治语文“比如语文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构成,其中职业模块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安排的选修内容,包括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等4个专题。”该负责人说。 据悉,教育部将依据课程标准统一组织编写教材,各地要组织开展课程标准培训,推进中职三科教育教学改革。https://www.100vr.com/100vr/phone/news_detail.php?id=122242
13.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高职院校近年来意识到开发教材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教师却没有把握住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没有形成教育特征。在知识传授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设计教材时需要按合理的逻辑进行。多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会对普通高校办学模式加以借鉴,在编写教材时采取的范式与普通教育大同小异,极力突显课程理论体https://lib.ynenc.cn/xsdt/34679068390937.html
14.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中职:专业教师均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数据分析、数据采集、人工智能网络规划设计、应用开发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借助课题研究、开发教材、精品课程、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逐步提升团队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及水平。 http://bjqszx.bjchyedu.cn/zyjs/rcpyfa/202407/t20240710_104023.html
15.广州首本中职人工智能通识活页式教材首发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与多家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合编的首本中职人工智能通识活页式教材——《人工智能通识》在现场首发。该教材可作为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基础教材,也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读物。 据了解,学校未来将持续加大人工智能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中的全方位、更深入的应用,聚焦实现教育数字转型,为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03/24/790bd7ca3acf42cd892257ad2b5368d7.html
16.计算机应用论文(15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职位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催生了这些职位,计算机的发展史很短暂,才仅仅有八十年左右,有了计算机的出现,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推动了历史的年轮,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是前景很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计算机人才,所以,计算机在中职教育当中应该是面向市场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suanji/733912.html
17.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本专业主要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智能产品发展需https://www.jnitc.cn/sys-nd/1368.html
18.职教新闻新闻频道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劳动市场的需求结构,掌握适应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核心技术技能,成为职校生将来立足社会、谋求生计、实现个人成就的关键能力。研究表明,职校生的潜能优势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灵活等学习特征,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操作性与策略性的知识,他们就业定位准、意志力强、可塑性http://www.zhijiaow.com/NewsList_98_4.html
19.(精品)计算机应用论文15篇[3]王垂祺.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xx(14):74-75. 计算机应用论文2 1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1.1教学对象的分层 教学对象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计算机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时,应当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基础进行一个总体的摸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形式,摸清楚学生的基础知识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240625132223_389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