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我们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走访乡镇8个,座谈乡镇领导和事业单位负责人70余人。调查发现,除计生、林业、安监等少数部门业务开展较好外,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运行困难、权责利关系不明、管理体制不顺、内部活力不足、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具体表现为:
一、条块分割,管理存在矛盾。机构改革后,对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作了调整,除国土、林业外,其它均下放到乡镇管理。但因未出台具体的管理制度,各乡镇事业单位实际仍以县管为主。负责人任免、人员调配、工作考核、工资调级、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全部由县直部门负责,人员使用却在乡镇,造成人员管理与使用相分割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管理出现脱节、缺位。田湾镇畜牧站张正勇说:乡镇事业单位开不开展业务、开展得如何无人检查督促,没有制度约束。乡镇只管安排的"中心"工作是否完成,业务则认为是县直管的事;县直只知交办的工作有无回音,平常工作管不着。(二)工作安排不协调、不配合,乡镇事业人员无所适从。田湾镇水利站一技术人员被水利局抽到潭湾水电站搞测量,抽去一个月,镇里以其"中心"工作未完成,将其全年目标管理奖扣除。锦滨乡畜牧站一干部,乡领导认为其业务和"中心"工作都完成得不错,畜牧局却以其防疫时期被抽去搞了几天"中心",而不予评定职称和工资调级。
四、量多质低,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县乡镇事业单位在职1423人,超编342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20人,不占9%,专业技术人员不到570人,仅占40%。畜牧和农业农机这些技术要求高的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匮乏现象更严重。在谈到业务开展不起来的原因时,某站一干部是这样总结的:"经费困难不好干,去抓\''''中心\''''好不干,缺乏技术干不好,最后还是不干好。"
二、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事业单位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理气、活血、强骨、健肌。"
--"强骨"即重新调整乡镇事业机构设置。乡镇事业机构的设置,不能搞简单的整齐划一和强制性的上下对口,而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各乡镇的实际灵活设置,有建有撤。一是对上次机构改革中农业与农机、文化与广播的合并情况进行再次督查,防止在合并中走形式、搞变通。二是撤销职能已基本弱化的农村经济经营站,将其部分尚需保留的职能划转到乡镇财政所。三是对职能相近、规模过小的进一步进行归并。如苏木溪和桥头溪等乡镇水利站,所辖水利设施少,都只1-2人,整体效益低下,可将其归并到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因属县直管理,可对林地较少的几个乡镇,联合设立林业中心站。
--"健肌"即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一是把好进人数量关。在超编较重的现状下,应严格控制乡镇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上级部门和领导应改变乡镇站所线多面广、多安排几个人无所谓的思想,以身作则,坚持原则,把好进人第一关。二是把好人员质量关,对新进人员应坚持标准,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实行"凡进必考"。去年全县畜牧系统通过考试聘用的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反响良好。进人时,应先征得拟进站所的同意,使乡镇事业单位在人事安排上具备应有的知情权、建议权和主动权。三是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将人员负担转变为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