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中药学要成为可以与其他学科相当的、真正的、完全的一级学科,任重而道远,以人为本,唯物求实,直面药材危机、理论危机和人材危机而不是回避,为中医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是中药学自强的战略目标所系,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也是实验科之一。中药学实验在中药学教学、科研和药品生技术、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设备发展最为迅速的学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中药人才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随着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需要以及药品研制、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从事中药基础性研究和药物研制的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1我院中药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中药学实验课的教学一直承袭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课验证性实验为主,或孤立的单元操作J。学生仅需要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实验流程进行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操作,完成实验内容即可,此教学模式只是对实验的重复,缺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对于现代先进分析仪器检测实验、中药制剂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中药鉴定和药理学实验的先进技术等只是进行理论讲解。这样的实验课教学使学生对于各门中药学学科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只是应试考试,不会进行完整、严密的科研实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在固定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对学生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也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新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渐具备进行多学科综合性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中药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本院中药学实验教学状况,应对中药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改革,使学生能系统地、有节奏地进入科研实验角色,使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进行开拓性思维,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的素质。
2.1感性学习教学法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规律,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一个好医生必须做到“医理通,药性熟”,由此可见中药学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药学药物种类较多,为了从感官上加深学生对中药的印象以及激发其学习兴趣,故应突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中药学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课堂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2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兴趣
3使中药术语及难点易记易懂
一、采用PBL教学法
二、结合PBL教学法,精心编排各章教学内容
三、配合PBL教学法制作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二版,高学敏主编),较之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各章节中每味药的主治病证特点突出,功效表述更加规范,教材重点突出等。在该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作者认为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特提出商榷。
1语言表述尚须进一步精练
2概念表述力求进一步准确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者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到概念明确,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推理论证。而《中药学》教材在一些重要概念的使用或界定上,往往不甚严谨。如关于“妊娠用药禁忌”,教材界定为“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2]。而严格意义上的妊娠用药禁忌,应指凡不利于优生优育,或能够导致堕胎、死胎、发育不良、影响产程的中药,均属妊娠用药禁忌。很明显,教材的界定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又如教材在谈到药性四气时,认为平性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因此仍称四气(性),而不称五气(性)”[2]。这里“五气”的提法,显然是由于不清楚四气最早的提出,主要是模似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而来,因而又新创出“五气”一词。正确的说法应是“五性”,而不必新创“五气”一词。此外,教材在“症”、“证”以及中、西医病名的使用上,也常现混乱,有必要在修改时系统加以梳理。
3教材整体的逻辑性还须强化
1研究方法
1.1研究前期准备
1.2研究对象
本校中医临床专业2008、2009级已学习完《中药学》理论课程的学生。
1.3研究方法
[摘要]《中药学》教学中在新课导入、语言表达和课件设计上应凸显艺术气息,深入挖掘中药蕴含的文化要素,并将其与药性特点有机结合,以巧妙的题材吸引学生,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精美的设计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授课效果,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药学》;艺术性;教学改革
《中药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主干课程,因其知识结构复杂、修习药物众多、功用记背困难的特点,在教学中对师生的能力要求普遍较高。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针对《中药学》偏向文科的课程特性,有意识地雕琢和加深新课导入、语言表达、课件制作上的艺术性,以巧妙的题材吸引学生,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精美的设计打动学生,着力创设具有“文艺范儿”的本草课堂,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与艺术享受。
1增强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2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摘要]通过对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当前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各专业的在线课程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线教学管理和监控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更新思想观念,立足长远发展,进一步强化在线教学在中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巩固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改革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在线课程研究,开发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推动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中药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
[关键词]中药学类;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学习不断线,教育部要求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药学类教指委”)通过调研37所举办中药学类专业高校的在线教学现状,发现经过1个多月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药学类专业如何在疫情持续期间及结束后,进一步深化在线教学成果,加快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与学的生态重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1疫情防控期间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现状
2中药学类专业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摘要:中药学课程改革是在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和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的背景下来设计的,根据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组织课程内容,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基础上,把课程章节重置为按学习情境来划分,教学中融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学习中药学。
关键词:中药学“;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情境设计
一、中药学课程改革背景
(一)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
经过十年的历程,国家已经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综合防治模式。2013年,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际中医药医疗保健中心。
(二)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
摘要:研究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对保证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搭建理论课教学方法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一体两翼”的教学方法群理论课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比较法、案例法、讨论法、形象式教学法和练习法,实践课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和竞赛考核法。该教学方法群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达到医药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医药相长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四门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中药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等临床课奠定基础。笔者从事中药学的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一体两翼”的教学方法群,现赘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