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近李宁出了一款新衣服,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因为这套衣服怎么看都觉得像极了当年侵华日军的军装,所以,这套棉服也被网民称为“日本军装”。
除了那个侵华日军标志性的“屁帘儿帽”,从视觉效果上看,这款棉服的颜色也跟侵华日军军装极为类似。
有些知名网友干脆直言:
这不就是日本鬼子么?
有那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素材不用,为什么偏偏选取这种万人唾弃的“侵华日军军服”作为创作素材么?
目前,没看到李宁方面的回应,也不清楚这究竟是创作的失误还是别有他意的暗示。
但这么大形势的新款发布,从设计研发到投放市场,一直在打“民族风”的李宁高层就没有感觉到不妥么?
李宁,“病”了吗?
随后,有网友发现,李宁集团联席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是一个日本人(日籍华人):
高坂武史。
看到李宁的执行总裁身份之后,再看看现在李宁的“鬼子装”设计,似乎能想明白点什么。
有知名博主就忍不住连连感叹:
怪不得、怪不得、怪不得......
02
看到李宁这样奇葩的设计,真的不能怪网友往深处去想。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出现了多少日本文化渗透的事儿。
“日本夏日祭活动”、“小学生插画问题”、“南京供应日本牌位事件”、“女子穿和服被刑拘事件”,甚至在中国寺庙里供奉日本战犯牌位……
这些事情多了,真会让人觉得日本的资本、文化渗透无处不在!
而李宁这次新棉装事件也有网友的深刻质疑:
可以看出日本势力在中国顶尖企业中的渗透规模、产品文化层面的洗脑,布局之深远,严密,步步为营,密密结网,让人叹为观止。
只能说,这“病”,还真不只是一个李宁。
03
在中国,被日资控制或者控股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日资控制的企业跨度,从食品到制造业再到互联网,这些传统的和新兴的行业都有日资控股的影子。
国内目前最大的购物平台、IT产业、网页游戏、生物制药、能源、地产、文化传媒等领域或产业,日资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甚至中国方便面四巨头,都被日资控制了前三。
来自日本的资本在中国不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除了资本的渗透输入,日本文化层面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在多年以前,曾担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就向世界宣布:
日本将会继续用文化输出的战略,来宣扬“大和民族精神”,并企图瓦解周边国家对日本的戒备,消除对日本的历史仇恨。
就中国而言,日本通过研究和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论调,诸如“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亡后无华夏”等观念,削弱中国人心理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
说白了,这就是日本人“欲亡中国,先亡文化”的后续,在文化思想上削弱民族同理心的根基。
而对青年一代,日本的文化攻势也非常凌厉。
借助青少年喜欢的动漫和游戏,日本在文化思想方面的输入甚至超过了美国。
一些夹带右翼思想的“私货”总会出现在漫画、番剧,甚至是中国小学生的教科书中。
别小看了这种“细枝末节”的影响。
日积月累,他们能够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培养其“反华亲日”的思想萌芽。
一旦时机成熟,这种萌芽在外部诱因的刺激下,会快速变成亲日思想。
这些年出现的一些无脑“精日”行为,应当值得重视:
在各种公开场合,打着“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名义,不少人热衷和服逛街,购物,拍照,而不顾国人对此的感受;
“精日分子”在各种场合为日本侵华辩护美化日本侵华战争,支持宣扬日本右翼军国思想,甚至在严肃的抗日纪念场所,穿上侵华日军服装去拍照纪念。
04
在资本的加持下,日本人的文化对外输出战略在更高级的层面也在“做工作”。
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一份未经证实的接受日本资金支持的中国学者名单。
但表格中接受资助项目或者作品,大都具有明显美化日本的特征。
如《日本为什么那么干净》《脱离反日》《西风东土——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日本法官为什么从不腐败》......
那么,这些接受日本资助的“项目作品”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呢?
在这里,仅节选出蒋方舟写的《东京一年》其中的片段,或许能更直观的说明些问题。
在书中,日本人再龌龊的行为,都被美化成了一种“艺术”。
05
我并不是一个阴谋论者,但国家之间的竞争从军事到政治,从文化到意识,从未停息。
此次李宁服装问题,让很多人都感觉到被“冒犯”。
可能李宁反面最终会称之为“设计师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失误。
但我们不能就真的当一个“傻白甜”,把一切都想得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