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教育论文范文

导语:在形势政策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何谓高校“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

二.“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1.内容的多元化

2.教学的个性化

3.师生关系平等化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师生关系在以网络为基础而建立的平等沟通平台――即网络教学平台中,发生了改变,由“主一客”关系模式变为“主一客一主”关系模式。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世界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处于自由而平等的地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不仅仅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与各自的潜能,以达到网络化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可行性

1.数字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方面,数字网络科技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互联网技术诞生至今,网络安全、网络存储、视频音频、网页制作、人机对话、远程控制等各方面的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这些都为搭建“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互联网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

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信息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如果“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不仅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克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滞后性缺点,还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快捷、广阔的互联网信息,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水平不断增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上互联网终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绝大多数都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能力,学会并精通各种最流行的软件,并能熟练制作美观实用的PPT和内容丰富的讲稿。他们还能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互联网再去获得新的知识、并传递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4.校园网的普及以及快速发展,为学生上网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当下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并允许学生们在自己的学生公寓中宽带上网,而且网速很快,效果也很不错。通常来说,每间学生宿舍大概有1―3台电脑,有的宿舍甚至人手一台。这也为我们构建“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四.“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措施

1.高校网络化教学体制的制订、落实是保障

2.“形势与政策”课网站建设是载体

3.正确处理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

如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所包含的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以及前两者的实践延伸――实践教学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础性教学”,也是“主导性”教学,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严莹、陆向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李晓衡等.《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4.徐仲伟,陈志军.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关键词研究生助教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3

RoleofGraduateTeachingAssistantsinPromoting

theTrainingofUndergraduateTalents

SUNHaitao

(GuanghuaSchoolofStomatology,HospitalofStomatology,

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55)

AbstractGraduateteachingassistantsinvolvedinundergraduateeducation,personneltrainingforthepromotionof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promotehighereducationreformhas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paperanalyzestheadvantagesandcharacteristicsofgraduateteachingassistantsatuniversitiesinpersonneltraining,fromparticipation"undergraduatementoring",curriculum,studentthesisresearchactivitiesandotheraspectsoftheguidanceontheroleofgraduateteachingassistantintheundergraduatetrainingpersonnel,provideatheoreticalreferenceforpromotingcollegepersonneltraining.

Keywordsgraduateteachingassistant;talenttraining;highereducation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学科专业改革和本科生扩招,高校本科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高校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为确保本科生教学质量,部分高校通过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完善研究生助教教育机制,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1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欧洲知名高校中如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为顺应社会需求、教育形势等的变化,为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依托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的优势,通过研究生担任助教积极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教育教学,不仅可缓解高校教师资源紧张的压力,同时有利于本科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的探索和实践证明,科学、有效地依托研究生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很大程度上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校培养“菁英式”优秀人才。②

2研究生助教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及特点

(2)有利于提升本科生实践能力与科研素质。以高校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专业为例,在读研究生经历本科、硕士或博士阶段培养,已具有基本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科研经历,对本专业领域的临床技术、学科前沿已基本熟悉和了解,由其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教学和实践,可更好地实施具体指导工作。

(3)有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助教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可较好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本科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一定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除在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上有所提升外,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在沟通、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均得到提高,培养了较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研究生助教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具备相应的学业背景,担任教学助理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生助教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多重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与科研能力、协助指导毕业论文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好地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

3.1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促进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系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③研究生助教参与“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指导本科生,使得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实现了多重指导,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

参与项目研究与交流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教学方式。研究生助教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可为本科生制订学习研究计划,培养探索与发现的基本技能和科研素养,在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方面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在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2对参与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

3.3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的促进

3.4对毕业论文指导连贯性的促进

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性成果,是反映本科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考查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⑥但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以及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在完成论文环节不连贯,使得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得不到保证。针对毕业论文阶段的问题,研究生助教可充分发挥优势参与指导,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的本科生指导小组。毕业论文环节中的文献检索、实验指导、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生助教指导,对细节问题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保障毕业论文指导的实时性,降低因论文指导过程不连贯、不及时而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风险,同时,有效促进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环节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潜在作用。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及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研究生担任助教参与本科生的教学与实践,发挥其专业优势促进本科生学业兴趣及综合素质培养,对推动本科生全面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课题(20141836)

注释

①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其实[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62-65.

②樊宪伟,李有志.研究生助教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34-136.

③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④郭明,张金凤,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6(6):66-71.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国际化

[作者简介]李伟(1978-),男,河南邓州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与人力资源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北京1001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XM2013_014208_000030)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都呈现出高度的国际化。因此,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战略方向,国际化的程度在一定层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交流状况及参与水平。

高职院校数量占整个高等院校总量的46.5%,在校生人数已达1000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30%,在校学生规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国际化或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最早始于2008年,研究历史较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与探讨。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概念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和借鉴的过程,实现高职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色是以技术应用为手段,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国际化策略,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国际化。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无论从学校内部的变化,还是学校外部,从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是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都发生着变化。这种观点从含义、范围、条件等方面定义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逻辑理论性,也有分层次的可操作性。因此可以这样界定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以技术和应用为特色,以培养国际化中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融合国界和文化差异为手段,创建不同观点并存的和谐氛围环境,实现高职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发展趋势

对表分析结果如下:(1)表1给出的是对篇数的统计描述,可见第一阶段年均篇数均值为7篇,第二阶段年均篇数为24篇,两阶段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能说明其差异程度。(2)方差F检验和样本T检验。表2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F=3.589,P=0.087,由于P值大于检验水准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两个样本总体方差齐性,选择方差齐性时的T检验结果,此时P值显示为0.000小于0.05,从而最终得到的统计结论为按0.05检验水准。可以认为,两个阶段篇数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说明近四年来数量较之前有明显的差异。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通过归类整理,可以把研究内容归为八个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篇数比例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别是:(1)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研究为38篇,比例为25%,包含内容为师资培训、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外方师资管理等;(2)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为30篇,比例为19.7%,论述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3)院校案例分析研究为23篇,比例为15.1%,论述了各地区和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4)实现方法及途径为20篇,比例为13.2%,论述了国际化的方式、海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5)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为19篇,比例为12.5%,总结和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6)高职教育国际化论述为15篇,比例为9.7%,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内容、标准及综述等方面做论述;(7)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为5篇,比例为3.3%,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经验介绍等;(8)国际化研讨会综述为2篇,比例为1.3%,论述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工作等。

对研究方向进行再整理归类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操作手段和方法,包含上述的实现方法及途径、国际化研讨会综述、高职国际化教学管理,共有60篇,所占比例39.4%,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包含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论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共有50篇,所占比例32.9%,论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方向和具体方法。第三,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分析与研究,包含院校案例分析研究、国际化过程问题研究,共有42篇,所占比例27.7%,通过案例和问题的分析进行经验的解决,服务于操作手段和方法。具体分布见167页表4。

结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近十二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三大领域的八个研究方向。

2.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表3和表4归类表明研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研究方向中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论文所占比例最高,为38篇,占总数的25.0%。涉及的内容有教学日常管理、师资管理、专业课程管理、留学生管理、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体系等。无论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阶段还是快速发展阶段,教学管理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保障了国际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三,教学管理、发展策略、案例研究、实现方法及途径、问题研究等共有130篇,占整个比例的85.5%。这些体现了当今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学者们不断探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等,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国际化进程的实现方法和途径,如“双语教学”“国际交流”等。

第四,研究方向中既有高职教育国际化含义的分析、体系和模式的建立等理论研究,又通过案例的研究、经验的介绍等举例说明,实现操作方法的落地和途径的建立。因此,表4将研究方向归为三大领域,即问题分析与研究、应对策略研究、操作手段和方法。

第五,研究中有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及经验介绍、具体操作手段和方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定性研究仅仅局限于概念的定义、理论的分析及保障体系建设等,论述也只是对于现有理论的总结,深度不够,缺乏理论创新;学者们结合自身所在院校国际化实践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的方法也仅仅局限于定性研究,最常见的是个案对比研究、地区等因素研究,多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和思辨上,主要进行逻辑分析、文献梳理与案例描述。有关操作手段和方法的论述过于单一,比如国际交流、双语教学、海外实习等,对于具体的实施步骤涉及不多,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四、高职教育国际化未来研究方向

(一)全面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

文献的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的研究虽然已经涉及,但仅仅是对概念的解析和作用的一般论述。国际化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观念,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如何将这一观念深入到管理体系和操作领域显然缺乏研究,未来研究可以把这一主题作为研究方向。

(二)加强留学生研究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学生、教师、资源等教学资源“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两者是同时相互作用的过程,相辅相成,互为主客体。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外国留学生市场营销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市场推广渠道成为扩大留学生规模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想对留学生具有吸引力必须具有市场经济的观念,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如何推广,如何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使得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高职教育成为诸多学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三)加强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研究

文献分析表明,有关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不是很多,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是体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高职课程的国际化,我们有必要围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进行高职课程的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仅要学历教育国际化,还要职业资格认证国际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我国已有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对于引进什么标准的资格认证、如何引进、如何与国际认证机构进行合作等仍需学者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海外实训基地研究

(五)丰富研究方法

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方法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目前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诸多学者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问题选择了西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虽具有国际视野,为中国的理论界提供参考和帮助,却没有对其是否能适用于中国环境做出详细的跟进和说明。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提高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深度,定性研究过程不仅局限于理论的分析、经验的总结,更应该扎根到中国高职院校当中去,分析其具体应用的效果。同时,增加定量研究方法,这对丰富中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资料、吸取西方先进教育内容和理念是十分有利的。

五、小结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从起步探索阶段到快速发展,无论在研究的范围、方法、数量和质量、对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仅与我国实际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或组织的参与有关,更与从事高职教育的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有关。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宏观政策、逻辑论述的研究偏多,基于数据的分析和探讨不足。对于所提出的建议往往是通过文献的分析对比所得,操作性不强。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不足,观点和方法的提出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良好运转,高职教育国际化势必得到迅猛发展,届时将会有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呈现。

[参考文献]

[1]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2]梁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3]陆启光.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

政策研究工作基本情况

清华大学一直有着重视战略发展和政策研究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教育研究所(现为教育研究院)就是一支重要力量。2000年,学校党委行政根据“三讲”教育中干部师生关于加强学校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的建议,决定设立政策研究室,挂靠在党办校办,但作为校级行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政研室从一开始就定位是校领导班子的研究、咨询机构,在学校主要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政研室形成了“高度忠诚、高度自觉、高度认真、高度和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高度忠诚,就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忠于学校、忠于领导、忠于职守,把服务领导和服务群众高度统一;高度自觉,就是自觉学习思考,主动研究谋划,在被动中掌握主动;高度认真,就是严谨、细致、深入,替学校把好文字的最后一道关;高度和谐,就是对外加强沟通合作、甘居幕后、甘当配角,内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力量。

政策研究能力建设探索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面向新百年的发展,学校向政研室提出了加强政策研究能力建设的要求。两年多来,政研室围绕政策研究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保证文稿服务、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努力为学校战略决策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1.着眼国际国内形势,开展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政研室多次参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起草工作,把理论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有关政策举措。2011年上半年,政研室参与起草了清华百年校庆有关重要文稿。根据同志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2012年政研室在起草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于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有机统一到办学实践进行了全面阐述,为凝聚全校的思想共识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从历史维度和数据挖掘的角度加强对学校发展规律的研究,注重新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为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服务。

从我们的探索来看,高校政策研究工作是结合学校实际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既不同于教育研究院偏重理论和学术的研究,又不同于机关业务部门和院系偏重事务性的研究,而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应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工作既要紧紧围绕校领导班子的决策需要,又要保持前瞻性,适度超脱于现实的具体工作;政策研究工作既要加强调查和研究,又要加强基本建设,如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信息资料建设;政策研究工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文辅政”,文稿服务是衡量政研室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志。

高校政策研究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照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高校政策研究工作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1.存在的问题

封闭性。高校的政策研究工作基本上局限在教育范畴和学校内部,经常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教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各项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刻联系,教育改革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涉及社会其他领域,甚至是由其他领域的矛盾决定的。高校战略发展和具体政策也受各方面宏观政策、社会环境、资源条件等约束。因此,就教育论教育、就学校论学校的政策研究往往无法触及根本矛盾和关键问题,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从研究选题、机构设置、队伍组成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国际形势,高校智库也需要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研究并作出积极回应。只有打破封闭思维,强化开放思维,高校智库建设才有出路。

2.举措

为此,我们建议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牵头,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二是加强对新型智库的专题研究。组织高校政策研究部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功能、体制机制等,发挥对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是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每年立项1个~2个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组织高校政研部门和其他力量,针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深入研究,每年向社会一份研究报告,长期积累形成品牌效应。

奇迹的背后有着必然,振堂中学是一所为纪念“铁流后卫”――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将军,而在其家乡建立的学校。在革命最危险、最困难时期,董振堂将军勇挑重担、浴血奋战,为祖国、为人民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献出最后一滴鲜血。家乡人用将军的名字为这所学校命名,不仅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与纪念,更显示了继承将军遗志、弘扬将军精神的坚强决心和伟大气魄。以宋茂岭为校长的振堂中学领导班子,不负众望,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凝神聚力、呕心沥血、不断探索、勇于开拓,闯出了一条经济穷县办精品教育的特色之路。

一、继承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是传承烈士精神的主阵地,教师更是主力军。振堂中学充分挖掘红色革命优势,将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当中,着力开展教师内在素质提高工程。

振堂中学的教师个个充满激情,时时朝气蓬勃,忙而不乱,累而不怨,感人事迹不断涌现:“无名”教师默默资助贫困生的生活费;宋会君老师替本班学生交学费;生病的孩子被班主任领回了家:毕业班的一位女生抱着宿舍管理员喊妈妈……

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振堂中学生根、发芽、开花!

二、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完善制度管理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但有时也是改革、创新的桎梏,成功的改革、探索必须有制度的突破与创新做后盾,才有底气、才有动力。振堂中学领导班子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靠制度创新消解发展中的矛盾与障碍。

敢于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教师评价制度,制定颁布了《振堂中学教师量化考核办法》。把教师的日常出勤、教学态度、师生亲和程度、普通话使用情况等多项内容都量化到教师积分系列。改变过去仅凭领导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实行教师自评加教师互评、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上学期在全校范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生推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规模之大、效果之高,前所未有,使一批表现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

在评优评模评职称方面,打破过去的论资排辈儿现象,大力向一线教师、优秀教师倾斜,并且用制度规范下来凡是学期末积分排名后十名的教师、年轻力壮但不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均取消评优评模评职称资格。

制定过程民主化。每学期开始时,学校领导都要征求各位老师对学校各种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发扬民主精神,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使其更加规范、公平和完善。

三、发扬大无畏精神,勇于教改探索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发展,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动下,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无私无畏精神,努力寻找一条与时俱进、而又适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教改之路。

四、光大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每一位学子走进振堂学校都要经过一面“红色教育墙”,在甬路的东侧用彩色的瓷砖烧制的反映董振堂将军传奇一生的连环图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高大的“将军石”巍然挺立,每间教室的外墙、每个楼梯的拐角、每条走廊的两面都有学生全体参与、人人动手自办的板报、展板――而这仅仅是振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部分。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提高

一、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所谓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首要标准。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应当具备合格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这一角色,高校外语教师也不例外。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束定芳老师等将外语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概括为:(1)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3)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4)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5)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1]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在引进外语人才时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大多拥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而且通常情况下都是各所高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因此,随着高校外语教师学历水平、学历层次的逐步提高,以上条件中的(1)、(3)、(4)、(5)基本都能达到,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主要从其他高校毕业生中直接引进,他们大都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要重视第(2)点,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的培养,即重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现有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完善

1.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学能力量化模式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量化标准。美国外语教师认证和培养标准就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大部分州的教育部门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颁布的两个指南制定自己的教师认证规范:《中学现代外语教师资格条例》和《现代外语教师培养指南》,按照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规定外语教师在听、说、读、写、应用语言学、文化和教学法等方面要达到的标准。这样可以让外语教师有量化的标准,从而重视自己的职业提高和职业发展。[3]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我们不妨也借鉴这样的教师培养指南,将外语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按这样的标准进行量化,以督促教师注重自己的职业提高和发展。

2.推行规范的教师在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再教育

3.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充分重视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0.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2005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教师往往长年累月都是从事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无法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因此,高校在安排工作时,应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工作程序安排以教学单位为主,要给教师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有良好的监督机制,以使教师获得公平合理的待遇。为教师进修学习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教师有发展,学校才能有前途。

4.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总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既依靠教师自身的反思、学习和总结,也需要外部的监督与量化,两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73.

[2]PennyUr.ACourseinLanguageTeaching:PracticeandTheor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317.

[3]史立英.美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69.

关键词经济学特色专业思路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on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sCharacteristic

SpecialtyinWesternColleges

――TakeShiheziUniversityasanexample

LIFa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hihezi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832000)

AbstractFromtheimportanceofcharacteristicspecialtyconstructionofeconomics,combinedspecialsituations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ofWesternChina,takeexampleofShiheziUniversity,discussedgoals,ideasandschemeofeconomicscharacteristicspecialtyconstructioninwesterncollege.

Keywordseconomicscharacteristicspecialty;ideas;scheme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我国培养区域性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当前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为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西部高等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石河子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高校。为此,笔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服务边疆”“稳定边疆”的办学特色,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经济人才。

1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方向性,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为加快经济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目前,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对石河子大学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发展契机,培养西部经济人才,解决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2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思路

2.1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是体现高校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

2.2建设思路

经济学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兵团经济建设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服务于市场对经济学专业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传统经济学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改革,打造融开启经济学思维、培养经济学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应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将理论领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才能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经济学专业“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特色要通过课程体系设置表现出来;以实践教学建设为支撑,实践教学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各行业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及措施

3.1特色专业团队建设

3.2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人才培养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综合培养、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大类设置,统筹兼顾各成体系。在加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设《经济学学科概论》、《兵团专题讲座》等突出地方特色的学科前沿性、综合性和研讨性课程;拓展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兵团农垦特色,围绕兵团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绿洲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综合教育方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学时,增加了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验训练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构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3.3教学设施、教材建设

3.4实践教学建设

3.5效果评价改革

针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一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要考核内容、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重视考察学生的问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采用课程论文写作和知识点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完成情况、“挑战杯”、“创业杯”等各级科技竞赛活动的获奖情况、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展开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积极吸取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的人才。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整合及体系优化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李俊龙.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2]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6-19.

关键词:通识教育体系;一校两区;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流大学如此,地方院校亦然。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主要在于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通专结合的创新型人才。而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阶段,主要为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奠定基础;中期教育主要以大类平台课程为特点的专业培养,后期则为个性化分流培养,以此培养学生的专长,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琼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校两区的开拓,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在办学过程中因育人环境、学术氛围、成本管理、教学资源配置使用等方面给学校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一校两区给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为一校两区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化依据。

一、一校两区办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因此,学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要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教育体系,才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一校两区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缓解新区教学资源的压力,降低办学成本,实行多元化办学,才能充分实现一校两区的办学优势。

二、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

321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只有单校区管理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一校两区的分布,现有学生资源多,教师资源少,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给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带来了一定影响。

2.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针对学校两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人才培养体系状况,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现有“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将3学段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中的2种类型人才培养调整为3种。课程体系设置的结构性调整采取“121”模式,3种类型人才培养在专业学术型、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特长培养特殊需求型人才。

“121”培养模式中第一个“1”指所有大一新生统一在分校区(五指山校区)实行通识教育(艺、体、外等专业除外),统一课程体系学习1年;“2”指大二大三学生从分校区迁往主校区进行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学习2年,这2年是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在专业培育的同时进行素质拓展;第三个“1”指大四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专业实习实践的一年,即集中实践教育模块,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主要由“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与能力培养体系构成的框架。平台分为三大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与素质拓展平台。在三大平台的基础上分为不同模块,理论教学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类课程模块、特长类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平台由集中性实践教学、理论课中包含的实践实训、单独开设的实践实训等模块组成。素质拓展平台则由创新创业类、就业导向类与学术讲座类等模块构成。

理论教学平台中通识教育模块的构成,主要由公民素养(人格培育)课程体系、认知素养课程体系和生存素养课程体系等三个课程体系组成。公民素养(人格培育)课程体系主要进行思想政治、法律基础、伦理道德、历史文化、时事政策、社会学等方面的教育或训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认知素养课程体系主要进行语言(含外语)、计算机、哲学、人文、科学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主要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等;生存素养课程模块主要进行体育、生理、心理、审美、公共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或训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公共关系学等。

通识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与身体素质及实践能力、文化艺术欣赏能力、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持续发展。

三、“121”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1.稳定了教学队伍,保障了教学质量。实行通识教育,让大一所有专业学生在分校区(五指山校区)学习,通识课程教师全驻扎分校区教学,避免了两校区来回奔波,保障了教师精力用于教学与教改。

2.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文化氛围。学校目前总人数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一新生集中在分校区,与以往专业与年级纵横分割时相比,人数多,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比较充分,同时减少了对新区教学资源利用紧张的局面。大一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段,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选择在远离市区的五指山分校区,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受外界干扰少,受高年级学生某些不良影响少,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是最佳时机。

3.力促了公平公正,稳定了学生思想。纵横分割给学生求学的思想带来了不稳定,通过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所有学生大一全在分校区进行通识课程学习,保障了公平公正,没有因学习环境与资源不一样而转专业。

4.改变了培养体系,提高了培养质量。大一的通识教育为学生的大学养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为学生由分校区向往主校区,感受主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在主校区通过大二、大三两年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四进行专业实习实践,学生通过三亚主校区可了解众多的就业信息,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向专业学术型、创新应用型及特殊需求型人才培养上发展。

总之,通识教育体系在我国高校中仍处于探索与不断完善阶段,推进通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一个地方院校,通过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学校两校区的资源可以得以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成本也大大得以降低,教学质量将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将全面提升,为其他高校的发展提供模式,但在今后的发展中仍将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8(6):61-66.

[2]张益新,黄志文.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43-244.

[3]葛广英,孙长勇.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55-56.

[4]王加华,张晓伟.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17):147-149.

[5]蔡忠兵.当前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7):81-8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THE END
1.网络教学平台首页 部门介绍 本科招生 教学改革 学籍管理 教学运行 实践教学 规章制度 党建园地 处长信箱 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15-05-22浏览次数:2332042 版权所有?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 | 地址:石河子大学行政楼109室 | 邮编:832003 公安机关备案号:65910102000001 工信部备案号:新ICP备05001446号-1https://jwc.shzu.edu.cn/2015/0518/c2193a87476/page.htm
2.石河子大学网络教育平台百度贴吧 聊兴趣,上贴吧 立即打开 百度贴吧内打开 继续访问 百度贴吧 聊兴趣 上贴吧 打开 chrome浏览器 继续 综合 贴 吧 人 直播 正在加载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search?keyword=%E7%9F%B3%E6%B2%B3%E5%AD%90%E5%A4%A7%E5%AD%A6%E7%BD%91%E7%BB%9C%E6%95%99%E8%82%B2%E5%B9%B3%E5%8F%B0
3.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eol.shzu.edu.cn教务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石河子大学http://eol.shzu.edu.cn/meol/index.do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入选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高校,全国首批深化https://www.xinzhandao.com/siteinfo/101724.html
4.石河子大学2024年第二阶段公开招聘11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3.部分专业技术岗(网络中心、校医院)、实验岗: 采取实操、面试、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择优录取。 六、信息平台发布 石河子大学主页(http://www.shzu.edu.cn)、石河子大学招聘系统(http://202.201.165.143/)、石河子大学微信公众号为此次招聘工作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 https://www.gxszw.com/region/xinjiang/kyxj/202403/20105298.html
5.阳光高考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信息发布平台。发布高校招生章程,提供学生名单公示、院校信息、分数线、填报志愿、选专业、高考咨询等服务。https://gaokao.chsi.com.cn/
6.?教育部公布的22个在线课程平台及链接学生活动?教育部公布的 22个在线课程平台及链接 超星平台: http://pjzy.fanya.chaoxing.com/portal 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网): http://www.icourse163.org 学堂在线: http://www.xuetangx.com 智慧树网: http://www.zhihuishu.com 学银在线: http://xueyinonline.com/http://stu.foodmate.net/huodong/2021/559.html
7.超星尔雅通识教育韦路| 浙江大学 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 聂兵 必修课示范教学包 名师授课视频+配套教学课件+教师培训视频,辅助用户打造优质混合式公共必修课。 开学第一课 邀请名校名师讲解热门时政主题与学生必备素养,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复旦通识 全过程复现数十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教学内容,全方位呈现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工作开展https://erya.mooc.chaoxing.com/
8.名师风采丨石河子大学优秀教师:李志刚自2007年以来,共计为学校和国家输送信息化研究生人才80余名,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石河子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毕业生荣誉,多次获得石河子大学教学成果奖;近五年来主持完成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课题,5项省部级项目,自治区课题3项,11项大学项目,2项校企合作项目。 https://tuanju-wap.bingtuannet.com/news_details.html?id=1822363
9.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10篇(全文)新疆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疆普通高等学校越来越多,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 塔里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石油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学院、 新疆职业大学、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交通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ey2sq4e.html
10.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制度(精选8篇)网络舆情与高校的结合催生了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对象。网络空间里个体和群体都有公平发声的权利和畅所欲言的公共平台,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同样被媒体的热点牵引,产生感应,校园网络舆情的热点包括国内外时事、社会民生、校园生活热点尤其是关系切身利益的部分等,大学生舆情的传播媒介以网络媒介为主体,传统媒介逐渐缺位,利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w1904ye.html
1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学位中心与武汉大学签署框架合作协议2024-06-26 主要业务 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中心章程 领导信息 机构设置 网站专题 联系我们 党建工作 新闻动态 主要业务 学科建设 专业学位 论文质量监测 研究生培养 跨境教育 科研与信息化 工作平台 通知公告 https://www.chinadegre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