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民俗研究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海洋民俗研究为丰富海洋文化理论提供重要支撑
长久以来,“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而且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化发展模式的中国海洋文化传统,是东方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观的影响,学术界普遍存在着将海洋视为陆地延伸的思维定式。这一认知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学术界海洋文化研究的学术自觉,从而导致对该领域的学术观照程度与我国作为海洋大国的客观实际不相匹配,突出表现为学术界对前人拓海实践经验总结不够以及对今人涉海活动调查研究不足等方面。长期以来,学术界没有很好地从我国涉海群体丰富的涉海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有价值的规律性认识并以此夯实我国海洋文化理论建构的基础,致使作为东方海洋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在当下处于尴尬境地。学术界既不能使昔日灿烂的海洋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没能构建起相对独立完善的海洋文化理论体系,更无法与西方海洋文化研究界站在同一学术平台上展开平等对话。
海洋民俗研究为保护传承海洋文化遗产提供重要保障
海洋民俗研究有助于海洋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
2
进一步深化我国海洋民俗研究的对策建议
强化海洋民俗研究学术意识引导
加强海洋民俗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海洋民俗研究学术平台建设
深入开展海洋民俗实地调查
要想改变我国海洋民俗研究薄弱的状况,补上我国海洋民俗研究的“短板”,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广泛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多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海洋民俗研究。众所周知,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出来的海洋民俗文化事象,就像洒落一地的一颗颗珍珠或是布满海滩的一个个贝壳那样极不显眼。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零碎的民俗文化事象通过田野调查“捡拾”起来,用一根富有逻辑性的深描“之绳”将它们串连起来,那么这些民俗文化事象就可以起到“解码”海洋文化深层次意义的作用。就像用一根长绳将零散的一颗颗珍珠和一个个贝壳串连起来,最后变成精美的珍珠项链和贝壳项链一样。广大民俗学者应沉下心思、俯下身子、迈开脚步,深入海岛、渔岛和渔村,深入涉海群体的日常生活,通过扎扎实实的田野调查,为进一步深化我国海洋民俗研究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安辉,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