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依托的《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
杨超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收稿日期:2024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20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30日
摘要
教师依托超星泛雅平台进行《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时,应充分利用平台的主干内容、讨论、互动、课外作业、参考资源等模块合理建设在线课程,做好在线学习与线下讲授的有效衔接,利用好线上线下各种评价功能或指标,进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超星泛雅
TheBlendedTeachingPracticeof“HistoricalPhilology”RelyingonChaoxingFanyaPlatform
ChaoYang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Received:Mar.7th,2024;accepted:Apr.20th,2024;published:Apr.30th,2024
ABSTRACT
RelyingontheChaoxingFanyaplatformtocarryoutthemixedteachingpracticeof“HistoricalPhilology”,itisnecessarytomakefulluseoftheplatform’smodulessuchasmaincontent,discussion,interaction,extracurricularassignments,referenceresourcesandothermodulestoreasonablybuildtheonlinecourse,andagoodjobintheeffectiveconnectionbetweenonlinelearningandofflineteaching,makegooduseofonlineandofflineevaluationfunctionsorindicators,andthenguidestudentstodeeplearning,betterachievetheteachingobjectivesofthecourse.
Keywords:HistoricalPhilology,BlendedTeaching,ChaoxingFanyaPlatform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开展《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的背景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目前,国内大多数历史文献学课程的教学,以线下传统讲授方式为主,辅之以少许课堂或课后实践。文献学中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典藏等内容涉及面较广、知识性较强、实践性要求较高,而当前情况下,出于古籍保护的考虑,本科学生基本接触不到真正的古书,无法对古籍有切身感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的实际效果。课程主要变成了知识与理论的传授,部分学生兴趣下降,学习成效不佳。
国内设有历史学专业的高校,多半开设了该门课程,个别学校如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有线下课堂讲授视频或录课视频的网络学习资源,散见于超星学术视频[1]、哔哩哔哩[2]等网站,但没有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目前也尚未见到有关在线教学的研究。这与本门课的知识性、实践性及讲授传统有很大关系。
中国史古代部分其他方向有一些在线课程,如《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概论》等,但大多也是录课或在线视频教学,仅是将线下教学场地搬到线上,这种情况亦见于超星视频等网站[3][4]。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已有不少[5][6],某些高校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开展《历史文献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7][8]。
纵观国内外,有关中国古籍的数据库可谓林林总总,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或艺术馆在原有基础上相继开放大量古籍、书画、文物资源,为线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此背景下,依托超星学习平台[9],利用其丰富的功能,开展文献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启发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为辅,充分利用数字化成果加强实践锻炼,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延伸课堂,促进深度学习,应该会增强本门课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为这门传统学问的现代传承提供一点参考。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验。
2.进行《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2.1.在线课程建设
超星泛雅平台为每门课程提供众多学习模块,每一模块均可根据课程实际灵活设置相应学习内容、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在电脑端、移动端先行操作进行课程创建,也可在课程进行中根据教学实际实时调整。
2.1.1.主干内容模块
2.1.2.讨论模块
其次,根据每一章节内容,教师提出相应的延伸性问题,发帖子供大家讨论,教师亦适时参与,推动讨论的深入。同时,运用计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积极思考,有疑而问,勇于发帖,互相辩难。
2.1.3.互动模块
2.1.4.课外作业模块
根据《历史文献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发布1~2次课外作业,如对古典目录的校释、古书版本的校勘等。学生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研讨,成果在线提交。教师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进行批阅、反馈,成绩分类评价。鼓励、帮助学生参与籍合网等平台发布的古籍整理项目,入选者可以将整理内容作为课外作业。
2.1.5.参考资源模块
2.2.线下课程的讲授
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如何利用在线平台和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其进行深度学习;如何以线下教学模块巩固、深化、拓展线上教学成果,是这一模式的两个核心问题。线上课程建设得当、实施有效,线下课程开展的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2.3.课程的考核评价
混合式教学成绩考核由线上线下两部分组成。考核以能够理解、运用文献学知识为基本原则。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我们设定平时成绩40%,期末线下考试成绩60%。线下考试内容以知识的了解尤其是运用为主,题目设置注意知识的迁移。
3.《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于所在学校已进行三届学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分别有151人、120人和114人,总体看,效果达到了预期,是令人满意的。三届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得分在40~60分区间内者,分别占比2%、0.8%、0%。线上线下总评成绩365人仅有2人在60分以下,70~89分占比约88%。学生教学反馈良好,给出的课程评价分数均在96分以上,处于笔者所在学院的优秀等次。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总结了一点经验,下面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批评。
3.1.课程建设
讨论话题设置应避免简单的知识问答,而应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启发式探讨和开放性延伸,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思考,广泛讨论。如活字印刷术中泥活字产生最早,但并没有流行起来,古人使用最多的是木活字印刷,这是为什么?该问题让学生深入到印刷内部的原材料、生产、经营等具体环节,理解印刷过程的复杂性。再如,由古典目录看,魏晋时期谱牒类著作大兴,与之前之后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这就引导学生回顾汉魏隋唐史,寻找造成此种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无疑,类似讨论话题的设置,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互动虽借助在线平台开展,但多在线下课堂进行,应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适时适度采取合适方法进行。如选人、抢答功能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主题讨论应在对某一问题基本阐释清楚的关键时刻插入,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结论进一步思考;课堂问卷的设计应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问题的深广度;而随堂练习则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运用。教师在课前应对课堂互动有一个预判和计划,并做好临时调整的充分准备。
3.2.评价机制
混合式教学采用了多维度的考核方式,较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因覆盖面较广,评价也较为客观。但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来自线上学习环节。据之,教师应加强动态评价。
另外,教师应对评价反馈的及时性有正确认知。超星平台设置有统计功能,包括课堂报告、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不但对学生学习的总成绩实时统计,而且对任务点学习、章节测试、课堂互动等等所有计分环节均有统计,可以具体到每个环节每个人。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些统计数据,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让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保持清醒的认识,这样利用同龄激励的原理,让评价机制在课程进行中也能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限于课程结束后。
基金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依托的《历史文献学》混合式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