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亩产总产增幅均居河南第1位建设“中原农谷”新乡要这样干创新企业

10月8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乡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向“新”而行,常创常“新”,多个第一都是“新乡造”

“今年上半年,新乡GDP增速居全省第5位,较去年同期前移9个位次;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1,9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我省发展大局作出了新乡贡献。”发布会上,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新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人均GDP连破3万元、4万元、5万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

向“新”而行,常创常“新”。全球第一支甲型“H1N1”疫苗,全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第一平锂电池隔膜材料、第一块可充电电池均诞生于此,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等一块块金字招牌,助力新乡“新新”向荣。

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让“新乡常新”

●做大创新平台

新乡深入实施研发平台体系锻造工程,全市各类研发平台达1480家,是2012年的7.4倍,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神农种业实验室总部搬迁入驻并投入使用,平原实验室加快筹建,正在全力支持河师大争创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

成功举办5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签约合作项目503项,总投资2200多亿元。

●着力做强创新主体

新乡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42家,较2012年翻了3番,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65家,增长241.9%。华兰生物建成全国首家人用疫苗企业端P3实验室;新飞制冷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86℃民用深低温冰箱,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持续做优创新生态

新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开工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人才社区,为人才留新营造宜居环境;创新出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措施”,有效激发全市13万科研人员积极性,初步构建了“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发展格局,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6亿元,是2012年的310倍。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迈向“新乡智造”

新乡的根基在工业、家底在制造业。我们始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育龙头、壮集群、抓转型,全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着力打造千亿集群

新乡以开发区和专业园区为载体,延链补链强链,抓好退城入园,推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着力打造装备制造2000亿级和食品制造、生物与新医药、轻纺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新航、卫华、心连心3家企业营收超百亿;上市企业达8家,今年有望突破两位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2位,制造业头雁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90多个产品的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排名前5位。卫华集团门桥式起重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自主研发的防摇摆精确自动定位技术为世界首创;银金达集团的功能性聚脂薄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全球前3。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新乡创新体制机制,组建数智谷公司,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功研发省内首台(套)“咽拭子采样自助设备”,全力打造数智科创高地和数字产业集聚区。

●抢滩占先未来产业

超前布局氢能和储能产业,建成河南首个氢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首条自动化氢燃料电堆生产线,初步形成从制氢、储氢、加氢装备到氢燃料电池生产的产业链,首批115辆氢燃料电池车正在陆续交付使用,着力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建设氢能产业高地。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乡变化”日新月异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全市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升14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07平方公里拓展至131平方公里,累计建成美丽乡村208个。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机遇,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大力开展基础设施攻坚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建设短板。交通方面,15条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在建规模全省第1,建成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由目前的268公里提升至813公里;水利方面,年度投资120亿元的86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85.5亿元,列入省灾后重建项目库的566个水毁工程全部完工,总投资196亿元的合河水库项目加快实施,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新乡城区及卫河共渠下游市县的防洪问题;城市更新方面,既重“面子”更重“里子”,坚持“地上”“地下”一体推进,实施了年度投资70亿元的80个城建项目,投资额为历年之最。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一县一策”、市县联动,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助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总投资304亿元、186亿元的辉县市、卫辉市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240亿元的长封“飞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中国(原阳)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44亿元的获嘉县现代化工产业园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突破助力乡村振兴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聚焦“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中原农谷“一核三区”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用,中农发、先正达等一批种业项目落地建设,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种业创新体系和农业产业生态。

目前新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60.3万亩,是2012年的8.5倍,小麦、玉米、水稻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今年夏粮亩产、总产增幅均居河南第1位,在去年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排名河南第1。

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由2012年的不足20%提升至目前的86%,长垣市“三块地”改革经验列入国务院改革试点优秀案例,辉县市“四方两园”合作模式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绿色成为了最鲜明的“新乡底色”

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成沿黄生态廊道近400公里,昔日的黄沙滩变成了今日的花果川。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47.2%,优良天数占比提升22%,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环境质量达近年来最好水平,沉睡18年的辉县百泉再现“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的盛景。强力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完成率达99.4%,完成各类造林116.3万亩,荒山再披“锦绣”。强化“双碳”牵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9.4%,连续5年获得全省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考核优秀等次;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总投资131.6亿元的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本月全面开工,投资额及装机规模均居全省第1位。

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新乡温度”

10年来新乡全市民生支出实现翻番,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8倍、2.2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圆满完成近16万人的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占全省总任务量的53%。

新乡有效应对去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及时处置各类险情,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抓疫情防控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保障、保社会稳定”的理念,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抓实抓细“常态化核酸检测+场所码全覆盖+电子卡口”等防控措施,守住了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10年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城市品牌,群众的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足、安全感更强。

擦亮党的建设“新乡品牌”

新乡英模辈出、群星灿烂,既有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裴春亮等一大批老典型历久弥新,又有卫国戍边英雄肖思远、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世光以及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等新典型层出不穷。

新乡发挥先进群体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全市上下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日益浓厚。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导师帮带、党员联户、积分管理等工作机制,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党建+大数据+全科网格”模式,结合“五星支部”创建、“三零”创建,实现社会治理“多网合一”,全市1286个“三无”小区全部消除管理盲区,各类矛盾隐患化解率达99.63%。

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大力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推进“作风纪律大整顿”,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大战大考中,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冲在第一线、战在最前沿,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本色、践行了使命担当。

作为全省老工业基地,工业是新乡发展的基础,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三分之一以上。新乡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发布会上,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就该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李卫东说,近年来新乡始终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省委“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战略部署,聚焦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活力,实现了新发展。

“由散到聚”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营收达到722亿元

针对传统产业的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市场竞争力不强,且布局散乱等问题,新乡以“双长制”为抓手,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原则,深入推进五链耦合,持续抓好退城入园,在全省率先建设高端装备、绿色纤维等12个工业高质量发展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力打造转型升级主阵地。

去年,新乡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营收达到722亿元,轻纺、化工两大集群营收达425亿元、284亿元,利润分别增长290%、118%。

“由小到大”

新增上市企业与郑州市并列全省第一

针对新乡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的问题,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培育、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次培育机制,新航、卫华、心连心3家企业营收超百亿元,白鹭、驼人、银金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登顶太行”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2020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5家,新增数量与郑州市并列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1146家增长到目前的1679家,仅去年一年,就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2家、10亿级企业8家。

“由制造到智造”

去年实施技改项目780个、居全省第1位

针对传统产业基础型、原料型产品占比高,终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等问题,新乡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技术改造、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迈上中高端、进入关键环。

2021年,实施技改项目780个、居全省第1位;累计获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129项,居全省第1位。

新乡化纤通过技术改造,再生纤维素长丝产能世界第一;新航集团转向器产销量全国第一,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作为全国化肥行业领头羊的心连心集团,通过转型升级、拓展链条,向下游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延伸,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上半年实现营收122亿元,同比增长61%。

新乡市委副书记于燕在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关于确保粮食安全以及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方面的提问。于燕说,新乡连续4年粮食总产稳定在90亿斤以上,在2021年河南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居第1名。今年新乡克服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狠抓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夏粮亩产、总产增幅均居河南第1位,牢牢稳住了粮食安全“压舱石”。

建好稳粮保供“高产田”

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水毁农田修复、中低产田提质改造力度,提升农业气象监测预警、防汛抗旱能力,确保丰收增产。

新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60.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1.9%,建成比居全省前列;粮食平均亩产稳步提升,今年延津县千亩示范方亩产907.12公斤,再创全国冬小麦高产记录。

用好科技助农“金钥匙”

新乡地处“南北分界过渡带”,是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繁育的理想试验场所。

新乡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狠抓基础研究、品种选育、良种扩繁,小麦、玉米、水稻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通过国家、省级审定品种的数量居全省第1位,“百农矮抗58”“百农3217”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新培育的“百农4199”种植面积居全国第3位。

新乡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智慧农业转变,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91.4%,比全省、全国分别高5个、19.3个百分点,同时,控制机收减损率,确保颗粒归仓;依托中国农科院农灌所科研优势,着力打造智慧型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确保节水节肥、增产增收。

新乡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打造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生物医药全产业链。

近年来,在积极应对疫情、灾情双重挑战下,食品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全省首家“好粮油”产品企业联盟在新乡成立,鲁花集团、五得利集团、大北农集团等100多家龙头企业落户,形成了原阳预制菜、延津优质小麦制品、卫辉食品饮料等一大批特色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

新乡充分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三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辉县市探索与央企、国家级科研院所、市级投融资平台合作,共同打造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原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四方两园”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完善联农惠农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县级以上粮食类农民合作社1000多个,生产托管服务1149万亩次,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农户增收致富。

发布会上,于燕还提到要抢抓省委、省政府在新乡布局建设“中原农谷”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打造种业振兴“国之重器”,为中原更加出彩增光添彩。

规划引领

绘就农业创新高地“新蓝图”

按照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要求,以前瞻30年的眼光编制“中原农谷”总体规划、核心区专项规划等,“中原农谷”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核三区”,以平原示范区为核心区,涵盖延津县、原阳县、新乡县、获嘉县等部分区域,着力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农业创新高地。

优化创新生态

政策助力引来“金凤凰”

坚持省市联动,制定“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等“一揽子”政策;出台促进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措施”,高质量汇聚科创资源。积极对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信集团、华智生物公司等知名企业,推动农、科、教、研等资源加快整合,目前已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中试基地10个、高校科研单位7家,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一大批种业科研专家,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农业创新体系蓄势赋能。

践行“项目为王”

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加快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已正式启用,中农发、先正达等一大批项目落地建设,为农谷发展“强筋壮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新乡瞄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目标,奋力书写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乡答卷”,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魏建平回答了十年来新乡市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魏建平说,新乡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主抓手,以项目化思维推进重大战略、重点工作,聚焦稳增长、优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滚动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质效优的重大项目,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新乡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244个,完成投资6152亿元,重大项目带动投资增长的效果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5%。

今年1-8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居全省第1位,投资在当前稳定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转型,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4.1:56.3:39.6演变为2021年的0.7:36.7:62.6。

扩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推动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2021年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38.2%、19.3%,比2012年分别提高3.4个、13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的优化加速了发展新动能的释放,今年1-8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0.6个百分点和9.7个百分点。

投资环境持续改善

以简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完善提升大数据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动能,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助力项目加快落地形成有效投资。

在全省2021年度营商环境评价中,新乡市较上年度提升3个位次,提升幅度居全省第2位。

出台了一系列为民间投资“纾困”“赋能”的政策举措,民间投资在全市投资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投资质效持续提高

石武客专、郑济铁路建成通车,新乡全面迈入“高铁时代”;积极对接省高速公路“13445工程”,全市高速公路在建项目达15个,里程544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中欧班列相继开通了新乡至中亚、至西欧、至东盟线路,实现了铁海联运常态化,豫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一批重点能源项目竣工投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460万千瓦,煤炭年产量近千万吨,能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建成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贯孟堤扩建工程等重大水利设施,水生态、水安全持续改善。

5G基站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改造老旧小区574个,惠及市民7.9万户,新建城市道路236条、183公里,新建改建污水管网200余公里、雨水管网360余公里、新建改建雨水泵站33个,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今年有效应对了多轮强降雨,受到群众广泛称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工程,惠及16万人以上。

新建、改扩建学校2621个,新增学位33万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卫生机构达到5301个,增长7.3倍;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达到4.2万张,增长1.6倍;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达到578家,实现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成效如何取得?

魏建平说,在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中,新乡强力推动政府职能部门由传统政务部门向经济发展部门转变,由审批管理部门向价值创造部门转变,由资源管控部门向动能转换部门转变,由行业主管部门向民生保障部门转变,切实提高项目谋划和服务保障能力。

聚焦聚力抓谋划

聚焦国家、省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聚焦新乡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聚焦文、教、体、卫等重点民生领域,广开思路,缜密研究,精准谋划,超前对接,建立重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

目前,新乡重大项目储备6363个,总投资3.1万亿元。

极简审批抓前期

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不少于1亿元,用于项目论证、审核报批等前期工作。建立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多规合一”“区域评估”“容缺办理”“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等举措,加快前期手续办理,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闭环管理抓进度

在全省率先上线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把所有项目纳入其中,实现全覆盖、全流程、穿透式、可视化、闭环式监管服务。建立领导包保、周例会、月讲评、季观摩等机制,每个重点项目明确一名市级包保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从引进企业开始,到立项、审批、拿地、开工、建设、生产等各个环节,全过程服务项目建设、企业发展。

创新模式抓保障

比如,资金方面,在持续做好银政企对接的同时,组建资产规模超千亿的新乡国资集团,创新实施“市级平台带动、县域资源整合、多元金融支持、央企参与建设”的“四方合作、市县联动”投融资模式,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通道,破解项目建设融资难题。

土地方面,全面推进“标准地﹢承诺制”出让,让土地带上“标准”出让、用“承诺制”代替“审批制”,实现“拿地即开工”;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行动,近三年来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面积2.9万亩,为高质量发展攒足了底气、腾出了空间。

科技创新使新乡的“筋骨”越来越强

●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力提升

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7.6%,比2014年首次统计增长了10.7百分点,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柱石。

例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持续壮大,成功入围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流感疫苗、核苷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21年新乡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22.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4.3%。

●科创企业引领能力增强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工程、“瞪羚”企业树标工程、创新龙头企业带动工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等“六个工程”,建立健全了“普转科、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542家、865家,均居全省第三位,较10年前增长721%、241.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6家,均居全省第二位。

新乡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781家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较2012年增长了670家。

●创新产品带动能力加大

新乡有22个创新产品成为市场单项冠军或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

茹振钢教授团队培育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常俊标教授团队研发的“阿兹夫定”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特效药,驼人集团研制的医用正压防护服、中电科22所与河南科技学院研发的咽拭子采样自助设备和无感化智慧卡口等,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科技创新使新乡的“活力”越来越足

●重大创新载体不断落地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国家重大战略载体先后落户新乡,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全省重大战略平台在新乡布局,平原实验室已纳入河南省实验室体系,P3实验室已经建成投用,省部共建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加紧推进建设。

目前,新乡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1480家,是10年前的7.4倍。

●高端人才不断集聚

连续举办5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

新乡科研人员数量超过13万人。在新创业就业人才持续增长,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新乡人才吸引力指数达到20.1,位列全国百强、全省第三。

●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投入研发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79.2亿元,较10年前增长164%,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2021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二位。

近年来,共吸引设立各类创投基金共10支,规模88.06亿元,是2015年新乡第一支基金的88倍。

科技创新使新乡的“生态”越来越好

●国家平台载体不断加持

近年来,新乡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河南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国家、省平台载体,通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人才创新的活力和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承载力,全市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近三年河南省全域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新乡市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测评得分均居全省前列,自创区核心区发展量居全省第一位,三年间,新乡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位提升了24个位次。

●先行先试创新政策不断赋能

先后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和促进职务科技成果在新转化“八条政策”,大胆突破股权赋予路径,引导高校院所、国有企业采取代持科研团队股权的方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股权或期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6.14亿元,是2012年的310倍。

●科学普及提升不断蓄势

努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凝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强大合力,“十三五”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1%,比“十二五”提高了5.1个百分点,实现大幅度攀升。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5.86件,较2017年增长74.9%。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全市拥有高校(校区)1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20余万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居全省前列。

THE END
1.项目组织管理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优化团队合作和效率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措施对项目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能够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优化资源的利用,增强团队的协作力。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帮助项目经理和团队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措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并实现预期目标。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280696/article/details/144303688
2.2025年中国质量协会质量专业能力考试(六西格玛黑带)综合能力测试题C.是为完成特定的项目而设立的专门组织,它具有很高的目的性D.项目团队的成员不能同时接受双重领导正确答案:ABC2). 平衡计分卡力图平衡下述哪些方面?( )A.领先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B.绩效考核和战略考核C.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D.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正确答案:ACD3). 原材料货仓接收到的某原材料的平均高度为0.8米https://www.etest8.com/zhiliang/lxgmhd/11952734.html
3.PMP项目管理师考试:PMP项目管理师考试考试题(考试必看)D.这是许多组织采用的最佳做法 点击查看答案 7、单项选择题 大多数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变更,使得项目最终的结果可能偏离最初预期的效果。因此,作为项目经理,你需要尽量地减小变更的影响,并确保在这些变更发生的时候能得到适当的管理。一种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是保持项目最初定义的范围和整体的业绩基线。http://www.91exam.org/exam/87-4537/4537734.html
4.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专题研究组:新发展阶段优化重大生产力生产力的布局,指产业体系和相关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配置和组织,既涉及宏观战略,也包括微观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协调。重大生产力布局,从名词角度来看,是社会所具有的改造自然,从而获得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物质财富的能力,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从动词角度来看,是围绕国家总体战略目标而对重要生产要素进行的战略性空间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307/t20230728_1358841_ext.html
5.?第7章人才战略的体系思维:组织冰山和人才生态~CEO如何排兵布阵企业成长存在“组织封顶”或“组织天花板”现象:外部空间是企业长大的天花板,组织模式是企业长高的天花板。管理学家格里纳(Greiner)在《组织成长中的演变与变革》一文中指出:“组织在某一阶段的最佳管理实践将会带来另一阶段的管理危机。” 曾经的战略是成功的,与过去历史阶段下的战略相匹配的组织也是成功的,但是未来是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14454474129516
6.微观经济学在市场营销的作用论文(精选10篇)农业体验式营销模式的建立,应当更加注重策略组合,多层次、多方面的进行开发。如前所述,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需要积极运用组合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艺术和大自然等手段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内涵,不断开发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其中的活动与项目,不断的在感官方面刺激消费者,强化当地农业旅游的特色所在。https://bylw.yjbys.com/qitaleilunwen/82929.html
7.销售计划方案(精选15篇)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销售计划方案(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销售计划方案 篇1 房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211111171509_1456195.html
8.华为战略财务讲义(华为战略财务讲义)书评如何平衡扩张与控制、效率与效益、短期打粮食与中长期增加土壤肥力?如何控制风险,助力经营?业务系统聚焦价值创造,财经系统聚焦价值评价(以经营成果度量),人力资源系统聚焦价值分配。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构成了华为的价值循环逻辑。三张表的内在逻辑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组织必须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直接成果、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85422/
9.2022年香港银行业报告香港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十大受访银行中有九家的贷款组合实现扩 张,仅工银亚洲的贷款及垫款总额小幅下降1.1%。 交银香港在2021年录得最大增幅(按百分比衡量)。交银香港的贷款总额从 2020年的1,380亿港元大幅增至2021年的1,890亿港元,增幅达37.0%,主要由 于房地产开发和制造业贷款增加。https://www.vzkoo.com/read/202208186cabceb1e61139099a137f33.html
10.2022年《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题库35、部门战略是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的战略计划,是组织与企业总体战略之下的子战略,为组织与企业的( )服务。 A.个体目标 B.整体目标 C.部门目标 D.政府目标 36、从市场导向定义可以看出,市场信息的产生有赖于向顾客学习、( )、向供应商等学习。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491116.html
11.社会转型与变迁以这四种主要的抗争政治类型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分析抗争政治影响社会变迁的整体性框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将抗争政治影响社会变迁的四种过程分别提炼为“呈现模型”、“塑造模型”、“分配模型”与“变革模型”。本文认为,上述任何一种抗争政治影响社会变迁程度的高低,主要受到抗争政治自身动员规模、策略选择与组织化水平的http://sociologyol.ruc.edu.cn/shxzz/shxpl/2016nd3q/shzxybq4/22a53e2b2718468d8dd0d0b9f459e1c0.htm
12.理想汽车:精准的产业理解及行业β选择,产品定义战略清晰筑护城河IPD 矩阵式组织变革;传统主机厂的横向组织架构,部门沟通壁垒高,组织 效率低且难以适应电动智能时代新车型的开发。公司在小范围试点的基础上, 大规模将垂直职能管理转变为 IPD 矩阵型组织管理模式,通过横向矩阵组 织划分职能板块,与纵向的业务线进行配合,适应用户需求导向的开发流程 提高组织效率。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371211223452949544.html
13.产品经理认证知识体系指南第二版学习笔记战略四个层级:组织战略(使命)、经营战略其次(市场份额和营收)、创新战略再次(如何重视技术和合作)、职能战略最后(各个职能部门战略) 战略再扩展,分层级为:组织战略分为:使命愿景价值观、公司战略;创新战略分为狭义创新战略、新产品开发组合战略、新产品开发项目战略,其他职能战略围绕上述战略做支撑。 https://idarc.cn/index.php/archives/3707/
14.就业理论15篇(实用)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xx]401 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并由民商法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我国有多所新升本科院校,他们大多开设了法学专业,这些法学专业基本上是建立在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https://www.yuwenmi.com/lizhi/zhichang/4483839.html
15.大学生创业计划书1000字(通用14篇)那就是x万副眼镜的年需求量,x亿元xx的年销售额,x%的年增长速度,这就是xx眼镜零售业所面临的市场,也许实际情景还远不止于此,据统计,我国戴镜人口每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的眼镜更换频率约为每x—x年一次,大城市约为x—x。x年一次,由此计算,当前xx眼镜市场的年需求量远在x万副以上,而这些,还不算上https://mip.ruiwen.com/chuangyejihuashu/4885580.html
16.集成项目管理历年真题(精选6篇)15、()直线职能制组织就是矩阵型组织。 16、()“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它与资源的利用相关,因而有多少之分。 17、()孔茨最早提出所有管理者都行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 18、()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一种领导理论。 19、()战略的制定是组织阶段的主要工作之一。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f9uhj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