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召集人姜鲁青,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戚杰,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陈海青,市通信管理局综合业务处处长张莉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召集人姜鲁青
今年以来,全市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打击的锋芒对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破解打击治理工作中的难题,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明显遏制。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26.08%和19.84%,打击治理成效显著。
一、坚持党政主导,切实明确任务目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和任务,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责、行业监管、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三年攻坚战目标,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重拳、下狠手,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深入推进打防管控宣各项措施。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市联席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青岛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职责任务的通知》,进一步厘清38个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强化各成员单位间协同联动,为深化打击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
二、坚持重拳出击,强力震慑违法犯罪
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紧盯犯罪形势变化,建立健全情报研判、数据侦查、落地抓捕、行动反馈等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云剑”“断卡”“断流”“拔钉”“雷霆”等专项行动,以专业资源、专业手段、专业力量,聚焦高发类案,持续发起集群战役,实施全链条纵深打击,清缴本地窝点;对本地诈骗话务、新型设备等犯罪窝点,完善多警联动快查快打机制,不断优化数据算法模型,瞄准转账洗钱、引流推广、技术支撑、人员招募、收贩两卡等环节,持续深化专项打击,全力斩断犯罪链条。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抓获涉诈犯罪嫌疑人2900余名,侦破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案件4500余起;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保监局、青岛市通信管理局持续推进“断卡”行动,打掉“两卡”犯罪团伙160余个,捣毁非法假设GOIP等设备实施诈骗的窝点56个,查处嫌疑人1500余名,对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形成强有力震慑。
三、坚持全民反诈,持续营造浓厚氛围
四、突出防范反制,全力减少案件发生
五、强化部门联动,深化综合治理质效
市联席办聚力“联动共治”,全面压实属地主体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企业安全管理社会责任,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不断深化综合治理质效。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市通信管理局扛牢主体责任,加强行业监管,牵头各银行金融机构、基础运营商强化风险管控措施,加强源头治理管控,遏制涉案“两卡”犯罪多发势头。市联席办会同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保监局、市通管局对“两卡”数量较多的银行机构和电信运营商多次进行约谈,压实企业“两卡”管理责任。强化区域治理,各区(市)以属地管控为基本原则,全面摸清管控本地重点人员,落实管控措施。对辖内滞留境外人员逐人规劝逼投。截至目前,已累计劝返滞留境外重点人员331人,极大消除了社会隐患。
当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案件处于高位,形势严峻复杂,打击治理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全市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将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为契机,继续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加强烈的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强力推进打击治理工作,进一步夯实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全民反诈工作格局,全力遏制案件多发态势,坚决打赢这场反诈人民战争。
今年以来我市金融机构打击治理电信诈骗犯罪工作情况
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陈海青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立场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正式实施将对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一)坚持治本治源,压紧压实账户管理主体责任
(二)强化科技赋能,增强风险防控精准度和有效性
(三)凝聚部门合力,提升综合打击治理质效
组织10家银行入驻市反诈中心现场办公,协助公安止付冻结涉案账户3万余个、资金10亿余元。今年以来,继续配合公安倒查涉案账户,移送重点线索600余条。组织银行排查账户1140万个,对11.63万个可疑账户采取分类管控措施,对公安移送的2.59万个单位和个人实施金融惩戒。协同成立反诈联盟15个,有效堵截异常开户631个,协助侦案1391起、抓获嫌疑人1697名,警银工作成效得到人总行、公安部高度肯定。
(四)加大警示教育,营造全行业防诈反诈氛围
组织银行业实施客户开户告知和承诺机制,建设推广反诈示范网点,筑牢银行业“第一道防线”。制作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宣传折页,联合公安制作警示教育片。依托人民银行青岛市中支官微、新闻媒体开设“以案说险”专栏宣传49期,组织成立400余支金融志愿宣传队,2022年以来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渠道宣传4395次,累计受众达145万人次。
当前,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深入推进“资金链”治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统筹金融行业风险防控与优化服务,全力保障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各项规定落实落细,推动金融领域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向纵深发展,为维护全市金融秩序、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今年以来我市通信系统推进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
市通信管理局综合业务处处长张莉莉
近年来,全行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工信部和市联席会议的部署,担当作为,持续开展“断卡”行动,全力推进防范治理工作,配合公安机关严打黑灰产犯罪。今年以来,全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连续10个月呈下降态势。涉案号卡线索逐月下降明显,月均量较去年下降67.3%。电信网络诈骗多发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一)加强行业治理,压实行业企业主体责任
强化问责追责,确保治理效果。对涉案号码逐一溯源、挖掘原因,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用户入网把关不严、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问责。2021年以来行业处理30多人次,关停代理渠道10余家,补签代理协议1400份。对4290名行业一线从业人员进行反诈知识专项考试。
(二)加强技术防范和协同联动,提升综合管控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人民群众识诈防骗能力
下一步,青岛市通信管理局将组织信息通信行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压实主体责任,持续整治电信服务薄弱环节,重点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宣传贯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坚持源头治理和精准施策,坚持宣传引导和群防群治,持续强化新形势下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反诈工作新局面,为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做出行业贡献。
近期多发诈骗犯罪手法预警提示
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戚杰
近年来,通信和互联网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犯罪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主的新型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犯罪的手段也不断翻新升级,成为侵害群众利益,危害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从当前我市公安机关受理的涉诈警情来看,多发的诈骗手段主要是刷单类诈骗、虚假投资类诈骗和网络贷款类诈骗,特别是刷单诈骗发案数长期居各类诈骗的首位,且增幅较大,1-11月份我市刷单类诈骗警情占到40%,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危害十分突出,虚假投资类诈骗和网络带宽类诈骗警情总量虽然相对较少,但损失金额较大,危害也是十分突出的,诈骗团伙紧盯社会热点,随时变换诈骗手法和话述,近期多次出现诈骗团伙冒充疫情防控人员以疫情流调为借口,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诈骗,手法迷惑性强,使群众防不胜防。虽然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升级,但是只要群众熟悉了解诈骗的手段和方式,不断提升自我的防范意识,是可以有效防止踏入诈骗陷阱,避免财产损失的。下面,将这几类多发诈骗手段和作案方法通报给大家,通过媒体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一是网络刷单类诈骗。此类诈骗发案数一直高居首位,很多大中学生和无业人员热衷于在网上寻找兼职,成为诈骗分子重点侵害对象。犯罪嫌疑人假冒电商客服,通过短信或网络群发兼职刷单信息,以工作简单、赚取佣金多诱导受害人充值做任务,后返还小额佣金,尝到甜头的受害人很容易落入陷阱,信以为真。之后犯罪嫌疑人便会以系列任务需要连续刷单、系统故障等理由引诱受害人不断刷单,一步步诈骗钱财。
在此提醒大家:办理贷款有着严格的条件和审批的手续,一定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贷款机构。同时,要牢记以检验还贷能力、做流水等借口在未放款前就要求你转账的一定是诈骗。同时,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填写个人姓名、手机号、银行卡等个人信息,避免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诈骗。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疫情反复,假冒疫情防控部门和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警情多发。不法分子以事主可能因身份信息泄露,导致健康码或检测报告出现异常,需要向公安机关进行核实为借口,引诱事主与假冒的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联系,不法分子在以事主身份可能涉及刑事案件为由,核查名下所有财产信息,一旦事主轻信并进行转账汇款等操作,就会踏入诈骗陷阱,造成财产损失。在此提醒大家,公检法机关不会线上办案,如果需要核查个人资金信息必须出具法律手续在金融机构的配合下才能进行,所有以疫情防控等理由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汇款进行核查的都是诈骗,一定要提高警惕!
此类诈骗中,不法分子的诈骗“话术”也在不断翻新。如声称事主可能是密切接触者,需要单独核查或者事主有快递检测出阳性将被销毁,需要进行赔付等等。对此大家一律不要轻信,也不要随意点击陌生网址和链接或开启屏幕共享,更不能随意透露个人重要身份信息。对转账等资金操作务必进行事先核实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