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更光徐更光——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龄山——国家建材局情报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内建材情报界唯一的一名“全国建材工业劳动模范”。
腾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宏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部长。
吴玉厚——沈阳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博士生导师。
刘军——沈阳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
王军——沈阳建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端木琳端木琳——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城市建设系主任
杨国光——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员
任为民——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分院副院长
杜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
徐旬——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研究中心主任
陈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985工程”(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兼首席教授
政府领导(部分)
张福昌刘方仁——原贵州省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福昌——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书记
张铁民——中共辽宁省阜新市委书记、常委、委员
朱京海——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人,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向学——辽宁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于文礼——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于灏——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冯国柱——辽宁省铁岭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立业——山西省人大副秘书长
许传林——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毕国臣——内蒙古区赤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阳坡——辽宁省铁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赵凌滨——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魏东平——辽宁省质量监督局局长
于春峰——辽宁省朝阳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李永安李永安——国务院三峡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
王宁——国家建设部稽查办公室主任
赵春山——国家建设部执业注册中心主任
刘大伟——辽宁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
姜庆君——辽宁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
刘章——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副处长
企业领导(部分)
罗世威——中建一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剑波——中国海外集团副董事长
杨振凯——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赵昱——中房集团辽宁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母校沈阳建筑大学捐赠180万]
曲宏伟——中房集团辽宁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梅和文——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赵立——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白利国——原总装备部新疆马兰某部队总工程师(现转业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罗世威史立刚——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兴光——中石化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东宏安——中国第三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郭红政——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工程及设备采购部中国区经理
马黎明——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刘枫——辽宁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热电设计所所长
李红卫——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部副总经理
李秀清——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向东——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肖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于长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焦伟——辽宁天马房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张荣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文孝——辽宁国际建设工程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赵晓东——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觉群——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院长
朱瑜——中建二局南方公司中南分公司总经理
左中平——辽宁天地房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泉——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鸟巢)副总经理
杨志宇——辽宁省展览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由世岐——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孙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润峰张润峰——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刘本林——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秦大庸——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孙桂茹——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罗刚——辽宁泰华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张平——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东北办事处副主任
马俊——天津城建集团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安鹤立——辽宁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岳丽中——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刘宏伟——北京市厚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吴建林——江苏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鲍承义——江苏倍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十大品牌企业家
公繁祥——中海集团实业总公司沈阳皇姑热电厂总经理
解新宇——中建六局北方公司副总工程师
迟德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东北分公司总工程师
张莉——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总工程师
陈家祥——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田英策——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魏利国――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陈明祥——美国HDS数据北京地区系统公司总监
孟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人事教育部处长
张祥宇——中建一局机械化公司副总工程师
刘文华——山东中建物质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徐术陇——山东省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李春林鲁统卫——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春林——建设部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北京兰园绿色工程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
王乔——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设机械所总工程师
东宏安——中国三冶结构制造安装公司党委书记
申劲鑫——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分院院长
贺英——辽宁省建筑标准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祁洁——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屈刚——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军——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主任
王中国——北京中环集团总经理
胡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史洪泉——北京中建正和建筑机械施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侯宝佳——中国建科院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李若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九所总工程师
李宇楠——中建一局装饰公司副总经理
尹留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杨学林——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杭州市十佳科技青年
宫锡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丰公司总经理
李全勤——甘肃建工建设责任有限公司常务副总
张洪泉——中建设备材料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冯世伟——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
于长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黄春生——河北建工集团副总经理
丁志华——北京中建华宇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志刚——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丁亚兰——北京中环世纪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杨中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精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培约李培约——大连老撒园林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东北园区4方案中标
刘子青——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戴显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徐坤田——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财部总经理兼总行大厦工程总指挥
刘淑娟——中国水产科研院北京大洋地海渔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郭宝贵——中冶集团三冶海外公司经理、三冶设计院院长
赵忠宇——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入口——凤之翼设计者
王小鹏——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段承宇——中建澳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解仁庆——东北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蒋希宁——IBM系统与科技事业部(STG)电信部中国区总经理
杨振凯——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崔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栾景阳——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军——香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物资部总经理
李克宁——北京航天科阳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海--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罗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监事会副主席
扬涛——中国万科地产的沈阳之星,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邱则有——巨星集团总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誉为中国专利第一人
张军、赵国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刘恒军尹旭东——沈阳市十大优秀中青年建筑师,沈阳市劳动模范,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郝红雨——辽宁省建设系统百名优秀技术人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敬农——中建长沙不二幕墙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哲——辽宁省监狱管理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付江华——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文东——中海地产(沈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冯继翱——天津京龙工程机械销售总公司总经理
刘兴科——陕西唐都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左玉龙——北京建工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恒军——江西恒信集团董事长
沈阳建筑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392人、硕士及以上学位667人,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424人,有3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2人,国家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规划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者114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国家特聘教授以及辽宁省攀登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10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辽宁省创新团队5个,双聘院士4人。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创新型学科队伍。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赵唯坚(2010)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吴玉厚(201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张珂(2006)、孙红(2008)、王庆利(2008)
【建设部优秀教育工作者】
谭静文(1991)、张福昌(1995)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李宏男(1999)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陈伯超、傅金祥(199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宏男(2000)
【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郝兆星(1992)、陈伯超(1992)、傅金祥(1995)、李宏男(1997)、王岳人(1999)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冯国会(2007)、张坷(2007)、李帼昌(2009)
【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攀登学者”】
吴玉厚(2011)、张伶伶(2011)、赵唯坚(2012)
【‘罗哲文奖’杰出人物】
武志刚
【全国优秀教师】
赵颖华(1998)、陈伯超(2006)、代岩岩(2009)
【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陈伯超(2005)、吴玉厚(2005)、石铁矛(2005)、阎石(2005)、李界家(2005)、张伶伶(2010)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陈伯超(1992)、张璇(1994)、李宏男(1996)、吴成东(1998)、吴玉厚(1999)、张伶伶、李帼昌、傅金祥(2002)、李宝骏(2003)、张福昌(2004)、宋晓宇(2008)、冯国会(2008)、张珂(2008)、王庆利(2011)、王军(2011)、石铁矛(2013)、赵俭斌(2013)
【博士生导师】
陈伯超、张伶伶、石铁矛、刘铁林、李立新、王宁伟、阎石、刘明、李帼昌、周静海、王庆利、傅金祥、冯国会、吴玉厚、须颖、方勃、马世骁、王军、孙丽、王力、刘军、赵唯坚
辽宁省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
建设部重点学科(5个)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所属学院
批准单位
辽宁省重点学科(6个)
学科种类
省部共建项目
一级学科博士点(培育):
序号
门类
批准年限
二级学科博士点:
硕士学位授予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
二级学科硕士点:
所属一级学科
专业硕士学位
学位类型
学位点名称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风景园林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管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省级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实训平台(B类)(1个):建筑信息模型(BIM)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土木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军)、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吴玉厚)、工程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亚臣)
辽宁省教学团队(8个):结构工程研究所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筑电气智能化教学团队、钢结构课程教学团队、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土木工程材料(刘军)
省级精品课程(24门)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盛京宫殿建筑(陈伯超)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2门):流体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建筑大学
省部级科研机构
机构类别
机构名称
主管单位
研究院所
地铁研究院
建筑节能研究院
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
村镇规划建设研究院
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院
建筑设计研究院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ISSN1673-1387;国内刊号:CN21-1521/C。被选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文献检索系统。获得的主要奖项: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二等奖、全国理工院校社会科学版优秀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建筑与美学”特色栏目奖。
据学校官网2014年8月信息显示,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余万册。藏书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主,覆盖机械、环境、信息、艺术等专业。在提供纸质书刊的同时,图书馆购买了10个中外文网络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CCPD》、《EI》、《PQDD》、《Springer》、《ASCE》、《Ebsco》、超星电子图书、书生之家电子图书等。
“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29792万元,累计科研立项162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560余项,19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辽宁省惟一的一所以建筑土木为优势,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交叉渗透的国内知名建筑大学。其总占地面积约125公顷,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沈阳浑南新区,校内有40余处体现人文精神的景观,是野生与农艺、建筑美与园艺美、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的典范。现代化图书馆藏书157余万册。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756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数字信息化平台。
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迄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办学历程,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从建校、发展到不断壮大,她时刻与新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呼吸、共命运。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历尽起伏波折,特别是建校的前三十年间,校址多次迁移,隶属关系数度改变。
1948年4月,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保证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担任名誉校长。
1948年11月,何长工亲自到沈阳为学校选址,学校由哈尔滨迁至沈阳。
1949年3月,学校分为预科和本科,预科学制1年,本科4年。同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迁往沈阳沈河区青年公园湖旁,改建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
1951年,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3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迁往沈阳城南,改建为东北第三工业学校(沈阳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其历史沿革参见辽宁:“沈阳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建筑工业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8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后相继发展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大学,现参与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其历史沿革参见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195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剩余原校区)改建为沈阳建筑工业(专科)学校。
1973年,沈阳建筑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辽宁省建筑工业学校。
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辽宁省建设学院)
1951年,沈阳市技术干部学校创建。
1952年,沈阳市技术干部学校更名为沈阳市工业技术学校。
1953年,沈阳市工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沈阳市工业学校,同年再次更名为沈阳市建设工程学校。
1958年,沈阳市建设工程学校升格为辽宁省建设学院。
1964年,辽宁省建设学院改建为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
1977年7月,教育部下达(77)教计字221号《关于建立辽宁建工学院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同意你省(辽宁省革委会)所报将辽宁省建筑工程、辽宁省建筑工业两所学校合并改建为辽宁建工学院。自此,组建了辽宁省唯一的高等建筑学府——辽宁建工学院,学校恢复本科办学。
1979年,辽宁建工学院更名为辽宁建筑工程学院。
沈阳建筑大学1984年7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0年,学校在全国高校办学体制调整中划转辽宁省,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同年,辽宁省辽阳市建筑工程学校并入,改建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
2008年,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从沈阳建筑大学脱离,改建为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沈阳建筑大学协议,实行省部共建。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获得国家“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校园的规划设计获得了建国以来全国300个建筑创作大奖之一。沈阳建筑大学参与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教学楼区”获中国建筑学会“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研究生教育
大学评价声誉
②在2007-2009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排名中,建筑学一级学科以64分获排名第13,人才培养获第9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以65分获排名27,人才培养获第20位。
排名
沈阳建筑大学学校定位
国内行业领先、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建筑大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
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战略合作共建高校;
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
朝阳市、盘锦市、铁岭市人民政府市校战略合作共建高校;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战略合作共建高校;
美国绿色建筑学会(USGBC)海外会员单位;
芬兰政府就业与经济部VTT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高科技生态城项目发展合作共建高校;
中国建设报社理事会战略合作共建高校;
博学善建,
即博学多才,善于建设(伟业);厚德为本,大器集成(精美)。
善建:源于《老子》(又名《道德经》)54章,原文为:“善建者不拔…”意为:善于创建伟业的志士,其意志是坚韧不拔,并能够靠其实现自身的理想。鼓励师生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厚德:源于《易经》坤卦中的《大象》篇。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天地间有形之物,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地厚则无所不载,一个人的德(君子之德)应象大地那样厚道宽容,装载万物。鼓励师生要加强德行品质修养,树立美好的品德形象。
大成:源于《老子》45章。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整句之意为:完美的成品看上去好像有缺陷,但正是这样才不会存在应用的弊端。其实,就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说,这里的“大成”,讲的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能力,即:无为而无不为,也是一种境界。大,是一种为人做事的境界。
校训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博学善建,即全校师生应当博学多才,在治学上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和文化,要善于创建完美,为国家建功立业;厚德大成,即在博学的基础上,师生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志存高远,厚道宽容,虚怀若谷,成为集大成者,成就大业。校训中的前后两句,更是有意识地嵌入了“建”和“大”两个字,寓意明确,反映出沈阳建筑大学校是以建筑为优势和特色的学校,建大人应当成为具有广博的学识和高尚品德的创新型人才。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校校歌
是谁把迷人的画卷铺展在沈水之南
老校门上镌刻风雨建筑长廊托起灿烂
昨日两院东西相望今天同窗朝夕相伴
鲁班的传人建筑师的摇篮
我们把梦想建在天地间
建大学子天下栋梁
我们用蓝图描绘壮丽的明天
是谁把动人的诗篇挥洒在沈水之南
风吹稻香沁染书香水起龙腾超越峰巅
开路先锋再铸辉煌推动历史滚滚向前
历任院(校)长
任职职务
历任书记(政委)
沈阳建筑大学学校地址: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
学校周边公交线路
118、118支、276、155、238、291、387路沈阳建筑大学站下车
118沈阳出口加工区5:40-19:00北中街6:15-19:40
155汪家6:00-18:00奥体中心6:30-19:00
238天泰翰宇苑6:00-18:30五爱市场西区6:00-19:20
276沈阳理工大学6:00-19:00龙之梦亚太城6:00-19:00
291天泰翰宇苑6:00-18:40家乐福北站店6:00-19:30
387白清寨6:30-16:00南塔客运站7:35-17:05
224杨官沈阳建筑大学站下车
224杨官杨官屯5:50-18:20沈阳北站5:20-19:38
224区间(张官)张官屯5:10-22:00沈阳北站5:00-23:00
沈阳建筑大学教育部关于同意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转设为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