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精神,我苏网积极参与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组织的“千问千寻大运河”网络主题活动。以文化为内核,策划推出“云赏大运河”、“运河百问”、“大运河进行曲”、“大河之上”等内容多元,形式丰富的新媒体产品,深入宣传运河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成就,在今昔对比中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
因辑里丝出名的是哪个历史街区?
南浔历史街区
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在哪里?
八字桥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古城北部,是依托绍兴八字桥与大运河的地域优势而形成的一个城市商业区,具有水陆双交通体系,是绍兴水城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对运河聚落的格局与演变产生的重大影响。
八字桥历史街区面积约19.66公顷,街区内有八字桥、广宁桥、东双桥、纺车桥、龙华桥等古桥,居民临河而居,沿街穿行,形成了特有的江南水乡景观,是绍兴古城街河布局的典型代表。
八字桥历史街区
中国大运河沿线的四大名塔是哪些?
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四大名塔是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而且见证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的繁荣。
通州燃灯塔
位于通州北城,中国大运河最北端,又被称为燃灯佛舍利塔。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诸代曾予以维修。通州燃灯塔又被民间称为镇水塔,意在防止洪水泛滥威胁运河和保护两岸人民免遭水灾。“支柱幽燕天半壁”,“一枝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两位著名诗人描绘燃灯塔的诗句,前句描写巍然屹立、雄伟壮观的景象,后句记述古塔景致最美,可作古城通州象征的神韵,因此使此塔享誉中华。
通州燃灯塔图(姜跃岭摄)
临清舍利塔
位于临清市城北卫运河东岸,有着380余年历史,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塔高61米,九级八面。楼阁式,通体近垂直,仿木结构,刹顶呈将军盔形,基座八面,每面长4.9米,底面积为186平方米,其空间面积可达7000平方米。外檐砖木结构。临清舍利塔是真正与明清运河相伴生的建筑,它见证了明清时期临清经济的发展,尽管当年的繁华早已经远去,但是临清舍利塔仍然固守着这片土地,仿佛仍然在追忆当年的繁荣。
扬州文峰塔
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湾旁文峰寺内。建于明朝万历十年,相传是为镇住扬州之文风,使学子在科举场上出头而得名。砖砌塔身,高40米,塔下运河是鉴真东渡解缆入江之地。登顶可南望大江,北眺蜀冈,绿杨城廊尽收眼底。明万历十年,知府虞德晔建塔,僧人镇存募化三年资财得以建成,当时的扬州按察御使邵公题为“文峰塔”,取“文风昌盛,文脉顺达”之意。文峰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身红木青瓦,下为砖石须弥座,底层回廊围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通高44.75米。古塔庄严厚重,成为古运河畔的显著标志。塔上的灯龛,亦起到航标的作用,明清粮船盐艘多从塔前来往,帆樯林立,盛极一时,此河湾遂称宝塔湾。
扬州文峰塔(陈跃摄)
杭州六和塔
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钱弘椒舍园造塔,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并建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江潮。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重建塔外木结构。塔名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是取天、地、东、南、西、北六方以显示其广阔的含义,即“天地四方”之意。塔有七面八级,高59.89米,雄伟壮丽。登塔俯瞰,钱塘风光尽收眼底。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文峰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现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华古塔苑。走进塔苑,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现了中国塔文化的精华。
中国大运河最早的开凿者是谁?
最早开凿大运河的是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夫差(约公元前528年—公元前473年),是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利用长江、淮河之间的自然水系,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邗沟。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哀公九年》春秋左思明]。邗沟南起长江边的邗城(位于今扬州市区),北到淮河山阳湾末口(位于今淮安市区),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这是中国大运河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一段运河。夫差开通邗沟的第二年,吴军便沿着新开的运河北伐。借助便捷的水上通道,吴军驾船如飞,势如破竹,陷陈国,败齐师,退楚兵,终于凯旋而归。
古邗沟遗址
夫差雕塑
最早的运盐河是谁开凿的?
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开凿的上官运盐河是最早的运盐河。这是一条以扬州为中心向江淮东部沿海地区开凿的人工运河。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因为平定英布有功,被封为吴王。他的封国吴国领“三郡五十三城”[《扬州二王运河始祖》陈陆],以广陵(即扬州)为都,包括豫章郡与会稽郡,差不多囊括了今日华东的主要疆域。《史记》中记载,(刘濞)“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刘濞正是就地取材,开矿铸钱,煮海水为盐,使吴地富裕起来。公元前195年—前154年,刘濞为了将封地东部沿海盛产的盐运到扬州,借鉴夫差的做法,主持开凿了上官运盐河,即自扬州茱萸湾到海陵仓,再到海安如皋的运盐河,长195里。汉景帝采取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七国,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公开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夫差和刘濞两位吴王开凿的运河让扬州的繁盛延续了2000年。扬州百姓修建了“二王庙”,纪念大运河的这两位始祖,二王庙在20世纪50年代被毁,2007年,扬州市在古邗沟旁重修了一座“邗沟大王庙”。
邗沟大王庙中供奉的夫差、刘濞两位大王
邗沟大王庙
东汉时陈登对大运河有什么贡献?
东汉时陈登主持开挖邗沟,对大运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东汉末期任广陵太守。由于邗沟在樊梁湖以上向东北绕道,且又有博芝、射阳二湖风浪之险,随着水运的发展,必然要求避弯取直,因此东汉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鉴于“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扬州水道记》清刘文淇]”,乃“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扬州水道记》清刘文淇]”,马濑即白马湖。建安初,陈登主持开凿的工程,是从樊梁湖北口,穿渠至津湖(即界首湖,在今宝应县治南),再从津湖北凿渠百里通白马湖(在今宝应县西北),直至山阳末口入淮。这是历史上对邗沟运渠的首次改建工程。经过陈登这次大规模的开凿,形成了一条比较端直的新运道,史称邗沟西道。邗沟西道与今天的里运河大体一致。陈登任职期间还筑有捍淮堰(高加堰前身)、破釜塘、陈公塘等沿运水利设施,发展农田灌溉,使汉末迭遭破坏的江淮地区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陈登开的陈公塘
白沟是谁主持开凿的?
主持开凿白沟的是东汉政治家曹操。曹操(155年—20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建安七年至九年(202年—204年),曹操先后修治睢阳渠至官渡;“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今河南淇县卫贤镇东)。漕船由此可通今卫河上游和当时的黄河下游,向东北通今海河水系各河流。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北征乌桓,又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沟通白沟、泒(水、滹沱河、鲍丘水(东潞水)、濡水(今滦河)等。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成为隋代永济渠的前身。
今天漳卫河的前身就是白沟
谁修筑了邵伯埭?
邵伯古镇
谢安雕塑
谁是贯通大运河第一人?
隋炀帝杨广是贯通大运河的第一人。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隋京师大兴,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文帝杨坚曾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隋文帝为运兵灭陈,还在邗沟以东开挖了山阳河,又称山阳渎。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唐朝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
2013年在扬州西湖镇新发现的隋炀帝墓
谁解决了江南运河南段水源问题?
钱镠解决了江南运河南段的水源问题。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钱镠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水利,以“保境安民”为国策,兴建海塘,扩建杭城,发展农桑,疏浚湖河,开拓海运,扩大贸易,对杭州及两浙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解决江南运河南段的水源问题,吴越王钱镠实施了浚西湖、引江潮、建双闸等工程。他认为太湖地区“衿带溪湖,接连江海,赋与甚广,田亩垦多,须资灌溉之功,用奏耕桑之业”。除在杭州治沟洫、筑海塘、浚治西湖外,天宝五年(915年),他还专设都水营田使,命于太湖旁募卒四部,创设撩浅军,并亲自指挥。撩浅军共有七八千人,主要任务就是治河筑堤。实行逐年开豁,即由专业队伍常年坚持进行浚治。宝正二年(927年)又浚柘湖、新泾塘由小官浦入海。又沿江而至常州江阴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闸,并建立水网塘浦圩田的维修制度。“田各成圩,圩必有长,每年或二年,率筑圩之人修筑堤防,浚治港浦,故低地之堤常固,旱田之港常通也”[《大运河名人》59]。因此吴越时期水旱灾害少见,岁多丰稔。
江南运河杭州段
作者姜师立:
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曾任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专职主任、牵头城市扬州市申遗办公室副主任,亲历了大运河申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