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课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胡艺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62);李卓威、朱成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基金项目:2023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重点委托课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研究”(编号:202300001101WTA);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人机协同度的影响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编号:72304099)

一、论坛召开背景和基本情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1]以GPT-4、星火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生活的结合日趋紧密,[2]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针对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指出,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3]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革新的必然趋势、必由路径。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下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提供了首要依据。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适应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

二、素养提升与技术变革:信息科技教育的关键使命

主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李天顺副会长和华东师范大学戴立益副校长通过腾讯会议连线现场作开幕式致辞。

(一)数字素养提升:培养数字人才与加强信息科技教育的核心

李天顺副会长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赋予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新使命,并且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其关键在于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人才。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夯实我国数字化转型人力基础的核心。

此外,李天顺副会长还称赞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委会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学术团体,汇聚了一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顶级专家,是国家高端智库。此次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组织和召开这次年会。希望专委会聚焦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与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起开辟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塑造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开创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方法和模式。

(二)数字技术变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手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

戴立益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以及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科技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今的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把握新课标,总结以往取得的优秀经验,面向未来社会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三、凝聚群体智慧:信息科技教育变革的应然逻辑

(一)教育智能变革的方法与路径

1.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

2022年新课标的发布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仅仅是课程建设的起点和依据。[6]针对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与策略将其落地实施,国家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的主旨报告《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给出了答案。

熊教授以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题,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落地是一个伟大目标,当务之急是知道如何去走。随后,熊教授从国家意志与教育数字化战略、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框架3个方面,介绍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①教师培训是新课标落地的重中之重,要及早开展,不能走偏再纠偏;②新编教材要符合课标的思想,按主题式组织,要弘扬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③数字教材具有动态性、公平性、支撑性、支持性和示范性优势,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而信息科技正把握着先行先试的机遇。

2.跨越人工智能应用的认知陷阱

科技进步丰富了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而这些新内容该怎样合理地与课程整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的主旨报告《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陷阱》发人深思。

余教授首先抛出“认知外包”这一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人类部分思维活动和认知任务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或其他组织,以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一种认知分工方式。[7]它是信息时代人适应复杂性的根本。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人机结合实现认知外包,从而能够提升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增强教育的基本原理,但也可能带来认知陷阱。最后,要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教师应把握以下要点:①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②将智能技术当成认知工具,让学习者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③通过合作和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会化协同能力。

3.数字人教师与元宇宙基础模型

中国科学院王飞跃教授的主旨报告是《数字人教师与元宇宙基础模型:教育智能大变革与知识体系的平行数字化问题》。王教授首先回顾了百年前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时进行的教育改革,批判性地指出在今天迈向智业时代之际,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智能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若不进行教育改革,那么“今日之学校,就是明日之私塾”。之后,围绕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念,讨论人工智能和平行智能的起源与趋势,提出了第三轴心时代下智能科学哲学的新体系——平行哲学,并阐释了其虚实平行互动与纠缠的过程及其引导的知识体系,针对三个世界应采取三种意识、三种哲学、三种知识,[8]期待新知识、新教育将带领我们走向新学校——6S智慧学校(Safety,Security,Sustainability,Sensitivity,Service,Smartness)。

4.数字时代的创造力培养

汪教授总结,有创造力的人幸福感更高。因此,信息科技教材应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创造力的培养,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传递创造力,这些举措将增加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喜爱、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二)智能时代素养探索

1.人工智能师生素养标准

学习人工智能到底是在学什么华东师范大学江波副教授的专题报告《人工智能师生素养标准》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2020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都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并对国内外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现状加以分析。

随后,在分析梳理了关于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研究后,结合信息科技(技术)课标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内涵加以界定:它是指让个人批判性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可与AI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并将人工智能当成学习、生活、工作工具的能力。[9]它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4个组成部分,基于这4个一级指标衍生出15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构建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框架指标体系。针对人工智能核心素养与新课标的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适当拓展当前信息科技课标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业要求。

2.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能力新挑战

什么是实验教学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魏雄鹰教研员的专题报告《实验教学: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能力新挑战》给我们带来了答案。基于40多年来信息科技课程的变化,概括了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转变带来一系列课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但已有研究表明,实验能力并没有得到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信息科技课程中如何进行实验教学领域几乎是空白。为此,魏老师建议:①用大概念统领课堂教学;②基于大单元设计多样化实验;③评价与实验教学进程同步。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师师资调研报告

4.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

(三)智能教育资源构建

1.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重塑教育治理和教学范式

模范校园的建设成果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典型体现。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黄祥风科长的专题报告《迎接教育奇点的到来——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重塑教育治理和教学范式》提到:温州市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成果包括设计理念、推进机制、“好学温州”集成门户和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体系。温州市疫情防控精密智控系统,涉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校园疫情预警分析系统的总体框架和精密智控流程。温州市学前教育“三朵云”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包括保育保健“云呵护”、教育教学“云慧玩”、后勤服务“云管家”。[10]温州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经验是指,通过云阅卷精准把握和详细分析各所学校、各个班级的教学情况,促进温州市连续七年的高考大踏步前进。

3.智慧资源平台

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教育改革的引领,必然要依靠资源平台的搭建。华东师范大学李锋副教授的专题报告《智慧资源平台》指出,课程实施存在落差源于三大矛盾,包括课程标准化与教学多样性的矛盾、教师需求多样性与培训方式单一性的矛盾、资源需求急迫性与资源静态限制的矛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路径包括从单一标准化培训到多样化培训、从大规模集中培训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从静态培训资源到动态更新的培训资源。具体指:一方面可以基于通用项和特色项案例评价工具可视化案例评价结果,提供生成性的培训资源;另一方面依据课程标准分解单元教学内容、建立知识图谱并构建教学微视频切片结构,提供知识结构化的培训资源。未来平台使用的美好愿景是:信息科技教师在智慧平台中诊断、学习和发展,形成动态视频智能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12]

4.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报告

资源平台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软件工具,那么这些工具的效果如何华东师范大学张博助理研究员的专题报告《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报告》给出了答案。当下教育智能软件产品种类丰富、场景全面,但功能重复性高、缺乏成熟的技术产品,因此急需软件应用的科学指导。[13]对此,团队开发了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指数模型。该模型构建了4个评价维度,分别面向学生“学”、教师“教”、教育“管”和“评”。目前,智能教育软件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因此建议:①智能教育软件工具开发需与教育场景紧密结合,在应用实践中应考虑用户的切实需要与反馈;②未来智能教育软件工具开发应提高智能化水平,切实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深度融合;③智能教育软件工具中存储了大量的宝贵数据,用户应充分挖掘教育数据的价值;④政府、高校机构、科技企业应密切合作,尽快利用智能技术/软件工具搭建全面的、智能的、数据化的智能教育系统,加快实现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以数据为主题的课程创新

数据的采集、表达、分析与解读一直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的胡卫俊老师围绕课程逻辑、核心素养和学科哲学这三条主线来寻找教学内容并挖掘内容背后的育人价值,通过发现数据、采集和组织数据、表达数据这三个课时,以及结合焦点讨论、项目式学习、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对数据编码这一板块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王美老师从“哪个班近视防控做得最好”为主题切入,运用对比法分析数据量,采用筛选、排序等方法统计数据,通过交流和讨论总结合理的策略和建议,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结合数据提出建议,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探索初中信息科技教育的项目制与游戏化

(三)多维度赋能高中生算法思维能力培养

(四)智能技术跨学科综合应用打造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五、论坛总结与启示

(一)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实时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至关重要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充实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因此,教育研究者与教育技术开发者需着眼于各个学科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研发。在此过程中,强调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共享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为促进教育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可考虑将各类数字化资源整合成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并确保这些平台具备可行性和实践性。[16]

(三)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被赋予实践者的角色。除了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外,教师还需具备灵活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将智能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不仅令教育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入了解与应用新兴技术的能力,能够有效整合数字资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曹若琪,徐燊,汪潇潇.数字化引领全球高等教育未来——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主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82-95.

[2]聂小林,张金霞,黄倩倩,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治理:内涵、框架及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4):21-31.

[5]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6]熊璋,李正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27-132.

[7]余胜泉,汪凡淙.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外包陷阱及其跨越[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2):5-13.

[8]王飞跃.平行哲学与智能科学:从莱布尼茨的Monad到区块链之DAO[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20,33(12):1055-1065.

[9]LONGD,MAGERKOB.WhatisAIliteracyCompetenciesanddesignconsiderations[C]//Proceedingsofthe2020CHI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2020:1-16.

[10]戚祥浩,周琳子,黄祥风.为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N].浙江日报,2022-09-27(006).

[11]缪雅琴.拥抱教育数字化,学校未来可期[J].教育家,2023(14):1.

[12]李锋,李冬梅,魏雄鹰,等.发展关键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建议[J].教师教育学报,2022,9(4):55-62.

[13]张博,周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6):89-96.

[16]刘清堂,吴莉霞,张思,等.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14-19.

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Construc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EnabledbyIntelligentTechnology:Summaryofthe14thSeminaron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YilingHU,ZhuoweiLI,ChengdanZHU

(DepartmentofEducationalInformationTechn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Keywords:Digitaltransformationof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courses;Intelligenttechnology;Informationtechnology;Newcurriculumstandards

THE END
1.一台课桌=9间实验室,讯飞幻境“元宇宙+教育”在路上当技术平权出现在教育行业,教育内容素材等能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化,可以将内容中的交互点提炼成数据,进行有效的反馈分析。从学生的学习事件、学习进度,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以及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等,都能在大数据不断采集的过程中,形成及时的智能化反馈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928707562912042&wfr=spider&for=pc
2.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仪器与设备配备20240121.pptx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仪器与设备配备目录引言人工智能教育概述教学仪器与设备需求分析现有教学仪器与设备配备情况评估目录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结论与建议01引言人工智能时代来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7031577.html
3.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装备广州飞瑞敖15年口碑,全国1000多所高校实验室建设案例,专注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核心技术研发、销售及服务,打造“六位一体”人工智能课程服务体系,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高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及师资培训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教育城市合伙人、培训机构转型课https://www.frotech.com/
4.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发展中以《艺术课程标准》为导向的人工智能课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 号】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加强人工智能与传统绘画技巧及美术教学的融合,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智能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在一线创新https://www.eol.cn/news/hot/hangye/202401/t20240124_2556365.shtml
5.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的教学环境布局与设施建设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育资源,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国内研究现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其普及和实施,但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26/5020303124011100.shtm
6.利用乐造和畅言平台进行人工智能教学云梦县实验小学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实验校的建设成为了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效率优化的重要手段。按照孝感市教育局的文件要求,完善人工智能实验学校工作规划,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合,助力我市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我校2022年启动人工智能实验校项目,通过构建先进的人工智能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提升学生https://yun.xgjy.cn/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139978&cid=381453
7.2024年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界面新闻·JMedia本报告将主要聚焦AI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这一主题,重点关注AI技术在“教学、学习、测评、管理”等各教育环节中的应用。因此,本报告中 “人工智能+教育”(后文简称:AI+教育)指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包含但不限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1549229.html
8.人工智能学习心得(通用28篇)人是最复杂情感动物,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呢,那就是老师的爱,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做到的,我认为幼师这个职业是不会被取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给我们许多帮助,现在也有许多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了VR、AR等技术,以后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会越来越便利。但是现在微博上有一件事也引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fanwen/3342600.html
9.教育装备网上海市徐汇区 启动人工智能教育区域整体试验 陕西宝鸡渭滨区构建家校社育人体系——家长孩子肩并肩成长 关于举办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的通知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院士论坛暨 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昆明 党建引领聚合力 产融结合促发展——产融分会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在京召开 http://www.ceiea.com/
10.理论网胜任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专业型教师极为紧缺,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搭建完善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验环境耗资大、过程艰难。受教育资源短缺的影响,各区域学校教学条件差异较大。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智能设备欠缺明显,有的学校实验环境难以达到人工智能课程开设要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设备更新缓慢,教学环境尚不能满足教学需求https://www.cntheory.com/whjy/202404/t20240405_64088.html
11.关于组织参加2021年全区教育教学交流展示活动的通知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和激发中小学及幼儿园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技术创新课堂”、分享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特点和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提升教师https://z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org/build/content/view&id=1945248
12.民生实事百姓有数⑨人工智能已走进各区中小学课堂为此,广州搭建并持续迭代优化“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该平台提供配套教材课程、教师培训课程、优秀课例等线上教学资源以及3D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虚拟实验中心,支持师生开展人工智能虚拟应用场景体验和课程实验,发挥互联网课程资源的辐射作用,支撑广州市中心城区以外区域开展教学,助力花都、从化、增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https://news.dayoo.com/guangzhou/202401/12/139995_54621021.htm
13.文明校园引领新时代AI教育潮流打造文明校园新标杆自2018年至今,我校师生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等重量级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等科技创新类奖项二百余人次。 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学将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推动我校在AI教育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将继续http://23z.nceduc.cn/info/1015/2453.htm
14.武义县壶山小学乐读云端智慧新型教学空间建设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中明确指出推进编程教育、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教育部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提到,教育要点之一是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我国《教育信息化2.https://edu.sina.cn/2021-07-20/detail-ikqciyzk6516460.d.html
15.人工智能教学:人工智能的教育资源为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选择合适的设备 合适的设备可以帮助学生做好数字化准备,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即使学生们从不攻读计算机科学学位,如果他们善于认识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他们也会为加入不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做好更好的准备。 https://www.intel.cn/content/www/cn/zh/education/k12/teachers/teaching-ai.html
16.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精选13篇)三、人工智能技术要在开放题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上寻求突破。 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标准化教学评价和纸笔测验的过度信赖。客观题为主、采点计分为主要评分方式的标准答案,使得记忆性学习在教学中得到强化,而理解与应用的学习则相对被忽视,创新性的学习甚至被完全压制。因此,突破教学评价难题是https://www.jy135.com/jiaoxuexinde/91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