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高京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

摘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大政治使命,是推进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方法很多,但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基础上和“四史”内在逻辑统一的整体性原则上系统设计、综合推进的研究与实践还有较大空间。“四史”教育对于思政课建设而言,首先在于坚持思想引领,这是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基础,其次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探明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继而要提高认同度,阐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向,进而注重内容贯通性,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最后要善用大思政课,通过思政课多课联动创新“四史”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教学模式

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高校思政课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近年来,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和实践日益走深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领域还未深入涉及,整体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一是对“四史”的含义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缺乏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对党史在“四史”中的引领作用的理论阐释还有不足;二是虽然“四史”融入单门思政课教学研究比较充分,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整体研究不足,特别是从多门思政课整体安排、深度联动和有机衔接方面构建“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研究偏少。

一、思想引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基础

学习历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其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重点是党史。因此,在“四史”教育中要突出思想性,以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其一,“四史”的重大意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提供了历史基础、历史根据、历史合法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思想上的自觉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行动上的自觉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路径,深入学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能够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不断将勇担使命转变为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

其二,“四史”的内在逻辑关系。“四史”在逻辑上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同书写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两大”奇迹,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史”内容各有侧重,包含了不同主题的历史进程,但党史是“四史”的根本和核心,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只有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主线,才能真正理解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才能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洞察历史发展趋势,更加坚定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其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强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以理论上的清醒达到政治上的坚定,对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具有重大意义,表征出的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政治引导功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注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是加强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四史”教育的题中之义。

具体来说,一是理论武装,疏“堵点”。解决大学生理论力量、信仰力量、道德力量、执行力量问题,通过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为青年学生提供力量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集力量,通过将自我的价值理想与学识技能实践于民族复兴事业之中,通过不断自我激励,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是价值引领,找“难点”。解决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依据问题,通过“四史”教育青年学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眺望远方的路,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历史合法性、“四个历史选择”的正确性,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是精神传承,治“痛点”。解决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够强难题,“四史”在历史长度、理论力度、丰富程度等方面大大提升、拓展和深化了现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育人功能,其所蕴含的丰富营养和强大精神力量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鲜活的教科书。

二、学科整体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在哲理上要讲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在实现模式上要注重联动,特别是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注重“四史”与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为依据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开展工作要抓住要害、深入细节,在纷繁复杂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准确地进行分析与研判,详细地制定计划与策略,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以党史教育为重点推进“四史”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政课堂大而化之的不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是实施高校思政课精品课堂教学的重要学科基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具有合理性的基础。整体性即内在的体现为方法的整体性、内在逻辑的整体性和理论发展的整体性。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源头的学科整体性以及内部各要素间的整体性,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厘定和教学实践行为中就必然要求思政课各课程之间要确保整体性,每门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也要保持整体性。

其三,“四史”融入思政课进行课程联动的必要性。思政课程学科基础的整体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内容分配要求,只有进行课程联动才能发挥多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合力。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四史”之间的协调融通、“四史”在四门思政课中的融合互补,以及融入思政课的“四史”的大中小学段的衔接配合。实现“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理清“四史”之间的关系,避免“四史”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甚至互相抵触,让学生产生“四史”是互不相干的“四个历史”的错觉,或“四史”是简单相加的“四段历史”,类似影视剧拍摄中的多个机位。“四史”其实是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路的奋斗历程这一共同的主题。

三、提高认同度:“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向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目标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内在统一,因此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时要考虑目标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合理处理“四史”各部分和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目标层次关系,突出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内在统一。

其一,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教学目标关系。“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概论”课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纲要”课旨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德法”课目标是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四门课程内容内在统一,相互依存,互相呼应,缺一不可。

其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目标。“四史”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昂扬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其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例证素材和史实支撑,而思政课在整体上为准确把握“四史”的本质与主流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理论支持。二者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上融通互促,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定位“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以《意见》为总纲领,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性做出新规定,明确大学阶段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既是高校思政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就本质而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四、内容贯通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思政课的路途方法,首要的问题是两大内容体系之间的贯通性和融通性,即内容侧重点不同、载体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但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彼此呼应。因此,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融通整合展示给学生时,要注重层次性、整体性和结构性。

五、整体联动化:“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创新

鉴于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高度的思想引领性、鲜明的价值导向,与思政课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基础以及二者教学目标的内在同一性,决定了在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上必须要突出整体性,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联动化。

第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是:“多课联动”,即通过课程内容联动、思政课教师联动、师生联动,理论与实践联动、线上与线下联动等形式将“四史”教育贯穿思政课全过程,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形成整体合力。

第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突破口。突破口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通过体验式、平台情景式、课堂叙事式等方式改革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从而以点带面搞活搞火思政课,进而形成润物无声与惊涛拍岸交相互动。

第三,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型。基本路径为:一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突破,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以教学内容整合为核心,确保四门课程的整体性;三是以课程联动机制为平台,注重教学要素间的联动;四是以提高学生政治认同为目标,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上有效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模型如下:

第四,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制度保障。一是切实落实党委关键主体责任,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大力支持、马院具体执行的分工体制,层层压实责任,领导干部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关键机制,确保定量经费按照“不低于”的标准足额拨付,非定量经费、公共资源的使用“优先保障”,同时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薪酬绩效分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切实发挥教师关键主体作用,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四史”素养,发挥好融入的关键作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智力支撑。把好“三个关键”,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常态化、长效化。

第五,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整体联动。主要涉及如下关系:思政课教学承担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思想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等承担育人功能的部门单位多方联动,形成聚合力机制。各职能部门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心同向,相互联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才能造就新的生产力,生成育人合力。同时,必须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动协同,坚持同向同行;注重线下教育教学和网络思想政治的联动配合,形成线下线上联动合力;注重校内与校外联动,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文化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21VSZ024)阶段成果。】

THE END
1.高校要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走在前列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始终是重中之重。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各类人才汇聚,有能力、有责任在思想引领中有更大作为。强化高校思想引领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可以发挥更积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社会文化向健康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6405847295213598&wfr=spider&for=pc
2.地评线映象网评:强化思想引领,注重干部教育为民的理念是坚定的,更是要有为民的能力去匹配,既要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思想的体检,提升干部的党性修养。另外一个方面,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新时代干部补钙强肌、蓄能充电双管齐下。让干部走出去“取经”,请进来老师手把手的教学,依托高校、党校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加快新时代干部http://news.hnr.cn/plxqn/article/1/1656823650485460993
3.扛起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的担当使命为广泛凝聚共识贡献民建力量可以说,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就是通过凝心聚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广大成员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认同。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需不需要统一战线、需要什么样的统一战线、怎样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作用、https://www.zjmj.cn/news_show.aspx?id=5402
4.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责任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需要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也是引领社会思潮http://www.jyb.cn/zggdjy/tjyd/201507/t20150727_63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