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系统性变革的实践对象,其发展不再局限于技术赋能,更是教育与技术双向奔赴的创新进程,是涉及学校办学实践中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治理能力的全面变革。
首师大育新教育集团总校长陈国荣在发言中强调了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和特点,以及它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智慧校园被描述为一种新型校园样态,具有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和弹性的特点,是教育“三个面向”的体现和载体,也是教育数字化的高级形态。面对新技术应用的挑战,学校采用民主集中制和树立典型的方式来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未来,如何在尊重技术的工具属性的同时,弘扬教育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校长王学武在发言中强调了“开启智慧教育,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教育理念,以“精准”为关键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的“5G+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实现课堂行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以技术赋能教育助力学生更好发展,技术应合理定位与理性应用,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重视师生、生生的互动,立德树人永远是第一位。
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执行校长王建阳提出新技术应用要基于实际调研,量力而行,集中优质资源解决重点问题。“智慧”应建立在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基础上。智慧校园示范校应不断探索,真正地、全心全意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终身发展。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媛静介绍了学校传承北京十一学校课改的基因,围绕
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以及学校治理打造三大平台。创立了课程资源池共建项目,累计了1000多个资源包;成立了108个各类校级社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随着AIGC时代的到来,未来校园将通过学习资源的无限扩充实现个性化学习,并为学生打造成长体验空间。教育者需要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任重道远。
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下)
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校长兰春艳强调智慧校园应全面覆盖设备环境、数据终端和大数据支撑,以精准化管理和教学。密云二中建立了五个中心,构建了“能动引擎”中枢系统,通过智慧教研模型推进资源共享和互助。她认为信息技术应赋能教育教学,学校采用“六维支撑课堂模型”以促进能动学习。未来智慧校园应以大数据为核心,全方位画像学校,学校需主动适应变化,积极求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副校长赵艳芳强调怀柔三小在扩建后需要超越传统管理,提出了“没有围墙的校园”概念。智慧校园应是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超物理时空的、虚实结合的大学习场,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学校通过云平台共享学习资源,打造“三位一体”课堂,并创建智慧教科研学习资源平台以促进师生进步。学校的新技术应用策略包括树立典型、师生互助和组团推进。未来,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基础设施和知识力度的支持,同时要应对设备和软件的快速更新换代。智慧校园的理想是打通数据,推进现代化治理,实现育人目标,并创造更好的未来。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实际出发,以开放的心态,汇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有效促进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智能和可持续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