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
着各行各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新
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明确指出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两次颁布的《普通高
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22年版)》均将人工智能纳入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
之中,对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和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相对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的
人工智能教育也起步较迟,目前仍缺少一个相对完整的、小初高一体
化的人工智能课程标准,导致在课程内容选择与衔接、教学设计与实
施等方面缺少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高质量实施,华东师范大学联
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编写《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旨在为我
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帮
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智能意识,激发智能
思维,提升智能应用与创造能力,培养智能社会责任的基础课程。本
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为宗旨进行学习目标设定,以
人工智能技术路径为牵引进行学习内容组织,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
式进行教学实施。课程围绕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
纳人工智能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
程兼重方法学习与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案例,
鼓励学生利用智能化平台开展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跨学科主题的项
目式学习,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人工智能技
术方法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本课程标准充分借鉴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体现
人工智能的核心理念与方法,兼容现有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努力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打造
成符合我国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实际情况,兼顾基础性、发展性和连
贯性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
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人工智能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具
有综合性特征。课程内容涉及数据、算法、硬件等多领域专业知识,
伴随着社会影响、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众多社会公共议题。人工智
能课程的实施,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覆盖各行业的应用形
力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横纵迁移。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注重实践性,课程内容符
合中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理解能力,强调以情境体验和动手实践驱动
知识习得。课程的开发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为基础,以培
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为宗旨,选取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经
验的人工智能应用情境,让学生在环境体验和行动实践的过程中,感
受、理解、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发现生活中应用人工智能的需求,鼓励学生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和新
的解决方法,并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人工智能,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
决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智能社会的发展。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发展性的
课程。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内容选择上需要与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放性、灵活性,
允许课程中技术内容修订的可持续性。在课程组织上,各地区需要结
合当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必修和选修相
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面向不同学习条件、背景
和能力基础的学生,开设适合的人工智能课程。
(二)基本理念
1.教育性
课程体系满足我国未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学生对智能
技术发展的敏感度与智能社会的适应性,帮助其学会有效利用智能社
会中的技术、工具与服务,提高未来人才参与智能社会的能力。
课程开发要从人本主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
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智能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