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懂学生,要让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我们都牢记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却想不到另一句话: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欲”就是植根于内心的兴趣、愿望和为之而努力的激情,它时刻影响着人的行为。特级教师于漪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特定的教育阶段,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率性而为的孩子。他们好动,容易分心,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畏难、消极的心理。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立竿见影的教学,吸引他们去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是最为重要的。不喜欢,没兴趣,在这种心理下哪怕成年人都很难去学习,何况是群稚气未退、懵懵懂懂的孩子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断地思索并寻求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势必要我们真正进入学生的世界,真正去了解学生的爱好与需求。前一句话从“授鱼”到“授渔”,是优“教”的过程,后一句话从“授渔”到“授欲”,则是优“学”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这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下一代的一种思想观念。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教师,理应拥有长远的眼光、博大的气度,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更加贴近教学本质。
首先要有底气,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知识构成是多元的,除了学科知识外,还包括课程知识、教学知识以及学生知识等。这些知识并非截然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交集构成了教师所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按照玛雅教授的观点,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的教学,再通过教学过程,将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智能,在这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学科教学知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读懂学生,能让教学细节彰显魅力
教材常务编委王明明老师指出:教师要建立每一堂课的成就感;师是服务者,不是权威,你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那个人;我们不期望课堂教学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我们期望每一节课都能修正一些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有效教学不是完成教学内容,而是教师和学生都有所得……这些观点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和追求,我反思了自己平时课堂教学,觉得自己在责任心方面有些偏差,以为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教学就是负责任,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学会慢一点儿的艺术,努力去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真正读懂每一位学生。
1.读懂学生,首要的是读懂学生的认知基础
读懂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学生是否具备了同化或顺应新知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经常作这样的思考,或许我们才会在层出不穷的教学设计面前多一份思辨,少一份盲从;多一份自主,少一份跟新;多一份悠闲淡定,少一份无所适从。要读懂学生,就要知学生的心,把每个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读懂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味的责备,要用鼓励、欣赏的语言让孩子觉得自已很棒,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的教学策略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经验,思维得到碰撞后的生长,对知识能够进行纵深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将表面了解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读懂学生的思维状态
3.读懂学生的心理
读懂学生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要宽容、理解和接纳,要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对学生真诚的呵护,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习得的规律。
在《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后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想想它的意思----一生写了,
师:你能说说他的意思吗?
生1:的意思是9份里取了7份。
师:他说的意思----
生齐:不太准确。
师:重来一遍。九分之七是把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把一个西瓜----怎样?(生没有继续说下去)好,你先坐下,谁再说说你写的分数。
生2:我写的是,是把一个苹果切成两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有问题吗?(有)问题出在哪儿?
生齐:没有平均分。
师:用你写的分数结合这句话说一说。(课件出示:把____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____份,取的就是它的____。)
生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取的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说得好不好?(好)怎么不给点掌声?(生鼓掌)
师:现在再请生1说一说,好不好?(有些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该生低着头不起立也不说话。)
师:你们说他会不会?(会)对,就是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再说也没意思了!(听课的老师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
本案例中,老师对这名学困生的处理可谓独具爱心,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首先,是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一种呵护。对小男孩来说,当时,他可能还没有明白表示的意义,也可能他会了,可担心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所以他没有回答问题。由此,可以想到他是一个很强的孩子,怕受到伤害。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巧妙地用“现在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再说也没有意思了”暗示他不想说,不是他不会。一句机智的话语,为小男孩顺利地解围。小男孩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甚至有抬高“小男孩不做简单题目”的意思,孩子当然高兴了。在后面的学习中,该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4.读懂学生的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兴趣的数学活动,才会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读懂学生的需求,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使课堂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三、读懂学生,可让教学决策日臻完善
读懂学生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要宽容、理解和接纳,要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对学生真诚的呵护,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习得的规律。无论明天会怎样,我坚信自己在读懂学生这条道上会一直走下去,它能让我在学习与生命成长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在学习与生活世界里体验到情趣、理趣、意趣、乐趣,我将一路学习着、生活着、歌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