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雷的亲身经历来看,很多用户在选购新机时经常会纠结是买128G存储版还是256G存储版,手头预算充足的人,甚至会去寻求更大的512G存储空间。从外媒GSMArena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128G存储已经成为了大多用户的选择,用上256G存储空间的用户同样不少。
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的App更新实在太过频繁。新功能的无限叠加,让很多原本小巧精致的App变得愈发臃肿。默认开启的自动更新功能,更是会在不知不觉让用户的体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颇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不知何时,本应该给我们生活提供便利的手机App,却成为了很多用户烦躁的根源。
每天早上醒来,迎接你的却不是一句“早上好”,而是一条藏在手机通知栏里的“应用更新提醒”。对这种画面,小雷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明明上个周末才抽空把手机应用全部更新了一遍,然而两天没见,打开应用商城,二十多个手机应用的更新提醒就立刻弹了出来,让人不禁想问:“就这短短两天,又有什么可更新的?”
首先来看看京东商城的升级日志,如图所示,京东这次的更新内容主要是将App图标里的“年货节”更改为“她的节”,将新的电商活动展示出来。诸如此类因为各种购物活动,电商平台更换图标的更新,基本可以算作纯营销性质的更新,通过在图标上打出活动关键词来吸引客源。
另外一种,则是针对界面UI设计进行重新设计,例如联想智选商城就会经常针对软件的UI设计进行升级。一般来说,已经步入成熟期,没有什么功能可以更新的App就会经常这样做。这种做法可以通过视觉效果的更新,给予用户新鲜感,同时针对部分UI动画的优化,也能有效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然,更多的软件更新还是在持续推出新功能。以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为例,本次闲鱼更新正式推出同城业务,涵盖了租房、兼职等多个业务模块。闲鱼曾经不过是一个单纯的二手交易平台,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闲鱼不断推出鱼塘、玩家、直播、优品捡漏等业务板块,社区意味愈发浓厚。
除此以外,有的应用的更新,只不过是为了提醒用户自家App的存在感,并适当提高用户的打开率。以腾讯视频为例,腾讯视频的更新日志中,超过一半文字都是在罗列自己的主要卖点,目的就是吸引用户尽快升级。不仅如此,刚刚更新的应用在应用市场上比较容易获得推荐位置,这样可以提升应用的下载量,让应用商店的数据更加好看。
最后,对很多App来说,不断推出新版本是基于修复bug的需求而存在的。如果用户打开bilibili的更新日志,可以发现其中80%的更新日志写的都是“对使用体验进行了一轮优化,并解决了一些bug”。
为什么手机App会有这么多bug,以至于需要开发商频繁维护更新呢?事实上,这是由目前市场环境决定的。众所周知,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能够尽快满足用户的需求,开发者即便知道目前有不完善的地方,只要这些bug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大,就会选择先提交软件以争抢时机,等后期更新时再慢慢修复。
App频繁更新,除了挤占手机内存,更让用户苦恼的则是操作上的不便利。很多时候才刚刚熟悉一个App的使用方法,一旦升级整个界面又该变了,又得重新熟悉一遍基本操作。
这种情况可谓屡见不鲜,以知乎为例,安卓版知乎在近期更新了自己的主界面设计。如图所示,旧版知乎可以在热榜界面下直接切换榜单分类,快速浏览当前热榜。新版知乎则取消了热榜界面的榜单分类,而是将所有页面一股脑放在主界面的顶部,用户需要进入数码页面后才能进入数码分类的热榜。这样的UI设计方式,既不直观也不好用,属实迷惑操作。
为了解决App频繁的问题,修改版应用诞生了。NOAD★百度贴吧应该是很多贴吧用户都非常熟悉的一款应用,这款产品不仅占用内存极少,而且其界面简单清爽,只保留了贴吧的核心功能。因为是修改版应用的缘故,在应用商店里面也不会提醒升级,简直完美。
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没有修改版应用的App,使用旧版应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配置不足的手机来说,使用整合大量资讯页面和新功能的全新UC浏览器算是一种负担,远不如当年的9.x版本轻便简洁。这类应用一般可以在手机乐园、豌豆荚、款等第三方应用商店找到,就是提醒更新这点比较麻烦。
从个人体验来看,用户选择使用小程序一般有两个原因。其一,诸如订票、购买外卖一类功能单一的服务,用户不必要专门下载功能多样的App,因为小程序的单一服务足以满足需求。其二,低频使用的服务,例如火车购票或者酒店预订一类的服务,用户可能一年只用一两次,这时候无需安装的小程序就有着明显的优势。
遗憾的是,小程序无法完全取代App的存在。小程序始终不过是WebApp。本质上是基于Web的系统和应用,不仅在功能性和使用的流畅度方面均不如常规App,而且实际体验非常依赖网络。举个例子,哔哩哔哩动画的小程序版本使用体验就很差。除非未来WebApp的技术得到改良,亦或者5G通信技术全面普及,否则主流应用必然还是会以App的形式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