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起源无史料可考,后根据盲艺人李儒瑶所传的一部明朝《涂氏宗谱》和自己的演唱,获得业界专家认定,至此,庐剧的发源地定在大别山区的霍山县"。
发展
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发现一刻的石碑。碑的上方刻有"正堂陈示"四个大字。碑文约400字,是当年在巢县任知县的陈炳所颁示的禁约。禁约计为四条,第二条即提到倒七戏。这块石碑的发现,不但证明了倒七戏这一剧种名称在130多年前已经出现,而且对其产生年代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线索:即倒七戏这一剧种形成的年代,能追溯到1840年前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性质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在倒七戏兴旺发达时期,每演出于各地,即吸收当地流行的戏曲或民间艺术来丰富自己。有的班社还时断时续地与徽班、京戏班合作,先由徽班、京戏班演出正戏,然后续演庐剧小戏,这种做法叫"四平带折"班或"乱弹班"。与徽、京戏的合班演出,使倒七戏演员在唱、做、念的表演和锣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变。而较有水平的倒七戏班不断入城演出,由于要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习惯,艺术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02艺术特点
唱腔
庐剧的表演,乡土气息较浓,特别是花腔小戏,唱腔来自民歌,边歌边舞,生动活泼。与徽戏和京剧一度合班之后,多方吸收,丰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主调是折戏和本戏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凉"、"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调"、"哀调";老旦唱的"正调"、"哀调";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调";丑与彩旦唱的"丑调";以及神鬼出场用的"神调"、"鬼对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寻板(类似导板)、抹拐(类似扫头)、伸腔、连词、切板、大小过台等变化。落板时常用帮腔,满台齐唱,称为"邀台"(或"吆台")。花腔多为民歌小调,常用于三小戏,活泼健康,有40多种,大多专戏专用。庐剧分皖西、皖中和皖东三路,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西路唱腔高亢,假声较多,称为"山腔";东路婉转抒情,称为"水腔";中路明快朴实,介乎两路之间。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表演
行当
庐剧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乐器
1949年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伴奏音乐由原来的只以锣鼓伴奏改为丝弦伴奏,并增加了部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03流派艺术
流行地区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
上路即西路,流行在皖西的六安、霍山、金寨等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
下路即东路,流行于皖南的芜湖、繁昌、宣城等一带,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
中路以合肥、巢县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
另外,寿县、淮南等一带称之为"北路"。
代表人物
王本银,(1906-1990)小名小锁子,艺名小庄锁、王三俏、王老本,庐剧演员,扮旦角,原籍肥东县关家庙(现名永安乡)。他在庐剧艺术改革有开创意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的演出中,扮演祝公远一角,获得好评。之后在塑造《罗汉钱》中的张木匠、《讨学钱》中的老先生,而蜚声庐剧界。
丁玉兰,庐剧女演员。安徽肥东人。出身艺人家庭。幼年随父学戏,十二岁拜师学庐剧。工青衣、花旦。曾在皖中一带演出。1949年参加合肥市平民剧社。建国后,历任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安徽省庐剧团演员,合肥市庐剧团演员、副团长、名誉团长。擅演剧有《休丁香》《秦雪梅观画》《玉簪记》《双丝带》等。
孙邦栋,安徽合肥人。全国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庐剧届小生行当的标志性人物,1951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合肥市庐剧团艺术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合肥市文联委员。
黄冰,1971年12月考入合肥市庐剧团,任演员,专演小生,2000年任合肥市庐剧院副院长,2007年任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徽省庐剧研究会副会长。
04代表剧目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花腔小戏、折戏、本戏三类。统计共有292个。
●花腔小戏
●折戏
●本戏
本戏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公案为主要内容,除本剧种独有的《柴斧记》、《手巾记》、《干旱记》、《河神》等外,大都移植改编明清传奇、鼓词和其他剧种的剧目,如《彩楼配》、《琵琶记》、《药茶记》、《孟姜女》、《天宝图》等。本戏(包括连台本戏)计有《休丁香》《秦雪梅》《薛凤英》《合同记》《白玉带》《卖花记》《乌金记》《双丝带》《花绒记》等。
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庐剧,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革,庐剧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涌现过不少优秀的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孙邦栋、王本银、鲍志远等,进入新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挑战,保护庐剧、宣传庐剧、传承庐剧是大势所趋,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渴望,实现庐剧振兴,传承和发展庐剧,特别是对民间庐剧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需要调动政府、社会、演出团体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特殊的措施,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庐剧,营造振兴庐剧的良好氛围,繁荣文化的社会风气,把传承庐剧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