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萤火(渡过咨询师、辅导员,渡过父母学堂主编)
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后会努力学习,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很难进行。我近期看到一个不小心打碎碗的孩子与爸爸的互动视频,这个视频中爸爸的陪伴与共情做的非常到位,很具有借鉴意义。今天将从这个视频内容入手,带大家一起看看,陪伴与共情的具体运用是怎样的(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01
一个真实的案例
图源:bilibili
(1)先确认孩子的状况
孩子摔碎了碗,不安的站在椅子上,害怕恐惧。
(2)不带评价的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
(3)安抚情绪,在强调重要性的情况下减少担心
当孩子回答因为想拿香蕉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碗摔碎时,爸爸并没有顺着孩子说“哎呀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呀,这可怎么办呀”之类的话,但也没有刻意回避这件事的严重后果。爸爸先是说明打碎这个碗很重要“这个碗是妈妈的祖母留给她的”,紧接着安抚孩子“没事的,这只是一个小意外对吧,所以我们不要太担心”,这句话蕴含的力量极其强大。很多孩子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内疚,常常会进行自我攻击,觉得自己做的特别不好等等。但这位爸爸弱化了内疚的部分,强调这是一个意外,并不是故意的。孩子的内疚往往会反复出现,所以家长也需要不断强调这只是一个意外。“我们不要太担心”这句话就传达出和孩子的情绪在一起,和孩子一起面对。
(4)伸出援手,帮助其处理现实情况
这位爸爸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把这里清理一下”,其实这时候也可以让孩子去清理,但这位爸爸选择让孩子先呆着,因为碎片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爸爸主动承担清扫的职责,这提供给孩子很现实的支持和帮助,并不是让孩子孤身一人面对。
(5)安抚孩子内疚自责的情绪
这时候孩子会很内疚很自责,爸爸也在不停安慰,并且强调这只是一个意外,并不是一个故意的错误。
(6)共情与理解孩子的处境
这个简短对话互动非常精彩。
当事情已经发生,孩子已经从慌张堂皇的状态平静下来,需要开始处理事件时,
爸爸提出:“我们该怎么跟妈妈解释?”
孩子的表情一下子带着恐惧害怕和无助,马上就要哭泣了。
这时候爸爸的反应很值得学习,他带着极具情感的表情和语调说:“oh,我懂,我和你的想法一样”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原片,这段情感的支持和共鸣就发生在一瞬间,非常有力量。我们一直在说共情如何做,这位爸爸真的做得非常好。孩子什么都没有说,只一个表情出来,爸爸马上就能够安抚到孩子,一句“我懂”就够了。
(7)支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到了要解决问题的时刻,爸爸很富有智慧的做法是询问孩子“有什么好的建议”
孩子回答“我们应该买个新的”
爸爸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提出这个建议存在的问题。这个部分其实是爸爸在支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不要行动呢?”这个问句体现出对孩子的支持和尊重,即便孩子的年龄很小,但爸爸也不是一直在催促着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鼓励其作出决定,承担责任。
(8)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这段对话也很精彩,很多时候我们在支持孩子处理一些困难问题时,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和惰性,孩子会觉得这件事是父母的事,或者孩子改变的动力减弱,孩子会将责任转移到父母身上。
但这位爸爸的回复很坚定和明确,表明这件事是孩子的责任,爸爸只是在帮助孩子。
(9)适当的教育指引
孩子有时候很难明白怎么做会比较合适,尤其在社交中,这时候爸爸出面教孩子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学习和成长。例如弄坏别人东西不仅要道歉和弥补,还要有额外的补偿表达歉意,选择妈妈喜欢的礼物。这样的建议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新的社交规则学习。
(10)鼓励面对,勇敢承担
有时候即便已经构思好如何处理问题,但孩子在面对一些棘手情况时依旧会有害怕和恐惧,这时候爸爸的处理是坚定且温柔的。他坚定的告诉孩子“欺骗是不对的”,再温柔的安慰“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一个意外”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承担后果。
02
陪伴与共情的力量
短短2分钟的视频内涵丰富,让我联想到许多家庭的状态。
故事中孩子与爸爸的互动可以引申到许多的家庭场景中,例如孩子因情绪问题向家长提出要休学请假后,孩子休学准备复学等情况。这个视频中孩子的表现也代表了许多因病休学孩子的情绪历程,而这位爸爸的做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如果孩子因情绪问题向家长提出要休学请假,那么也许可以从以下思路去理解陪伴和共情孩子。
(1)先表达关心
不先入为主判断孩子休学是因为什么,有时候家长带着预设去跟孩子交流,会让孩子倍感压力。比如一听到孩子想要休学就反问“是不是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不强?是不是孩子太脆弱?是不是孩子想偷懒?”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判断,就更难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
(4)伸出援手,帮助其处理当下情况
孩子感到抑郁焦虑或者出现躯体症状等,家长可以伸出援手,提出带孩子去医院或者进行心理咨询,提出什么解决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关心自己的。
(5)安抚内疚自责的情绪
(6)支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休学再复学,这件事是困难重重的,但是也需要支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家长再着急也没用。
这时候经常出现两类情况,一类是孩子悄悄转移责任,让家长也觉得自己是孩子复学的主要负责人(也许家长的确需要对孩子休学负责,但最终进行复学行为的主体是孩子本人,所以主要负责人是孩子),家长别被孩子绕进去,孩子是主体。
有时候也不是孩子在“绕家长,而是家长太心急,想要走到孩子前面,想让孩子快点复学,催促变成压力,孩子就更难复学了。这时候要给到孩子很多的支持和理解,就像视频中爸爸问孩子“我们该怎么跟妈妈解释?”,孩子的表情一下子带着恐惧害怕和无助一样,当真的要去解决问题,真的面临复学时,孩子想要退缩太正常不过了。这时候就像这位爸爸一样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就很重要。带着极具情感的表情和语调说:“我懂,我和你的想法一样”
(7)学会弥补,勇敢面对
事实上,复学确实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弥补,例如,很多课程落下需要补功课,与同学关系生疏需要重新建立,等等,这些都是是一开始做下休学决定后,就需要准备去面对的。孩子既然要进行休学,未来复学就需要额外承担一些责任。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同时,也需要家长不断在旁边鼓励、支持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