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2.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应的舞蹈课程设置和标准都缺乏系统性。首先,没有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与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没有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性出发加强其培养舞蹈教学职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缺乏专业的舞蹈知识体系,为没有体现专业服务的特性;其次,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内部管理与教学结构缺乏合理性,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教学经验与专业技能;最后,许多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内容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行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舞蹈内容基本功训练和教学中,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三、结论
总之,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舞蹈教学观念,以小学教育专业为基础促进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向系统性方向发展,从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
作者:刘美斯单位:沈阳大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素质;培养
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比单纯传授知更为重要。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知、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
因此,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健康的德育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系统的培养和培训。
二、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以及时代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1.专业知
主要包括学科知、一般教学理论知、课程知、学科教学知、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教育情境知,还包括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等。
2.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班集体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与理论性知互化的技能、人际交流的技能等。
3.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情操、信念和道德操守,是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源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新专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方式上既要吸收高师其他专业的长处,重视学科专业知的教学和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又要注意保持中师的传统优势,注重学生“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的训练。从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综合的知能力和系统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专业素养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专业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此,学校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当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
3.使学生掌握较为实用的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反映了学生运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学会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的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和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教育能力。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应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要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得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4.采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应由过去的“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全面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变得日趋明显。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修养,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认教材、了解学生,教师应加强研究意,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
广西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有广西教育学院、桂林师专、广西师范大学、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语、数、英)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扩展资料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儿童文学、文学理论、基础写作、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初等数论、数学分析、应用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等课程。
二、关于改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议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兴的具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承担着培养优质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提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改进策略,已成为推动小学教育发展、提高小学教师质量、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必经之途。
(一)进一步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色和专业定位
(二)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灵活、分层定位
(三)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综合程度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项目“数学实践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
教学最基础的阶段即为小学教育,它是教学的启蒙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对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起到一个奠基作用。这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拥有广阔的文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素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主修教育学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的基本理论,还辅以有语言课程、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选修的文化类学科。数学是基础文化的课程,也是数学教育整个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教材都以传统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的不断改革,旧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统和封闭的教育空间不仅不利用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更是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效果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因此,创新与发展数学教育任务艰巨。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
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旧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和经验教学为主,缺乏以实践和创设情境课堂为主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堂课摆脱不了刻板、单一。本身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年龄段在6~12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若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创新变革,则将导致国家在小学数学教育上与国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数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从高校培养具有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创新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小学的数学教育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对教育理论很娴熟地认知,各项技能考试也能够顺利通过。然而针对实践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小学教育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教师要抓好关键点,充分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提高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譬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现状
(一)数学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影响,许多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都缺乏教学实践课程,存在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学分,随意添加理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在缺乏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设置了更多的理论文化课程,忽略了数学实践课程。
(二)数学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四、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加以创新,体现教学的价值
(二)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
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调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中都发现了数学教育的问题,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教学工作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方面与师范教育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式有关。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示范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空洞教学模式。在实习阶段就去开展专业化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富有乐趣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进入校门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小学生必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数学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将解决一道题目当作乐趣和挑战,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新思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实践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设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结语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身体成长、智力形成、品德形成、情操陶冶的重要时期,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1年国家新增小学教育专业,据了解广西有小学教育的专业的学校一共有6个,而我校是在2012年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本文主要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下面简称师园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研究,参考另外高校的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长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可行合理的建议,期待看到该专业课程设置日益完善。
一、广西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新型的教师。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当,内容编订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带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师园学院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稍迟,在课程设置上还不够完善、成熟,但教学场地、设备完善,要实现小学新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全科教师。全科教师,就是那种“数理化通吃、语文艺术天文地理全扛”,什么都会点、什么课都可以教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在贫困的乡村当老师才这么干,因为那里师资缺乏,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只好“被全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安排十分齐全,各种科目都有,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把我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看中国的各大高校的小学教育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类别: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文化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分小学语文方向、小学数学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师园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也是理论课程较多。现在提倡全面发展,老师也说要把我们培养成全能型的小学教师,到了小学不管哪门课程或是哪门艺术均能教学或展示。必须承认的是全才有,但是少有。我们的课程在知识文化和才艺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涉及,但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博而不精。现在的小学生对有些东西的了解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我们要做的不单单是涉猎广泛,更应该有所专注的深入某方向研究学习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二、对广西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1.专业课程的方向性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大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设有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方向。师园学院致力于全科教师的培养全面发展,全才稀有,全面发展不是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针对我校情况可以培养“广中有精”的小学教师:以志向入手选定主攻方向,兼学简学其他方向;以能力入手,可以加上副攻方向,同时简学其他方向;以兴趣入手培养特长,挖掘天赋,发展多样艺术。在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向综合方向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教师。
2.教育课程的持续性
教育课程即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以教育基础知识贯穿第一学年,以提升、加深、内化教育知识贯穿第二学年,以教育实践为主贯穿第三学年。说得容易,但缺少有效的实施方案,大多是述而不作,不能真正实施。成功在于坚持,欲废则断,对于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基础能力要持续贯穿整个教学中。
普通话的持续教学有助于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敏捷思维的锻炼,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质。流利的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知识性、凝炼性和启发性,并结合眼神、表情、手势等让语言增强表现力。空有内涵却乏于表达是很多刚毕业的老师的一个缺点,所以教学上要持续性的教学普通话和语言的表达训练。
三、艺术特长的兴趣性
小学教师的艺术发展,新世纪的小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绘画手工、舞蹈、声乐和钢琴等艺术功底。所以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重视学科、教育知识的发展,还要特别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即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
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特长。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一方面充满兴趣,你就会在这方面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废寝忘食。追寻兴趣,确定兴趣,由浅入深,蜻蜓点水,找到兴趣,发展特长是为了全面发展,是实现专业化向综合方向发展的一个途径。在目标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可以平行发展,目标就像船只,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让你更好地驶向理想的港湾。
一、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1.板书不规范
2.教学内容处理分析能力不强
实践中发现,一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认为自己今后从事的是小学教育,给小朋友上课那还不简单吗!可真正要上讲台讲课时却发现,他们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组织,甚至对于该讲哪些内容,应该重点讲解那些内容都把握不了,只能照搬别人的教案和做法。
3.课程组织与管理能力弱
有些师范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学过程非常生硬,各种教学语言运用不熟练,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按要求,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要用简洁明了的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如果平时注重积累这种课堂组织语言练习,在教学实践中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但许多师范生由于缺乏训练,或者平时不够重视,到实践教学中就应用得不自然了。如果课堂上出现一点小问题或学生配合不到位,造成教学不能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时,他们便会失去对课堂的控制。
4.备课说课不熟练
师范类学生在实习前要进行试讲。而在进行试讲前,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怎么备课、如何写教案。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有些学生甚至以为说课与上课差不多。许多学生表现为备课时无从下手,重点、难点把握不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平时训练中,部分学生不愿自己动手设计,过分依赖网络教案,总是照抄他人的教学设计,导致运用时不得要领。备课和说课是考查学生能否胜任教师职业的重要标准。
5.运用教学策略不灵活
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观摩机会太少,实践教学机会也不多,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教学方法只能是“纸上谈兵”。例如,在教学中不能把握好导入环节,采用的导入方式单一,或者不经导入就直接进入新课内容,未能很好地进行新旧知识衔接,既会增加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提问技能很重要,它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有的师范生不善于设疑或提出问题的时机不对,有的师范生只会按部就班地照教案进行,课堂气氛沉闷。当课堂突然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灵活应对的教育机智。
二、校内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1.优化课程建设,增设一线教学专题
(1)科学开设课程,增加教学技能课程
2.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3.加强教学技能训练
4.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工作
5.加强微课训练
学生要进行实践教学训练,一般采用微课教学的方式。但微课教学教室在许多地方学院没有装备,或者微课教室装备数量不多,不能满足教学训练的需要。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微课教学训练,可以利用学生现有的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开展微课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某个教学技能训练为主题,如教学方法、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等,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从几个不同角度把学生微课训练的过程拍摄下来,每次进行15分钟左右的教学训练。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回放进行分析,提出优缺点,下次再进行训练时,可以对照前后情况,分析取得的进步,提出还需改进的地方。
三、校外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途径
1.到中小学校见习
许多师范类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参加教学见习环节,有的学校培养计划中也没有这一要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见习,才能现场感受课堂教学的过程,真实体验学生的课堂反馈,学习到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见习的组织可以与聘请一线教师到大学任教的措施统一起来,适当与中小学校开展合作,让学生到合作学校参加教学见习和组织现场观摩教学活动等,为日后自己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到培训机构开展教学实践
3.发挥双导师作用做好实习锻炼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