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课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胡艺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62);李卓威、朱成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基金项目:2023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重点委托课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研究”(编号:202300001101WTA);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人机协同度的影响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编号:72304099)

一、论坛召开背景和基本情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1]以GPT-4、星火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生活的结合日趋紧密,[2]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针对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指出,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3]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革新的必然趋势、必由路径。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下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提供了首要依据。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旨在适应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

二、素养提升与技术变革:信息科技教育的关键使命

主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李天顺副会长和华东师范大学戴立益副校长通过腾讯会议连线现场作开幕式致辞。

(一)数字素养提升:培养数字人才与加强信息科技教育的核心

李天顺副会长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赋予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新使命,并且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其关键在于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人才。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夯实我国数字化转型人力基础的核心。

此外,李天顺副会长还称赞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委会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学术团体,汇聚了一批全国教育信息化的顶级专家,是国家高端智库。此次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组织和召开这次年会。希望专委会聚焦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与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起开辟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塑造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开创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方法和模式。

(二)数字技术变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手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

戴立益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以及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科技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的深度变革。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今的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紧紧把握新课标,总结以往取得的优秀经验,面向未来社会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三、凝聚群体智慧:信息科技教育变革的应然逻辑

(一)教育智能变革的方法与路径

1.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

2022年新课标的发布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仅仅是课程建设的起点和依据。[6]针对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与策略将其落地实施,国家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的主旨报告《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给出了答案。

熊教授以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题,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建设落地是一个伟大目标,当务之急是知道如何去走。随后,熊教授从国家意志与教育数字化战略、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路线、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框架3个方面,介绍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落地的方法与策略:①教师培训是新课标落地的重中之重,要及早开展,不能走偏再纠偏;②新编教材要符合课标的思想,按主题式组织,要弘扬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③数字教材具有动态性、公平性、支撑性、支持性和示范性优势,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而信息科技正把握着先行先试的机遇。

2.跨越人工智能应用的认知陷阱

科技进步丰富了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而这些新内容该怎样合理地与课程整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的主旨报告《跨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陷阱》发人深思。

余教授首先抛出“认知外包”这一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人类部分思维活动和认知任务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或其他组织,以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一种认知分工方式。[7]它是信息时代人适应复杂性的根本。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人机结合实现认知外包,从而能够提升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增强教育的基本原理,但也可能带来认知陷阱。最后,要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教师应把握以下要点:①通过智能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②将智能技术当成认知工具,让学习者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③通过合作和沟通,培养学生的社会化协同能力。

3.数字人教师与元宇宙基础模型

中国科学院王飞跃教授的主旨报告是《数字人教师与元宇宙基础模型:教育智能大变革与知识体系的平行数字化问题》。王教授首先回顾了百年前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时进行的教育改革,批判性地指出在今天迈向智业时代之际,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智能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若不进行教育改革,那么“今日之学校,就是明日之私塾”。之后,围绕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念,讨论人工智能和平行智能的起源与趋势,提出了第三轴心时代下智能科学哲学的新体系——平行哲学,并阐释了其虚实平行互动与纠缠的过程及其引导的知识体系,针对三个世界应采取三种意识、三种哲学、三种知识,[8]期待新知识、新教育将带领我们走向新学校——6S智慧学校(Safety,Security,Sustainability,Sensitivity,Service,Smartness)。

4.数字时代的创造力培养

汪教授总结,有创造力的人幸福感更高。因此,信息科技教材应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创造力的培养,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传递创造力,这些举措将增加学生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喜爱、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二)智能时代素养探索

1.人工智能师生素养标准

学习人工智能到底是在学什么华东师范大学江波副教授的专题报告《人工智能师生素养标准》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2020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都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并对国内外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现状加以分析。

随后,在分析梳理了关于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研究后,结合信息科技(技术)课标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内涵加以界定:它是指让个人批判性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可与AI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并将人工智能当成学习、生活、工作工具的能力。[9]它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4个组成部分,基于这4个一级指标衍生出15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构建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框架指标体系。针对人工智能核心素养与新课标的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适当拓展当前信息科技课标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业要求。

2.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能力新挑战

什么是实验教学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魏雄鹰教研员的专题报告《实验教学:信息科技教师教学能力新挑战》给我们带来了答案。基于40多年来信息科技课程的变化,概括了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转变带来一系列课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但已有研究表明,实验能力并没有得到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信息科技课程中如何进行实验教学领域几乎是空白。为此,魏老师建议:①用大概念统领课堂教学;②基于大单元设计多样化实验;③评价与实验教学进程同步。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师师资调研报告

4.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

(三)智能教育资源构建

1.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重塑教育治理和教学范式

模范校园的建设成果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典型体现。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黄祥风科长的专题报告《迎接教育奇点的到来——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重塑教育治理和教学范式》提到:温州市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成果包括设计理念、推进机制、“好学温州”集成门户和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体系。温州市疫情防控精密智控系统,涉及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校园疫情预警分析系统的总体框架和精密智控流程。温州市学前教育“三朵云”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包括保育保健“云呵护”、教育教学“云慧玩”、后勤服务“云管家”。[10]温州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经验是指,通过云阅卷精准把握和详细分析各所学校、各个班级的教学情况,促进温州市连续七年的高考大踏步前进。

3.智慧资源平台

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教育改革的引领,必然要依靠资源平台的搭建。华东师范大学李锋副教授的专题报告《智慧资源平台》指出,课程实施存在落差源于三大矛盾,包括课程标准化与教学多样性的矛盾、教师需求多样性与培训方式单一性的矛盾、资源需求急迫性与资源静态限制的矛盾。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路径包括从单一标准化培训到多样化培训、从大规模集中培训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从静态培训资源到动态更新的培训资源。具体指:一方面可以基于通用项和特色项案例评价工具可视化案例评价结果,提供生成性的培训资源;另一方面依据课程标准分解单元教学内容、建立知识图谱并构建教学微视频切片结构,提供知识结构化的培训资源。未来平台使用的美好愿景是:信息科技教师在智慧平台中诊断、学习和发展,形成动态视频智能化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12]

4.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报告

资源平台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软件工具,那么这些工具的效果如何华东师范大学张博助理研究员的专题报告《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报告》给出了答案。当下教育智能软件产品种类丰富、场景全面,但功能重复性高、缺乏成熟的技术产品,因此急需软件应用的科学指导。[13]对此,团队开发了智能教育软件工具评估指数模型。该模型构建了4个评价维度,分别面向学生“学”、教师“教”、教育“管”和“评”。目前,智能教育软件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因此建议:①智能教育软件工具开发需与教育场景紧密结合,在应用实践中应考虑用户的切实需要与反馈;②未来智能教育软件工具开发应提高智能化水平,切实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深度融合;③智能教育软件工具中存储了大量的宝贵数据,用户应充分挖掘教育数据的价值;④政府、高校机构、科技企业应密切合作,尽快利用智能技术/软件工具搭建全面的、智能的、数据化的智能教育系统,加快实现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以数据为主题的课程创新

数据的采集、表达、分析与解读一直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的胡卫俊老师围绕课程逻辑、核心素养和学科哲学这三条主线来寻找教学内容并挖掘内容背后的育人价值,通过发现数据、采集和组织数据、表达数据这三个课时,以及结合焦点讨论、项目式学习、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对数据编码这一板块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王美老师从“哪个班近视防控做得最好”为主题切入,运用对比法分析数据量,采用筛选、排序等方法统计数据,通过交流和讨论总结合理的策略和建议,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结合数据提出建议,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探索初中信息科技教育的项目制与游戏化

(三)多维度赋能高中生算法思维能力培养

(四)智能技术跨学科综合应用打造数字化教学新生态

五、论坛总结与启示

(一)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实时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至关重要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充实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因此,教育研究者与教育技术开发者需着眼于各个学科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研发。在此过程中,强调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共享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为促进教育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可考虑将各类数字化资源整合成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并确保这些平台具备可行性和实践性。[16]

(三)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被赋予实践者的角色。除了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外,教师还需具备灵活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将智能技术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不仅令教育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也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入了解与应用新兴技术的能力,能够有效整合数字资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曹若琪,徐燊,汪潇潇.数字化引领全球高等教育未来——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主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82-95.

[2]聂小林,张金霞,黄倩倩,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治理:内涵、框架及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30(4):21-31.

[5]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6]熊璋,李正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27-132.

[7]余胜泉,汪凡淙.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认知外包陷阱及其跨越[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2):5-13.

[8]王飞跃.平行哲学与智能科学:从莱布尼茨的Monad到区块链之DAO[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20,33(12):1055-1065.

[9]LONGD,MAGERKOB.WhatisAIliteracyCompetenciesanddesignconsiderations[C]//Proceedingsofthe2020CHI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2020:1-16.

[10]戚祥浩,周琳子,黄祥风.为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N].浙江日报,2022-09-27(006).

[11]缪雅琴.拥抱教育数字化,学校未来可期[J].教育家,2023(14):1.

[12]李锋,李冬梅,魏雄鹰,等.发展关键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建议[J].教师教育学报,2022,9(4):55-62.

[13]张博,周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教师教学情况调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6):89-96.

[16]刘清堂,吴莉霞,张思,等.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14-19.

InformationTechnologyCurriculumConstruc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EnabledbyIntelligentTechnology:Summaryofthe14thSeminaron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YilingHU,ZhuoweiLI,ChengdanZHU

(DepartmentofEducationalInformationTechnolog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Keywords:Digitaltransformationof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courses;Intelligenttechnology;Informationtechnology;Newcurriculumstandards

THE END
1.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发展中以《艺术课程标准》为导向的人工智能课堂培训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 号】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加强人工智能与传统绘画技巧及美术教学的融合,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智能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在一线创新课程中遇到的https://www.eol.cn/news/hot/hangye/202401/t20240124_2556365.shtml
2.人工智能(小学版)曾参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编写多种中小学信息学科相关教材和培训用书,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编写大学及研究生教材4种,翻译专著1部。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全面重构和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提出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课程实施方案具有广泛影响。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5 月16日在给国际人工智能https://www.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bGJhb29tYmM5Nzg3MzAyNTU2NjU3
3.人工智能(高中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系列从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开始,人工智能一直在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上前行。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秉承着普及人工智能基https://m.kongfz.com/item/25264039
4.最新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今年新学期近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总体情况如何?一起来看看介绍 一、修订的主要背景 1.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https://www.sztv.com.cn/ysz/yszlm/mt/yszsrgzs/78814467.shtml
5.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建议——来自日本中小学同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同时将编写印发《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5]。 (二)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标准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和《普通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14198497&efid=5Q2Zm6SXUW4giXhiJI9SKw
6.大数据人工智能…9月起将出现在浙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啦其中,八年级将新增Python课程内容。新高一信息技术编程语言由VB替换为Python,大数据、人工智能、程序设计与算法按照教材规划五六年级开始接触。 最新的教材目录显示,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九年级,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三年级新增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生活”,四上新增了“走进多媒体”、“制作演示文稿”和数字名片(https://blog.csdn.net/weixin_31741271/article/details/112228617
7.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自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以来,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已逾六年。其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课程标准。目前,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但http://www.bjhwtx.com/h-nd-195063.html
8.AI专题5个策略,让人工智能教育真实有效落地课程资源短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为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在构建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时的安排和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遴选、课程评价和综合教学场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分歧。如有的学校将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稍加梳理就搬到了中小学,各种复杂https://m.zxxk.com/article/794589.html
9.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节选(2017年版)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参照先进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已有经验,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模块,提高课程标准的前瞻性。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征,设计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项目中学习;依托快速发展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https://www.jianshu.com/p/e61d2f4e9ffb
10.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9篇)《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从六个板块进行阐述,分别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要求,既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又关注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有关课程的关联。精心选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https://www.yjbys.com/xuexi/xinde/3033992.html
11.引擎设计范文12篇(全文)[4]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3-107 基于THML5移动智能引擎设计 第12篇 网站访问过程中客户端对服务器发出的请求导致服务器压力增大, 解决服务器压力瓶颈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HTML5, 通过HTML5和JS的结合, 逻辑处理的大部分转移到客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wntrxhh.html
12.人工智能实验学校申报材料.docx总结与思考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完善,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及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切实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具体说:第一,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课程的顶层设计,制订好课程标准并快速推广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实践。第三,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和技术力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深度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技术平台,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2963879.html
1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共63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56943251.html
14.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设计探微《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施行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给近年来备受重视的人工智能教学提供了改革契机,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在调查分析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就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做好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设计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探究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SZJ202403013.htm
15.人工智能强势来袭,中小学校如何开展编程教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但目前普通高中统编版人工智能教材还在统筹编写阶段,并且,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科学课程的标准,目前也还未明确出台。记者走访发现,多地中小学老师在教学中多是沿用之前的信息技术教材,或者根据自主需要加入相关内容,编写人工智能课程读本等。 https://www.17aiot.com/ai/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