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拒上“评分低”出租车遭短信电话轰炸新闻频道

张先生打车取消后,手机两天接到两百条骚扰短信。/晨报记者

张先生并非是唯一一名在经历出租车乘车纠纷后,遭遇垃圾短信报复的受害者。对于张先生等人而言,如何证明乘车纠纷和垃圾短信之间的关系,成了维权的最大难题。

垃圾短信阻碍手机运转

张先生家住浦东,由于路途较远,他有时会通过预订出租车的方式去单位。2月15日的一次预订,却使张先生陷入巨大麻烦中。

2月15日晚,张先生使用打车软件“快的”,预订了一辆2月16日7时40分的出租车。不久,软件显示,一名称呼为“钱师傅”的强生出租车司机抢到单子。令张先生疑虑的是,这名钱先生在“快的”的评分只有三颗星。张先生说:“我叫了这么久出租车,从来没有遇到过打分这么低的。”

尽管心有疑虑,张先生还是保留着这张订单。然而,第二天早上发生的一系列情况,使张先生下定决心,坚决拒绝前来接客的出租车,并取消订单。

张先生说,他取消订单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按照他的经验,预订车辆都会提前10分钟左右联系他,但是这辆出租车却提前了40分钟,这很反常。其次,来接他的车辆并非原来预订的钱师傅的车辆,而是其他车辆,这令他很不安。

随后,张先生找到了司机停车不走的答案。他发现,手机号被泄露了出去。大量垃圾短信开始不断轰炸他的手机。

这些短信和陌生来电,一度使他的手机无法正常使用。

多次投诉后短信终于消失

由于发往张先生手机的短信多为网站验证码短信,张先生很难通过设置屏蔽的方式将这些短信拒收。通过投诉维权,成为张先生拯救自己手机的唯一方式。

令张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在2月18日和被投诉出租车上层领导联系过后,垃圾短信开始渐渐减少,到19日,垃圾短信已消失。张先生认为,是车队上层和司机的谈话起了作用。

多名市民曝遭遇类似报复

记者调查发现,张先生所遇到的在乘车纠纷后遭垃圾短信报复的情况并非个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市民,在乘车纠纷后遭遇垃圾短信的骚扰呢?

晨报记者调查发现,群发垃圾短信操作的简易性,造就了此类猖獗报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调查】

发垃圾短信成本低

晨报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有一些骚扰软件。想要利用垃圾短信对他人进行打击报复,仅需知晓被报复者的手机号码,就可以轻易实现将大量垃圾短信群发到个人手机上。

在一个短信轰炸平台上,记者看到,该软件用户仅需在对话框中输入被打击报复者手机号,并点击开始轰炸按钮,就可以将大量垃圾短信发放到被报复者手机上。该平台的“轰炸说明”对此行为这样解释:“通过互联网第三接口发送短信给对方,全程免费,不会显示您自己的号码。”在免费服务中,该软件可每天限对一个号码进行10次轰炸。

此外,该软件还提供收费服务,用户每星期仅需缴纳10元钱,就可以实现对被打击者的定时“轰炸”服务,每天三次,每次200条。

根据该网站显示,已有629个网友在这个网站上对其他人进行短信轰炸。

【专家观点】

取证复杂导致维权困难

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凯说:骚扰行为并非不犯法,只是取证太难。

对张凯的这一说法,12348法律援助热线的法律专家表示认同。一位法律援助专家说:“这件事情如果司机不承认,那么取证是非常难的。乘客需要通过电信供应商来调查是谁给他们发了这些骚扰短信。找到这个平台后,还需要确定是谁在这个平台上输入了他们的手机号码,这个取证过程非常复杂。”

THE END
1.手机“中毒”一天收到上百条催收短信?!警方:诈骗新手段近日,南京六合公安分局接到辖区的居民唐女士报警称,自己手机突然“中毒”,在非本人操作的情况下,每分钟都收到几条用自己手机号登录注册的验证码短信,一天接收近百条这样的短信。 唐女士表示当天接到的陌生电话和“短信轰炸”,都是关于其在平台贷款的内容,对方称是“催收公司”,表示唐女士在平台上贷款了,自己是来https://m.gmw.cn/2024-03/14/content_1303685082.htm
2.冒充“网信办”的诈骗电话又来了!勿听!勿信!新闻频道央视网消息:据中共北京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北京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接到网民举报,反映有不法分子冒充北京网信办工作人员,在主动告知姓名或工号后,声称“有人在广东用当事人的身份证办理了电话卡,并在网络上发布大量投资理财等诈骗信息,要求举报人提供个人信息,配合所谓的公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https://news.cctv.com/2024/12/13/ARTIYHilSO5L1eDcNc7l2sTf241213.shtml
3.揭秘短信“轰炸”背后隐密交易灰色产业链在蔓延新闻揭秘短信“轰炸”背后隐密交易 灰色产业链在蔓延 原标题: 郭山泽/漫画 当你的手机收到房产公司、中介以及各类商家的电话、短信“狂轰滥炸”时,你的个人信息很可能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被“卖了”。当下,各种行业中的地下信息交易愈演愈烈,并催生出一个灰色的产业链。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涉嫌违法http://news.cntv.cn/2015/08/17/ARTI1439798731678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