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泌尿外科护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提出问题
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利用评判思维的方法发现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临床问题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静脉留置针封管使用肝素效果好还是生理盐水效果好,对特殊人群的疼痛管理方法等;如何对并发压疮患者作出确切判断;腹部手术患者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引流管护理等。
1.2.2循证支持
1.2.3循证应用
1.2.4观察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在护理制度、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书写、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7.6%,对照组为7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4结语
[论文关键词]护理工作量评价分级护理适用性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可操作性较强的临床分级护理标准。方法:抽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内科7个病区、外科8个病区的住院病人共1145人,进行细化分级分度级别的护理问卷调查。结果:一级护理病人在活动度,基础护理项目方面内科系统与外科系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分级护理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之一,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为张开秀、黎秀芳所倡导而成,一直沿用至今,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制定护理服务收费标准的依据,也是护士实施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因分级护理本身没有一个相对客观、具体的分级依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为此笔者对实施一、二级护理的病人进行有关护理工作量的调查,以探讨更好地满足病人需求的护理管理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三级甲等医院内科7个专业病区和外科8个专业病区1145名住院病人,其中一级护理407例,二级护理738例;男594例,女551例。
将结果录入Excel,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1内、外科之间一、二级护理病人活动度差异
通过对内、外科系统一级护理病人活动度进行比较,经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外科、内科病人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分别占外科、内科被调查总数的62%、44%。内、外科二级护理病人在活动度上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2.2内、外科之间一级护理病人基础护理工作量的差异
通过对预防压疮、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协助洗漱、皮肤清洁、协助饮食、排泄方面护理工作量分析,实施一级护理的内、外科病人7项基础护理工作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差异,详见表2;实施二级护理的内、外科病人7项基础护理工作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除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以外,5项统计指标有差异,详见表3,外科病人护理工作量比内科病人工作量大;实施一级护理的心内科病人与神经内科病人7项基础护理工作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也均有差异,神经内科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量比心内科大,详见表4;外科系统2个不同科室,即泌尿外科病人与普外科病人比较,经统计学处理7项统计指标中,除压疮护理和皮肤护理以外,其他5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泌尿外科比普外科会阴护理的工作量大,普外科比泌尿外科口腔护理的工作量大。
2.3内、外科之间一、二级护理病人
出入量记录的差异病人出入量统计包括外科手术后病人引流量的观察,通过一级护理的内、外科病人之间比较,经处理有统计学意义,即内科病人需要出入量记录的多,占被调查总数的48%,外科病人需要记录引流量的多,占被调查总数的28%。内、外科病人在二级护理项目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6。
2.4不同疾病病人对健康指导的需求
在调查病人总数中有83%以上的病人需要给予饮食指导,但内、外科一、二级护理病人在饮食指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内科病人对饮食指导的要求高于外科病人。在健康指导上,从调查结果分析,内、外科一、二级护理病人在健康教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需要给予健康教育的均占到了90%以上,详见表7。
3.1护理工作量与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
3.2分级护理与健康教育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前辈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的。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现代护理理论已不断注入到护理实践之中。胡斌春等人[4]的研究认为应将现代护理理论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应用于护理实践之中,目前分级护理内容尚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只有一级护理要求“注意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做好思想工作”,三级护理要求“卫生科普宣教工作”显然不够完善,没有考虑不同病人的不同需求。所以在本次调查中设计了健康指导的项目,表7结果显示,一、二级护理的内、外科病人从饮食指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病人对饮食指导的要求比外科病人高,但从整体被调查的病人分析,需要给予饮食指导的病人占到了83%以上,内、外科一级护理和二级护理的病人在健康指导方面经处理无统计学差异,而需要给予健康教育的病人占到了90%以上。笔者认为分级护理制度应与整体护理相结合,加入健康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3.3分级护理标准应细化
目前执行的分级护理标准是依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和临床护理需求两部分构成,由于描述过于笼统,如特级护理和一级护理内容中均有“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一、二、三级护理中均有“满足病人身心需要”的要求,基于此,以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临床实际可操作性,使护理等级之间只存在文字不同而无措施的区别[5],表1~6也显示,一级护理的内、外科病人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护理级别的基础护理项目在内、外科以及不同科室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目前执行的分级护理又缺乏具体的分级依据,可操作性差,不能真正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杨洁[6]报道日本分级护理是按病人的生活自由度分l~4共4级与需观察的程度分A、B、C共3度,从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级。本次研究也在于细化分级护理的标准,建议分级护理的标准,按目前实施的分级护理制度中病情观察标准即:特级、一级、二级、三级4级与病人活动度4度组合,在此基础上将生活援助的项目具体化,形成细化的分级分度级别护理标准,增强其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6
2马燕兰,王建荣.不同护理等级及不同专科患者的护理项目评估.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42-44
3任小英,王桂兰,喻姣花,等.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工作量调查与编制测算.护理研究,2003,17(4):415-416
4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B):57-58
医院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患者需求、治疗疾病。除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医院各专科的诊疗能力永远都代表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作为一家县级市的二级甲等医院,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创建有特色的重点专科上。早在2007年,医院就提出“兴化病人兴化治,疑难杂症不出市”的奋斗目标,强化学科建设,早于其他很多县级医院,率先发力推动临床专科化,提升医院综合诊治能力,履行好县级龙头医院在本地区的教学、科研、疑难危重症患者的综合诊治的职能。其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与2009年新医改的目标不谋而合。
专科细分与整合
为此,医院将普外科细化为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甲乳外科、肛肠科、小儿外科、烧伤整形科;将内科细化为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感染科以及重症医学科。并引入人才,创建了放射介入科和手外科,从而使医院临床专科达到31个。
在专科细化的过程中,医院也面临着来自各学科带头人的很大阻力。但在严格推行的两年后,无论在患者还是同行眼中,医院的专科技术都树立起知名度,在医疗技术上发生了质变,医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了发展目标,患者也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服务。
目前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肿瘤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为泰州市重点专科;儿科、胸外科、口腔科、肾内科、呼吸内科为兴化市优势专科;微创外科、介入放射科等具有地域优势的新重点专科已经基本形成。
未来的一两年内,医院还计划推出建设一个省级重点专科,并对重点专科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包括增加科研经费、减少会议人数限制、增加数量、优先购买设备、提供更多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等。
另一方面,临床的专科化不仅指专科的细化,还包括专科间的整合。专科细分与整合的依据,是患者需求和医学发展。
以骨科为例,脊柱病、关节病、创伤等都拥有较大的患者群,而人员配备和病区分配为骨科的细化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骨科还可再细化为脊柱、关节、手外科、创伤等4个组。
而在整合方面,普外科与消化科要实现在内镜诊疗技术领域的全面优化整合,在微创技术领域将推进普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全面合作,搭建高水平的微创技术平台。由于介入治疗的发展,对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判断,需要心脏内科与心胸外科合作。
学科建设与人才建设并行
临床专科化,离不开人才建设。县级医院引进人才仍面临着一定难度。为此,医院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
在引进上,医院通过参加高校人才洽谈会,利用网络招聘信息等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成熟技术。2007年,医院只有3名硕士,现已发展到硕士生导师11人、硕士研究生78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泰州“311”工程培养对象13人,兴化市“313工程”培养对象17人,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为部分强势专科进一步细分打下基础。
在人才建设中,更为根本的则是规划好、培养好、使用好现有的人才队伍,严格规范化培训、鼓励在职继续教育、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定期组织管理培训。医院打破了过去只能在省内或上海进修的规定,放眼全国,到各个顶级专科进修学习。
在护理方面,医院也下大力度,将大批护士送去进修、参加专科护士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开阔眼界。
除此之外,医院还组织应急预案、急救技能演练,利用开展理论及操作竞赛等各种形式,促进全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人才建设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管理也应与之同步。医院注重完善科主任和医师的考评体系,突出教学与科研得分的权重,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晋升挂钩,与职务升迁挂钩,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形成“科主任-主诊医师-二级诊疗医师-实习医生及护士”一对一互动教学为主的带教网络,并以“师带徒”的模式促进低年资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
另外,医院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全院推行绩效管理,将管理中的难点通过调整考核权重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经验与做法先后在国家级、地市级医院管理论坛上交流。2013年,医院在本地区率先开发了“阳光用药”监管平台软件,短期内实现了全院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处方平均金额、不规范处方数、用药不适宜处方数、超常处方数的全面下降,得到省、市纪委的高度好评,并将该做法全面推广。
信念坚定,青春无悔
1935年11月29日,鲁开化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一个清贫的职员家庭。鲁开化的童年是在的烽火中跟随家庭辗转奔波中度过的。在他朦胧的记忆中,旧中国民不聊生,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憧憬幸福,盼望美好,立志长大要干一番事业。他于1951年初中毕业后光荣入伍,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员,并于同年进入西北人民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西北第一军医学院,后更名为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掀开了他人生路上新的一页。回顾那段艰苦的学习生活,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奋力苦读,不知疲劳。尽管生活困苦,学习紧张,但他觉得充实而快乐。当时的鲁开化担任学生队的团支部副书记,有较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又有乐于助人、刻苦学习的良好品格。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工作突出,曾荣立三等功两次。正是由于当时的磨炼,培养出他坚忍不拔的优良品格,为他的未来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从医曲折,终成正果
1958年5月,鲁开化结束了紧张而忙碌的学生生活,留校工作。他先后在泌尿外科、骨科、普外科等各个科室轮转工作半年多,并在门诊工作一年。之后又深入基层连队,体验艰苦紧张的部队生活。新环境、新生活给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开阔了视野,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与士兵的兄弟感情。时至今日,他仍对那时在河北塘沽新港国防189师当兵的情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励精更始潜心科研
他在烧伤创面早期处理及后遗畸形的整形修复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上,进行了烧伤三度焦痂的削痂;对猪皮在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异体皮与异种皮相间移植的观察、功能部位早期植皮、面部深度烧伤的早期处理等整形外科比较棘手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参与合作的课题“烧伤治疗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探讨和研究异体皮长期储存,又不致失去成活能力的问题,早在1963年鲁开化便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专项研究持续了20余年,经过实验证实冷冻干燥后组织结构比较完整,在人体的排斥反应又比较轻微。冻干皮能与创面组织形成比较紧密的黏附,能减少创面水份蒸发以及减少蛋白质等物质的丢失,又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在临床应用比较满意。该产品已能长期储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是比较理想的生物敷料,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8年以后,鲁开化进行了显微外科吻合血管游离皮瓣实验研究。他在整形外科较早地应用于临床,如前臂逆行皮瓣在拇指再造中的应用、肩胛皮瓣带胸背神经的应用、显微外科在急诊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等,都取得了同行瞩目的成绩,部分试验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理论参考价值,其中有三项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是鲁开化与艾玉峰等在汪良能教授指导下自1984年在国内率先研究的课题。他们用本项先进技术在国内治疗了病例总数近万例。特别是对瘢痕性突发,鼻、耳、等器官的再造,颜面、颈部瘢痕的修复,开创了整形治疗的新领域,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
2006年我国开展的首例异体颜面移植术,鲁开化教授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老专家的指导作用,提意见,谈想法,全程陪同并参加手术,是课题组坚强的后盾与支柱。
为表彰鲁开化教授的科研精神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曾于2004年及2006年两次授予他学科建设贡献奖,《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师协会整形与美容分会颁发了终身荣誉会员证书,并且他还荣获中国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
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俗话说:无古不成今。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鲁开化教授明白,事业要兴旺,就得有一个好的人才阶梯,为了让青年医师茁壮成长,老一辈就要甘当人梯。汪良能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重担就压在他和一些老专家的身上。
“渴望成才是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高层次追求。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真知,也不可能去创新。”
他尽量安排一些大的手术给青年医师和自己的学生做,循序渐进地把他们推上主刀的位置。科主任郭树忠教授感慨地说:“记得我在跟鲁教授学习时,在别的医院同资质的医师连边都沾不上,更不要说主刀了,但我们已走上了主刀的位置。我很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
为了避免整形外科骨干断层,他更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既引路压担子,又手把手地教,一个一个地带。病例总结可以说是年轻医师手术实践的延伸。他每两周都要安排一次讲评,对实施的手术逐个进行分析、总结。对年轻医师和自己的学生写的病历、论文,他都精心指导,逐字修改。他培养了众多的进修生,分布军内外,有的已成为整形专业的骨干,作出了较大的成绩,受到本专科的重视。
近年来,他培养的研究生在“动脉化静脉皮瓣活力方面的研究”、“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灌注兔缺血皮瓣提高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静脉加游离神经片断复合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周围神经扩张延长的研究”、“静脉动脉化网状皮瓣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与改建”、“皮肤撕脱伤皮瓣坏死机理”、“中性粒细胞在皮瓣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节作用”等课题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自198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5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鲁教授先后培养毕业硕士27名、博士16名,培养专科进修生近300余名。
关键词:手术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虚拟仿真手术;实时导航
1引言
2手术机器人概述
2.1手术机器人的发展
手术机器人的主要代表产品如表1所示。
2.2主要研究机构
手术机器人主要研究机构[7]主要有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医学视觉组、斯坦福大学图像导航实验室、卡耐基梅隆大学与西宾夕法尼亚医院合作的医学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与BrighamandWomen’sHospital医院的外科手术规划实验室、霍普金斯大学国家科学基金工程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外科手术系统与技术组等。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医学院等高校取得了较大的理论研究成果。另外,通用医疗、飞利浦、西门子、美敦力、BrainLab、东芝等医疗器械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手术机器人产品。
2.3手术机器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1)机器人作业范围有限,容易进入死机状态;需要有效提高其作业范围,提高导航能力。(2)为了减少手动控制,系统误差也会不可避免的增大。(3)由于双手不直接接触手术部位,缺乏触觉反馈,无法判断质地、弹性、有无搏动等性质。(4)手术机器人改变了医生业已习惯的手术流程,对操作医师的计算机应用技巧、外语水平以及影像学知识等要求较高,技术门槛较高,操作较复杂。
3手术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技术分析
3.1手术流程
手术的整体流程如图1所示,传统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均需要首先对病患处进行数据采集,医生根据病人情况,结合临床经验制定手术计划,然后直接施行手术。与传统手术不同[10],手术机器人最大优点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手术方案模拟,制定最合理方案,通过定位导引与实时导航进行手术,最后进行术后评估。
3.2视觉技术
立体视觉通过利用多幅二维图像恢复物体三维空间的位置与形状,是三维重建技术的主要方法[17]。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模仿人类眼睛的成像原理,从不同视觉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立体视觉系统[18-19]。双目立体视觉定位系统通过两个不同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确定像机的相位位置和姿态,完成系统标定,然后求出空间点在两幅图像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可根据双目视觉原理对匹配好的特征点进行三维重建,最终得到三维场景模型。
3.3虚拟仿真
3.4实时导航系统
手术实时导航系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脊髓科,骨科,神经科,牙种植外科等医学领域,也被应用于术后创伤回复等方面。手术导航系统主要流程:将CT等设备获取的人体数据与医生拟定的手术计划装订至导航计划软件中,一般可将预定标识或牙齿、骨头等作为参考点标记三维重建场景中;通过这些参考点,可建立虚拟图像与病人实体间的对应关系;最后通过参考点对实际手术与虚拟手术进行匹配验证和导引。
3.5虚拟与现实的联系
手术仿真系统工作模式表2所示,手术仿真系统可分为离线仿真式、主从操作式以及监控式[20]。
手术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1)受到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技术的限制,在处理大分辨率图像或者复杂背景特征提取时,图像处理实时性较差和特征识别成功率较低,不能有效快速地识别目标。(2)标定结果误差、软硬件干扰均会导致视觉系统误差增大[21],影响手术效果。
[1]王成勇,谢国能,赵丹娜,等.医疗手术机器人发展概况[J].工具技术,2016(07):3-12.
[2]沈鹏.护士助手机器人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云雷.大延迟环境下远程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
[4]殷世平,徐芬华,黄霞萍.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配合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4):1265-1266.
[5]陈光富,王希友,张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泌尿外科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3(04):227-231.
[6]杜志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技术分析[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1(04):14-16.
[7]马文娟.红外手术导航仪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8]杜祥民,张永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介绍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1(05):60-63.
[9]邵长锋.微创手术机器人控制程序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0]LinHH,LoLJ.Three-dimensionalcomputer-assistedsurgicalsimulationandintraoperativenavigationinorthognathicsurgery:A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theFormosanMedicalAssociation=Taiwanyizhi,2015(4):300.
[11]王连朝.微创手术机器人视觉定位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12]MirotaDJ,IshiiM,HagerGD.Vision-BasedNavigationinImage-GuidedInterventions[J].AnnualReviewofBiomedicalEngineering,2011(13):297-319.
[13]钟玉琢.机器人视觉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14]唐向阳,张勇,李江有,等.机器视觉关键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展望[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6-39.
[15]嵇武.三维立体(3D)腹腔镜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06):481-484.
[16]张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原理、系统组成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03):24-25+33.
[17]刘佳音,王忠立,贾云得.一种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误差分析方法[J].光学技术,2003(3):354-357.
[18]方茜.微创手术机器人双目立体视觉的图像特征匹配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19]蔡钦涛.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