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中等职业数学教育人文功能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1月7到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借着职业教育的春风,我们应该明确: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二等学生,而是时代的幸运儿,中职学校的教师也应该鼓励的帮助中专生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专业技能,

1.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执着探索、勇于发现、百折不挠和不断进取的治学精神,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和增强求异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命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根据实验结果用归纳的办法猜想的。他于1742年6月7日写信给欧拉,希望欧拉能帮助他作出证明。欧拉在同年6月30日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但他不能证明。欧拉是当代首屈一指的数学家,这个问题叙述如此简单,而欧拉却不能证明,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托夫证明了“充分大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质数之和”,由此推出每一个充分大的整数都是四个质数之和。1938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全部偶数都能表成两个质数之和。”换句话说,任取一个偶数,它能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的概率是1.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质数之乘积之和。陈景润的结论已经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解,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至今,这仍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

远在5000多年前,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的人民,在测量土地、疏通河道、制造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农牧业的实践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得出了计算面积、容积、测量距离等的方法产生了几何学。公元前7世纪,几何学从埃及传到希腊,并逐步演变为几何原理之间的逻辑推理,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又将几何上升为系统的数学理论。15、16世纪,特别是17世纪,生产实践向自然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于是有了“笛卡儿坐标”,产生了解析几何学。这些数学科学的取得,经历了封建迷信、宗教统治时期、资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直至当代,每一次的进步无不是一次创新革命的成果。

又如,我国在前未能采用国际通用的符号体系;在1906年京师大学堂使用的教科书上就用“天”、“地”、“元”等来表示未知数,用符号“”、“”等来表示加、减,分数则自上往下读,这样式子就被写成:,这是及不方便的。还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向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发出质疑,由次而来“无理数”;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等人为提倡阿拉伯数这种优越记数法,自己忍受了讽刺和挖苦。

回顾数学发展史,刘徽与“割圆术”、祖冲之与“缀术”、李冶与“天元术”、秦九韶与“大衍求一术”、欧拉与“七桥问题”、古里斯与“四色猜想”、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吴文俊的“吴方法”都是具有国际声誉的成就。这些数学成就的取得,无不是中外学者为了数学的不断完美呕心沥血写下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2.在课堂教学,结合数学应用性问题加强人文教育。

例2.1某顾客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台售价为5000元的电脑时,与商店约定,在一年内分6次将款全部付清,即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问该顾客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规定月利率为0.8%,每月利率按复利计算。)

例2.2某公司计划在今年内同时生产纳米洗衣机和智能DVD,由于这种产品需求量大,有多少就能卖多少,因此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劳动力)确定日生产量,以获得总利润最大。已知对这两种产品有直接限制的因素是资金和劳动力,通过调查得到关于这两种产品有关数据如下表:

试问:怎样确定这两种产品的日生产量,才能获得总利润量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些例题很好的联系了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懂得生活、会生活。

例2.3某人听到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两个不知道这则谣言的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吗?[1]

这一例题,起先大家认为办不到,经过计算,发现却能传遍,结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鲁迅先生说“众口烁金,积毁消骨”确实可怕。这既训练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受到思想教育,谣言传播速度惊人,影响及坏,传谣可耻。

从上面的例子,富含文化教育价值的数学应用题在对人的教育感化方面的作用是非凡的。

3.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学科的价值,从而孕育创新的潜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数学的美随处可见,有外在的形式美、内在的结构美;有简明美、对比美、对称美、序列美、节奏美、奇异美、滑稽美等,这些美在教材中俯拾即是,美不胜收。如,罗宾逊引入了作为数的无穷小,它比任何正数小,比任何负数大,但又不是零,这是什么样的数呢?在传统的和直观的范围里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何等奇妙!但他引入了,而且建立了非标准分析,用崭新的方法重建了微积分学。

4.结束语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从上文,我们体会了数学的魅力,也体会到加强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孕育出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引导中专学生更好通过三年的中专学习中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英语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英语教育领域的应用,将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大学生二语习得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大学英语授课往往以线下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丰富了大学英语单一的教学方式。可利用网络平台,如雨课堂、慕课平台等,开展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模式或者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英语习得的效率。

(四)形成了大学生英语习得分析数据库人工智能技术是以大数据为依托,可以跟踪和记录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等各种信息数据,进而可形成大学生英语习得数据库。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如数据挖掘、关联性分析和回归预测等,可以挖掘大学生英语学习背后的规律特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构建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画像,如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课程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和学习方式等。可为教师形成可视化的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的学情分析报告。因此该数据库有利于教师掌握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掌握学生个体差异,为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策略提供支撑。同时,上述数据为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习得的研究也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人工智能的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育领域对教师与学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他们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对师生关系的消极影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弱化。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地收集到自己需要的各种英语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英语讲座视频和英语文本资料等,甚至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但这些将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情感,从而隔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法概述

认知法(CognitiveApproach)又叫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卡鲁尔(J.B.Carroll)。认知法主张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并掌握语言规则,从而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运用语言。它重新肯定了语法—翻译法(GrammerTranslationMethod),因此被称为“改进了的现代语法—翻译法”。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A.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而不是习惯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能仅靠模仿记忆,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过程,是大脑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认知法的基本教学原则如下:1.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操练外语,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3.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4.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时,适当地进行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可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5.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对于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对于一般性错误不必有错必纠。6.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张兼中,1983:191~194)

功能法认为成年人学习外语和幼儿学习母语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成年人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进行的,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来学习外语的,而且成年人的学习具有自觉、有意识等特点。因此,功能法的优点在于重视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强调智力的发挥,主张在理解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二、功能法概述

功能法(FunctionalApproach)又叫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语法大纲情境大纲和意念大纲》一文中被首次提出。当时,西欧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这样的环境要求有更多的人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同时,由于学外语的人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不同,对运用听、说、读、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目的的多样性。因此,功能法便应运而生。功能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是相互作用的。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y)则提出了“语段分析”(Discourseanalysis)理论。功能法的心理学基础是心理语言学,代表人物是费利克和哈思。

功能法的主要教学原则有:1.以功能为纲,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且实用的语言材料。2.教学过程交际化,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多样化。3.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训练相结合。4.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有一个容忍度,那些不影响交际的一般性错误可以不必纠正,不必过分苛求。5.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常见的方式是以话题来安排顺序,把功能和结构统一起来,每个话题要有几次循环,每循环一次就增加一次难度。(盛炎,1990:175)

功能法的优点是:教学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教学内容大都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选用的语言教学材料大都是本专业人员所必需的,在教学方法上也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需要而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有不同的要求或侧重。

三、认知—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授课班一年级留学生为教学对象,下面是笔者的汉语综合课第三课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上)。我们将“认知—功能教学法”应用于对全英班留学生的汉语课程中,具体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一)教学过程展示

课文:第三课《明天见》

A:你去邮局寄信吗?

B:不去。去银行取钱。

A:明天见!

B:明天见!

第一步,展示。我们在PPT上通过图片展示有关的地点名词和行为动词,例如地点名词:邮局、银行、食堂、教室、学校、宿舍、厕所、超市、医院等;行为动词:吃饭、睡觉、学习、买东西、看病、寄信、取钱等。这些词语跟课文中出现的句型有关,是留学生为在中国学习生活急需习得的。

第二步,语言要点练习。我们从课文中提炼出了本课的重点句型——“Sb+去+P+V”①,然后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例如举例说明“你去邮局寄信”“我去食堂吃饭”“他去银行取钱”“妈妈去超市买咖啡”,或者通过使用是非问、特殊问等,要求学生用该句型回答。做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该句型的语言结构形式。

第三步,语境练习。通过游戏,将前面的语言材料放在有语境的游戏中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这个句型的结构特点,我们设计一个游戏,命名为“不可思议”。游戏操作具体如下:1.教师课前准备好三个纸盒,并在其中分别投入写有“学生姓名、地点名词及行为动词”的数十张小卡片;2.课堂上,每个学生依次从三个纸盒中抽出一张,并把所得的句子读出来,如“张红去银行睡觉”“李明去厕所吃面条”“王华去教室取钱”等。这样的句子既可以活跃气氛,也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第四步,实际运用。要求学生在“打招呼”这个语境中,重新组织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自由对话。这一步是模拟性的交际活动,特点是无限制、完全自由,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过程分析

在理解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则之后,学生还要有能力正确运用这些语言知识。教学过程的第三步就是培养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进行“不可思议”这个游戏,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前面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类似这种理解性练习还有很多,根据这课的重点句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进行动作反应练习,即老师说句子,学生根据句义表演。例如,老师说“小强在教室洗澡”,然后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将这个句子表演出来。这个阶段主要是运用了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但从教学方法上看,我们运用了听说法或视听法的某些练习形式。这种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语言练习过程,我们称之为培养语言能力。

注释:

①本文的缩略语符号——Sb:某人;P:处所;V: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参考文献:

[1]邵菁,金立鑫.认知功能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王继根.外语教学中的三大学习理论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

[4]薛燕华,刘桂琴.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基础[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曾怀琳.谈认知-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6-12-12

作者简介:孙厌舒(1979-),女,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语言习得及英语教学研究。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层面,分析外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探索路径。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出现在政治、经济等各类语篇中(孙厌舒,2004)。我们的外语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隐喻。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卡梅伦的应用框架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可分为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2)交际层面;3)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提炼和组织的作用。隐喻在交际层面上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外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文化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文化教学与语篇理解。

1.语言层面

2.交际层面

面对交际中大量的隐喻化表达方式,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隐喻性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缺乏专门隐喻性表达的训练,外语教师甚至尚未建立起培养学生的隐喻化思维和隐喻化表达方式的意识。蔡龙权曾撰文指出,“隐喻性表达是外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构成,应该把它设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高级性学习目标”(蔡龙权,2005)。王寅(2004)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两位学者都提出要把隐喻确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项内容,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3.文化层面

隐喻的认知模式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如上所述,隐喻产生于体验,产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Lakoff指出,“我们所说的体验决不仅仅涉及某个个体,确切地说,每一种体验都是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前提下产生的……所有体验都完完全全是文化的产物”。隐喻本身的文化意蕴已是语言学界的共识。外语教学必须同时教授文化,这也已是外语工作者的共识。Swiderski(1999)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问题。

的确,讲授隐喻固有的文化意蕴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然而通过分析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通过考察隐喻的认知模式,考察隐喻对概念的整合功能和对信息的筛选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文化意蕴。

四、小结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语言层面、交际层面、文化层面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中,语言层面是基础,交际层面和文化层面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

但是隐喻的认知功能并非仅限于这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相信,通过提高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但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逐步培养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敏锐的捕捉力和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1]Forceville,C.Pictorialmetaphorin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0.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3]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38~42.

[4]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国语,2005(6):21~26.

[5]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50~53.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运用

中图分类号:TP393-4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利用人工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智能,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的一种模拟。人工智能广泛融合了神经学、语言学、信息论和通讯科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三条人工智能研究途径:一是以生物学理论为支撑,掌握人类智能的本质规律;二是以计算机科学为支撑,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智能模拟,实现人机互动;三是以生物学理论为支撑。

1人工智能技术的特征

智能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人类和计算机智能,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人类智能向机器智能的转化,相反,机器智能也能够利用智能教学转化为人类智能。

1.2智能多媒体技术。首先,人机对话更加灵活。传统多媒体在人机对话方面极为欠缺,导致教学单调乏味,不能取得预期良好效果,但智能多媒体却不然,他能够实现人机自由对话和互动,同时还能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的问题给出不同层次的答案。其次,教学可行性更强。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和个人素养方面都存在差异,而且学习主动性也不尽相同,人工智能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再次,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和纠错性。前者属于人工智能的显著特征,而后者属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现方面。最后,智能多媒体具有老师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智能多媒体可以对教学双方的行为进行智能评价,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点,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网络信息的发达,人们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网络时代正全面到来。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大量现代化优秀人才,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业已成型并不断完善。目前,高校正规教学模式依然是现代教学主流,尽管在系统传授知识和规范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资金投入、效益创收和时空限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弊端,灵活性不足,无法有效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3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运用

3.2人工智能多媒体教学的发展。(1)加强与网络的结合。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智能网络教学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多元化、多维度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超时空性等优势,加强与网络的结合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教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加强智能的应用。人机对话、机器指导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网络教学的核心模式,传统教师的角色将逐渐被计算机取代。最为典型的就是现代智能导航系统。(3)加强系统软件的研发。系统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旧的系统软件已经无法有效满足网络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系统软件的研发以便充分满足网络要求,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运用将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将全面改善网络教学环境,拓展学习服务渠道,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并有可能彻底打破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时空限制,全面加强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实现网络学习的个性化、人性化和智能化,充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未来CAI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全面提高网络教学的整体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网络教学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春天。

[1]刘广钟,高军,刘,李吉彬.报文分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01).

[2]赵冉,朱西方.仿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4(01).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教育机器人认知发展教学目标

一、引言

二、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1.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儿童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阶段的机器人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使用机器人的兴趣。具体到教学要求上,对于硬件部分则要求学生了解简易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更和工作原理,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来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如果条件允许,则可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和已有的模块化组装部件,尝试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导入到实物机器人;在程序设计方面,学习LOGO等简易语言或图形化操作界面,能够结合使用传感器模块和流程控制模块等编写程序,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初中阶段的机器人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使用机器人的兴趣,还要教授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在硬件知识部分,除了在制作和操纵简单的机器人的基础上,探究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传感器装置等,能力强的学生可对机器人构件功能进行拓展应用,例如用继电器和声音传感器组装声控灯;在软件部分,了解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简单流程,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机器人教育目标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各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强烈。

高中阶段的机器人教育,已经出台了一些课程标准,如新课标“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要求学生知道单片机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能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和传动机械等组成的简易自动控制机器人或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对于硬件知识部分,学生除了对各部件功能结构的了解外,也会自行改造;在程序设计方面,考虑到对学生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图形化编程的掌握外,还要求使用更高级的程序设计语言,如Qbasic、C、Java等,通过代码编辑器直接设计程序来控制机器人运行,在编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育机器人的功能设计分析

综上所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都各不相同,那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就需要选用不同的教育机器人产品,以便提供合适的功能、配件以及人机界面。那么,目前的教育机器人产品能否满足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呢市场上不乏有很多好的教育机器人产品,但也存在一些不近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根据上述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机器人教育的要求,我们对四个阶段所用机器人产品在结构与功能、程序设计与传输、机器人本体三部分的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下表1所示的教育机器人的结构功能及标准要求简表1。

1.应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适用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插件应用上,对于机械传动系统可选用积木式或插件式或变形式三种类型。这样的结构设计利于学生在机器人外形上做创新,凭自己的想象任意搭建机器人,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对于机器人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这部分知识要求超过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因此可选用模块功能封装的形式,分别采用一体化控制模块和成品设备;在人机交互上,可以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例如遥控;也可用程序控制,选用简易的可视化图形编程语言,如用LOGO语言做一些简单的编程。儿童学习LOGO语言,有利于他们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可选用程序传输这种安全简便的方式把程序导入到实体机器人当中;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应选用结实耐用的、安全的机器人产品。小学教师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外,选用的机器人产品也要方便管理。除此之外,根据学校的条件可选用一些有外形的机器人,例如,AIBO机器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

2.应用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3.应用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机器人的设计

适用高中阶段的教育机器人,在结构设计上要求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注重产品功能的综合应用,最终达到可在多门课程中通用的要求。因此,机械传动系统除了可选用初中阶段所采用的单片机形式外,还可选用嵌入式。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单片机方面的设计要紧密结合通用技术模块的要求,选择可多次烧录的单片机型号和简单易学的单片机编程语言;在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部分,可采用套装散件。采用单片机和散装化套件都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人机交互方面,除了保留简易的图形编程软件平台之外,鉴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今后计算机编程角度考虑,设计相对较抽象的编程语言接口,如Java、NQC、C++、C、汇编语言等。对于程序的传输除了选用数据线和红外线发射传输之外,还可选用烧录技术。

四、结束语

教育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教育的实施平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机器人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制适用于不同阶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要求的教育机器人,不仅有利于解决教育机器人产品的开发、选用,教学实施等当前机器人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机器人教育资源、实验经验的共享,对于推动我国机器人教育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规范化的教育机器人产品设计开发需要教育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学校、机器人厂商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我国基础教育中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5:92~95.

[2]彭绍东.论机器人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6:3~7.省略/fuwu/jyfg/200703/142790.html

[6]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职业能力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模块化教学

[作者简介]罗杰文(1967—),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副编审,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广西南宁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A类课题“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A316)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高职生作为未来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人文素质修养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人文素养方面欠缺,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成为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工科类高职生的角度,提出模块化人文素质课程改革,试图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理工科人文课程无序、无效的局面,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职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高职学生学科基础不厚实,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理工类学生重理轻文现象比较严重,文史哲基础浅薄,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使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缺少对中国文化和哲理贤德的解读,削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口才表达、心理素质和气质形象等方面明显弱于文科类学生。除问卷调查外,我们也调查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能力。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后,掌握了相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胜任岗位需要,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总结经验、表达技巧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只能止步于一般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开课现状

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探讨和研究。然而,很多研究只侧重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薄弱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以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人文课程的开发处于不够科学和完善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人文素质课程放到人文公共选修课中,不分文理,统一开课,学生只能选修一两门课程;二是把人文素质课程等同于才艺教育或文学欣赏,只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影视欣赏等兴趣课;三是各二级学院“各自为政”,有的学院开设“口才与沟通”课,有的学院业开设“公关礼仪”;四是人文课程让位于专业课程,只能以讲座的形式完教育任务。

三、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和灌输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目标和普通高校不同,理工类专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因而在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不可能与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相提并论,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并不客观现实。理工类高职生在知识基础、人文底蕴、人际沟通等方面不如普通高校学生和文科类高职生,其人文素质课的培养目标应有所降低,在内容渗透和功能层次上进行调整。针对理工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上的缺陷,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人文教育,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科类课程设置特点,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第二,将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第三,把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和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相结合。因此,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可以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能力与模块化人文课程的构建

1.理工类高职生的主要职业能力。高职理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理工类专业学生未来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我们归纳了职业能力涵盖的三个方面: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被学者称为关键能力,是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基本发展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跨岗位、跨专业、跨职业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帮助个体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人文课程的定位和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服务。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指标纳入了学生素质的测评中。

3.模块化人文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往往因涉及面宽、课时少,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模块化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几个模块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也可以分几个阶段完成,具有灵活组合的特点。模块化课程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一是用有限的课时学到有价值的人文知识,解决工科类专业课程计划中专业课时多、人文课时少的矛盾;二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选择模块学习,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三是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强;四是人文与技术相融合,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并围绕其组织教学内容;五是每个模块内容有度,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六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组合增减模块,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五、实施人文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要真正认识到在工科类学生中开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改变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内涵和职业修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配备专任教师。课程模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扩展和深化。每个模块要由相对固定且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逐渐形素质课程教学团队。

4.编制专用教材。人文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编制教材是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积累素材,完善构想,编制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模块化人文课程开发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特点,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都不能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如何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评定学生的成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不断完善模块化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X).

[3]朱保华,杨红春.职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探讨[ED/OL].,2009—02—09.

0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快节奏、高压力和高竞争等特征,这就对我们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4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体现为个体认知性知识的积累、深化,更体现为个体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特点,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在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将承担重要的责任。籍此,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元认知学习”是现代学习理念的一种新观念。这种新的学习理论在教育观念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更主要的是“会学”,以及对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学生个体自身对学习的监督和调控及学习过程结束后的自我反馈,要求每个学习个体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高校体育学习将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并使每个学习个体对自身学习进行调节和监控,这也是元认知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寻找一条可行途径。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之后,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①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②元认知教学是达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样本为某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部分大学生,共7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9人。

1.2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国内研究者根据Gregory.Schrawd等人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量表(Meta一cognitioncon-sciousnessquestionnaire)翻译修订而成的中文版量表。该量表采用10等级记分法,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维度测量了被试的元认知水平。马建锋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适合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测量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forWindow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实验组进行的元认知教学培训说明

2.1教学目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另外的元认知能力培训,以提高其元认知能力。

2.2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课堂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讲授元认知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二是在公共体育课堂上采用现场言语指导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元认知有关的技能进行学习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

2.3教学内容

2.3.1有关元认知理论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的基本含义、实质和要素。元认知与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会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指对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认知的知识,即学生对自己的体育社会适应认识活动过程与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个人、任务和策略。体育的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体育认知活动的体育认知体验或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体育的元认知技能是指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

2.3.2培养、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自我提问法: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相互提问法:让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单,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竞争,提高元认知水平。

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元认知理论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元认知培训和训练的各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主要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相结合而开展)。

2.4元认知理论教学进度安排

课次1:元认知理论知识的培训。

课次2;元认知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课次3:训练、提高元认知的方法的培训。

课次4:对所培训内容复习,巩固所培训的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元认知教学效果考察

实验组经元认知培训后,其元认知水平较对照组呈现下表所示变化(调查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

3.2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考察

实验前对普通专业103名大学生(大一、大二)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2显示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情况:规则适应方面相对较好,达到基本适应水平,且个体差异不大;人际互动、自我调控、团队意识方面表现较差,且人际互动、自我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与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足够的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较难采取统一的培养措施。

3.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考察

实验组接受元认知培训和元认知教学及相应体育教学,对照组接受相同体育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水平前后呈现表4所示变化。

表4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组别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交互作用不明显,即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实验前有显著性改善,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统计结果说明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结合对元认知教学效果的考察,这一结论可理解为元认知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而提高的元认知水平又在个体的体育社会适应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即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通过比较、反馈、自我暗示、自我调控等手段,逐步提高自我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元认知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社会适应的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被动的“他控”地位,他们的社会适应是主动的,并对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我的社会适应具有高度的自控,因而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建议

4.2.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元认知教学措施的渗透,如反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与个体元认知水平提高有关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专家系统;知识库

TheApplic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

HUJi-li,YINYun-xia

(Anhu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38,China)

Abstract:Asaresultoftheinterpenetrationofolderbranchesintoeachother,scientifictheoriesandtheirapplic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haveexpandedintonearlyalltheareasofhumanactivity.Thispaperintroducestheapplic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especiallydealswithIntelligenceComputerAidedInstructionbasedontheartificialIntelligence.

Keywords:ArtificialIntelligence;CAI;expertsystem;knowledgebase

1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尖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标是构造能表现出一定智能行为的。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人工智能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领域进行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机器人学、博弈、智能决定支持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它总的来说是面向应用的,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人们开始把计算机用于教学领域。同时,自七十年代以来,有教学能力的专家系统得到研制。人工智能技术与专家系统的成就,促使人们把问题求解、知识表示这些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这便是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它的一些研究成果被陆续应用到教学领域,推进了教育发展改革和教学现代化进程。人工智能在教学系统的重要性也已形成共识。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在教育技术中涉及到AI的主要有以下领域:

2.1知识的表示与访问

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是以知识为对象,以计算机的软硬件和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技术为工具,以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为方法和指导,将知识表达成计算机可以直接处理的“知识库”,使用“计算机的智能”来模拟人类专家或“人类智能”,对知识进行快速、精确、自动、科学的处理。它不属于通常的“数据管理或信息管理”的“数据”层次,而是属于“知识处理”或“知识”的智能化层次。其主要内容是对于知识进行形式化的表示、自动化的推理,智能化的教学或创造。计算机辅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2符号计算

符号计算包括数值计算、符号计算和函数作图。其代表软件是Mathematica,当该软件在1988年第一次,对科技及很多其他领域的计算机使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Mathematica1.0时,商业周报将其列入当年最重要的十大新产品名单。这标志着现代科技计算的开始。Mathematica也被大量地用于教育:有成百上千的课程,从高中课程到研究生课程用它作基础。随着各种学生版的,Mathematica也已成为全世界各种不同专业学生的重要工具。

2.3对学生错误的自动诊断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教学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诊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能发现学生的错误,而且能指出学生错误的根源,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或学习建议。而且根据学生的特点自动选择教学内容,自动调整教学进度,自动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

2.4实现智能性超媒体教学系统

超媒体系统有理想的教学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但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而且由于不了解所要教的对象,所以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因材施教。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正好与此相反。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可实现性能互补,从而研究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的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

3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新方向:ICAI

3.1传统CAI的不足

传统的CAI由于其集成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使用过程中,CAI的一些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有:

(1)缺乏人机交互能力

现有CAI大多以光盘作为信息的载体,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学信息是按预置的教学流程机械式地提供给学生的,学生接受起来很被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也只能通过教师按预定的课件流程进行操作,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很好地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因此人机交互没有很好地实现。

(2)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现有的CAI课件在学生自学、进行操作使用时,如何学习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也不能向教师求助,师生之间是互相封闭的,软件所起的积极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网络支持,现有的绝大多数CAI课件是在单机环境下运行的,它们无法利用网络的优势使知识内容快速更新,也更无法提供便捷的学习讨论空间、随时随地的师生交流方式以及远程教学实现的条件。

(3)缺乏智能性

要想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并能由系统自动地提供助学信息而有选择地学习,要想使教师的教学能积极地参与进去并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型为其准备最适合的学习内容,给予不同方式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没有智能性的CAI课件系统,是很难实现以上目的并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由此可见,现有的CAI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已经不能尽如人意。因此以智能CAI为代表的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是教师在教育技术上需要不断探求、努力实现的发展方向索。

3.2ICAI-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

为了克服传统CAI的缺点,需要在知识表示、推理方法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应用人工智能原理。因此很多专家提出了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igence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CAI)以认知学为理论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CAI,是智能化的CAI。在ICAI系统中,允许学生与计算机进行较自由的对话,学生的应答不限于数字或简单的短语。系统能够判定学生应答的正确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说“对”或“错”。ICAI的宗旨在于利用现有计算机技术实现较好的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交互方式、思维习惯及情绪流动,修饰和掩盖计算机的缺陷。

3.3ICAI的优点

(1)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分开,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型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动态生成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2)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向学生提出更改建议、以及进一步学习内容的建议。

(3)通过对全体学生出现的错误分布统计,智能诊断机制将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题型的建议。

(4)为教师提供友好的教学内容、测试内容维护界面,无需改变软件的结构即可调整教学策略。

(5)通过对学生认知模型、教学内容、测试结果的智能分析,向教学督导人员提供对任课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参考意见。可以说,一个理想、完美的ICAI系统就是一个自主、优秀的“教师”。

3.4ICAI的标准

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言,短时期内显然无法实现具备上述全部功能的ICAI系统。一般认为,只要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的CAI系统就可以称之为ICAI系统。

(1)能自动生成各种问题与练习。

(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选择与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

(3)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动解决问题,生成解答。

(4)具有自然语言生成与理解能力,以便实现比较自由的教学问答系统,提高人机交互的主动性。

(5)对教学内容有解释咨询能力。

(6)能诊断学生错误,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7)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8)能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难看出,ICAI与传统的CAI相比,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切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5ICAI的结构

ICAI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专家系统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

(1)知识库

知识库是实现知识推理与专家系统的基础,而建造知识库的前提则是要解决知识的形式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表示以及知识的访问与调用问题。因此,知识的表示与访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将AI引入教育领域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难题。

ICAI中的资源库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多媒体素材库:包括所要呈现的知识的一些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数字影象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用于多媒体数据库管理,便于分类、增删、修改及查询等操作。

②教学内容库:教学内容库用于存放教学内容,包括领域知识库(含辅助知识库、提示帮助库、练习题库,和测试题库)。这些教学内容,包括习题和试题分章、节、课及知识点等有序存贮。供专家决策系统调用。

(2)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学生登陆模块、学生水平评价模块和学生监督模块。

②学生水平评价模块:学生水平测试模块用于评价某一教学单元学习完后测试成绩。通过测试等因素分析,可以比较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3)专家决策模块

CAI中的专家决策系统可以看作专家系统中的推理机。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专家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求解领域内的各种问题,其水平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入类专家的水平。计算机中存有人类专家的知识并具有推理能力,从而可解决诊断、规划、调度、预报、决策等要靠人类专家才能完成的任务。

成功的例子如:①DENDRL系统的性能已超过一般专家的水平,可供数百人在化学结构分析方面的使用;②MYCIN系统可以对血液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案提供咨询意见经正式鉴定结果,对患有细菌血液病、脑膜炎方而的诊断和提供治疗方案已超过了这方面的专家。

ICAI根据学生模块提供的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智能系统的搜索与推理,得出智能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以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预测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常犯错误,动态地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不同的学生匹配,智能地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而有针对地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学习建议以及改进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对教师教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与教学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会对ICAI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尝试着使学生脱离“辅导学习”的过程来接受新知识,而采用“通过活动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建立人类推理模型学习工具等诸多的运用,展示出越来越好的实用性。随着Internet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ICAI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21世纪的教育教学手段将是以智能化CAI为主线,多学科、多方位发展的新技术的体现。这种手段产生了人机交互、人机共生等全新概念,使人类扩展了自己的能力,促进了教育领域方方面面的改革。

[1]王万森.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网络教学;Agent技术;个性化

二、Agent技术分析

目前,对于Agent技术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专业的人对Agent的理解也不大相同。大家普遍认为,Agent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感知环境,并且能够灵活、自主地运行来实现一系列设计目标的、自主的计算程序或实体,它能够感知环境,并且对外界的信息做出判断和推理,从而来控制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完成一定的任务。[4]

Agent具有社会能力、自主性、自适应性和移动性等许多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Agent技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软件开发技术,利用Agent技术开发的软件实体将更具智能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程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了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可创建多个相互协作的Agent,以提高系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个单个的自主Agent组成的整体是一个多Agent系统,多Agent系统不仅具备一般分布式系统所具有的实时性好、易于扩充、资源共享、灵活、可靠性高等特点,并且Agent之间能够通过相互协调、协作解决大量的复杂问题,使系统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可靠性及自组织能力,非常适合于个性化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三、Agent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应用

1.基于多Agent技术的协同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本指导,借助于互联网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处理技术,提供网上虚拟情景课堂进行教学,支持学生在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其特点从两个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互联网虚拟的情景课堂来进行交互式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通过对授课的课程进行规划与设计,采用在线专题讨论和知识点总结、创立问题情景与综合评价、激励等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理解能力和掌握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能督促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因此,怎样发现和掌握不同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针对不同的主体,有计划地建立动态的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推动现有认知框架不断分化、协作、重组和扩展,进而实现学习目标,是远程教学模型设计的重中之重。

Agent是以主动服务的方式自动完成一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一方面主动应该包括主动适应,即在完成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自动地获取关于操作的知识以及关于用户的偏好知识与意图,而且在以后的操作中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包括主动,也就是说无需用户发出指令,只要当前的状态符合一定的条件即可代表用户执行相应的操作。

基于Agent具有的各种优良、独有的特性,将Agent技术应用于远程教学环境,能从根本上克服现阶段远程教学平台的局限性:

第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学过程与内容的个性化,增加趣味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第二,利用Agent的社会性特征,能满足协同学习的需要,把每类学生看成一个Agent,学生之间通过Agent的协作机制来完成协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那么同样也可以把老师看成一个个Agent,通过MAS的协作性和社会性与学生Agent交互信息,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三,用Agent技术来处理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够有效地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为更加有效地建立学生信息管理模型提供可靠的依据。[5]

利用Agent的智能化思想来分析远程教学平台的总体需求并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充分体现Agent技术在远程教学应用中的智能性、主动性,尤其是在流行的Web技术的基础上嵌入Agent技术,无疑会极大地促进远程教学平台的个性化与智能化,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远程教学平台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又复杂、不可预测的信息系统,一般会要覆盖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因而,通常将其划分成若干个子问题,来构造多个具有一定功能的Agent,在由这些Agent去协作处理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子问题。基于多Agent的网络在协同教学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2.基于Agent技术的教育资源配送

3.Agent技术在网络教学其他方面的应用

文献[6]阐述了网络教学智能化、自适应化是目前网络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人工智能与网络教学,提出了一种基于多Agent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利用Agent的智能性、主动性来实现教学系统的智能化、自适应化,从而使教学真正做到个性化的学习,实现因材施教。文献[7]探讨了Agent技术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基于Agent技术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独学变为群学、使学习结构从封闭变为开放,最终使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建构。文献[8]从现有网络教学系统缺乏深入了解用户兴趣的实际现状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并结合神经网络技术,以用户兴趣追踪为出发点,探讨了采用启发式算法来获取用户兴趣特征的方法,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到最新的用户兴趣。另外Agent技术还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其他各个方面。

四、总结

目前有关将Agent技术应用于网络教学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Agent技术在未来将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更好地利用日趋成熟的Agent技术推进网络教学建设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列举了Agent技术在网络教学领域的应用,概要分析了Agent技术在解决网络教学方面的优势,Agent技术的诸多优点使得将Agent技术应用于网络教学领域,将大大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

[1]史敏军.基于个性化服务的教学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239.

[2]陈丽华.省略的个性化教学系统设计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9,8(8):22.

[3]陈智勇.基于XMLWebService教学资源综合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3):267-268.

[4]王立春,陈世福等.多Agent多问题协商模型[J].软件学报,2002.13(8):1638-1639.

[5]高仲慧,林筑英等.基于多Agent的自适应远程教学系统模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96-97.

[6]崔惠萍,傅钢善.基于多Agent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研究[J].教育软件开发与应用,2006.

THE END
1.做善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型教师”未来已来,与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同向进化,才能避免被新一代人工智能碾压替代,做不落伍于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人工智能的赋能效用 迅猛进化的人工智能,已经在数据分析、决策优化、协同管理、趋势预测等方面表现得“机智过人”。教师既可以利用AI处理低层次的杂务,从而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减轻教学负担,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980386799035296&wfr=spider&for=pc
2.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精选13篇)人工智能是智能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 1 人工智能,也称作AI,是一种由人类制造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指通https://m.jy135.com/jiaoxuexinde/913126.html
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外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学术课题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魏海波 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63),课题组主要成员:张云、丁云、汤仲雯、王慧英、严亚菊、柳倩、王平、杨元元。 一、人工智能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 http://www.jsgjxh.cn/newsview/30514
4.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教与学发生哪些改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领域都在探索如何向AI借力。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今天的《时空观察》,我们带您打开“AI助教”的神奇功能,看看哪些AI工具在高校最受欢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提升了教学效率,也伴生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2153908322288106635&channelId=1119&track_id=ba1b19ad-b780-4018-b66f-d5399ee12afd
5.“人工智能+教育”对高校教师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人工智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教改方向,提供了新的平台,"人工智能+教育"时代高校教育者要寻找出恰当的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让人工智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平台,摆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教师自身要勇于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增强个人教学手段,同时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而提高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SYKJ201910001003.htm
6.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范文(精选9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心得 1 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7278129.html
7.湖州晚报对于教师个人,AI系统能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的运用,实现课堂语音分析、教学问答分析、S-T教学分析、教学流程分析、教学场景分析、教学轨迹分析、学习情况分析等,授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回看各自的教学视频,结合数据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察觉教学中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或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同http://szb.hz66.com/hzwb/h5/html5/2023-08/20/content_117811_16444863.htm
8.九江学院: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多嘲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技术,开发出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包含:形态丰富的硬件设备、多款编程软件和虚拟仿真软件;如:智能交通沙盘,智能农业沙盘,智能家居,AIOlab人工智能教学平台,FreeOwl图形化编程软件等。采用标准化空间设计,构建项目式的多场景教学,通过图形化编程软件和开源硬件+人工智能模块等新的教学策略和工具,https://news.hexun.com/2022-08-25/206633489.html
9.探究人工智能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路径——以“互联网+创新人工智能的引入,让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多样化,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再只是原来的知识传递,学生也从教师的讲、画的二维空间上升到了讲学、自学、互学、乐学的四维空间;人工智能的引入,学生不再是只依靠教师的语言、图片导入新课,而是在动静结合,视频式、动画式或影院中的3D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身临其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2229814
10.基于飞桨星河社区教学平台,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依托现有本科和研究生深度学习相关课程和项目组牵头深度学习开发落地的舆情系统,基于百度的深度学习开源平台飞桨和人工智能学习与实训社区飞桨星河社区,引入百度深度学习课程和实践项目,共建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相关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内容调研、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设计、教师培训与指导、教学模式探讨,以及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449540/article/details/143147750
11.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赋能创新重塑教育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https://www.okay.cn/parent/120/609.html
12.“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高校教师课堂创新探索与教学实践”研修班11月24日,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广东省分中心、广东白云学院承办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高校教师课堂创新探索与教学实践”研修班在广东白云学院图书馆TS-203学术报告厅正式开班。 研修班现场 研修班邀请到了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吴永和、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设计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1/27/c8342387.html
13.“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希沃教学大模型亮相上海界面新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一系列事关这场数字变革的具体举措,“人工智能+”行动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教育而言,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也将逐步深入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全环节。 3月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教育装备(上海)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搭载希沃教学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924446.html
14.《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教学转型理念与实践》直播讲座学习心得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教育领域的变化尤为引人注目。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教学转型理念与实践”的直播讲座,讲座中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让我对数字化教学转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https://www.xdxd.cn/jxtd/jgyd/jlyd/2024-04-11/5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