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引领共话AI——“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
第五次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教馆)李耀东主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雷刚主任、苏州市电化教育馆信息素养中心周洪涛主任、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干永春校长、吴中区教师发展中心张锐军副主任、胡晓琴老师莅临指导。吴中区26所试点校和实验校分管领导、课程老师及江苏省干永春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活动由胡晓琴老师主持。
本次活动分为课例展示、评课研讨、专家讲座三个环节。
课例展示
评课研讨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周洪涛主任就两位老师的课堂做出点评,认为从体验到理论、到实践、再到思辨探究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感知和决策,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雷刚主任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情境导入以及所选例子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他还指出,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知识是底色,兴趣是关键,能力和素养是导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做到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的有机统一,精心打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专家讲座
活动感悟
季孟雪(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首先,一听到或看到“人工智能”四个字,就会苦恼“怎么才能将这么高位的名词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联系?”,城西中学两位信息教师用自己的课堂向我们展示了解决方案;其次在评课环节,干永春校长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干校讲“技术的使用应根据实际需求,没有高低之分”,而我们在教学中可能会不自觉的去追寻“高、大、上”,而背离了媒介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真正意义,即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最后武汉市教科院雷刚主任用非常详实的案例向我们讲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认知与探索》,丝毫不夸张的讲,雷主任的讲座颠覆了我原有的教学认知,作为一名刚工作第四年的新手教师,不知道是什么、是哪一个步骤操作失误,就将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圈在了笼子里,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雷主任讲的那样,撇开自己的思想局限去改变、去设计课程,活动结束后我也在反思,得出一个浅显的结论:多听多看多学习!见识过多种多样的课,或许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好课”,才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才能够设计出一节好课,这也是我接下来的学习成长方向,共勉。
杨金(东吴外师附属实验中学):
高畅(吴中区城西中学):
唐晓敏(吴中区城西中学):
人工智能教育处于时代前沿,城西中学人工智能课程目前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次活动让我校信息组对后续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展思路更加明晰,对人工智能教学的深远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试点区的课程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人工智能教师应当是课堂的助学者、设计者和引领者,课堂设计需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在感知—体验—应用—创新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加强多元合作,持续一体推进,才能深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