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谁来保证

索取手机号、账号等个人信息用户要使用需先同意

记者走访时发现,多数无人售货机设置有操作显示屏,选好商品后,直接扫码支付即可,操作简单。也有一些机器操作相对复杂。

在轨道牛角沱站一智能货柜,刷脸支付时,会显示“刷脸开门即表示同意”协议。而采集人脸后,画面会飞速跳转,根本来不及点开协议细看。记者朱婷摄/视觉重庆

走访过程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些无人售货机会引导消费者优先刷脸支付。

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记者同样发现该款智能货柜。不同的是,货柜打出醒目标语:“能刷脸,干嘛还掏手机。”柜体一侧,“刷脸支付”的文字采用大字号,“可支持二维码支付”则是小字号。

按照货柜上方的商家信息,记者联系上售后热线。客服表示,这类型的智能货柜可刷脸支付也可扫码支付,刷脸支付既方便又安全,消费者可按个人意愿选择支付方式。采集到的人脸信息,只用于货柜开门并支付,商家也只能看到账号信息,其他信息看不到。对于使用过程中来不及看服务协议,客服称,已记录下来,稍后会进行反馈。

律师说法

商家无处理用户人脸等个人信息的必要存在过度收集可能

高金宽表示,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正当性、必要性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使用无人售货机进行购物的行为,只是一般的消费行为,而且,售卖的货物也是针对所有群体且可以完全流通的货物,那么,商家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很显然就有违正当性及必要性原则。

此外,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单独设定了较高的标准,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才可以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很显然,经营无人售货机的商家并不存在处理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正当性、必要性,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

刷脸支付存风险,存在被冒用可能

大有城市运营管理(重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顾磊专注人工智能方向研究。他表示,刷脸支付在带来便利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首先,面部识别技术并非完美无缺,可能存在误识别。这可能导致支付失败或者被他人冒用身份进行支付。此外,由于个人面部特征的敏感性,一旦个人面部特征被泄露,可能会给用户的隐私带来风险。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都可能对用户的安全造成威胁。

网信部门

正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将核实了解

记者注意到,针对消费领域个人信息过度采集、强制收集、诱导索取、违规使用等问题,近期,重庆市网信办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行动。聚焦停车、餐饮、商超购物这三类扫码消费场景。

将重点整治四类问题:违反“公开”原则,未公开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未明示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范围;违反“同意”原则,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违反“安全”原则,未履行保护责任,未对用户个人信息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发生个人信息安全事件。

THE END
1.手机“中毒”一天收到上百条催收短信?!警方:诈骗新手段近日,南京六合公安分局接到辖区的居民唐女士报警称,自己手机突然“中毒”,在非本人操作的情况下,每分钟都收到几条用自己手机号登录注册的验证码短信,一天接收近百条这样的短信。 唐女士表示当天接到的陌生电话和“短信轰炸”,都是关于其在平台贷款的内容,对方称是“催收公司”,表示唐女士在平台上贷款了,自己是来https://m.gmw.cn/2024-03/14/content_1303685082.htm
2.冒充“网信办”的诈骗电话又来了!勿听!勿信!新闻频道央视网消息:据中共北京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北京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接到网民举报,反映有不法分子冒充北京网信办工作人员,在主动告知姓名或工号后,声称“有人在广东用当事人的身份证办理了电话卡,并在网络上发布大量投资理财等诈骗信息,要求举报人提供个人信息,配合所谓的公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https://news.cctv.com/2024/12/13/ARTIYHilSO5L1eDcNc7l2sTf241213.shtml
3.揭秘短信“轰炸”背后隐密交易灰色产业链在蔓延新闻揭秘短信“轰炸”背后隐密交易 灰色产业链在蔓延 原标题: 郭山泽/漫画 当你的手机收到房产公司、中介以及各类商家的电话、短信“狂轰滥炸”时,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被“卖了”。当下,各种行业中的地下信息交易愈演愈烈,并催生出一个灰色的产业链。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涉嫌违法http://news.cntv.cn/2015/08/17/ARTI1439798731678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