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防撕裂技术,在响应速度赶不上画面帧速的时候,像素点的颜色变化也可能赶不上两帧之间的实际变化,比如一块地方快速从红变绿,如果像素色彩的转换不及时,变成了红绿之间的颜色,模糊了景物的界限,就显得画面“糊”了。
那么,有些早期或低端显示器的响应速度比帧速低,这样的显示器能不能用呢?咱们先说第一点,要提升响应速度只需加大电压加速液晶分子动作就好,但同时要准确控制色彩、灰度,就必须使用更高速的处理芯片,新材料、新排列方式等,成本较高,开发难度较大。所以早期、低端显示器的灰阶响应速度不足,而无需准确控制的黑白响应速度可以很快。
好在考虑画面变化的话,响应速度略低于帧速也勉强可以用,因为绝大部分情况下,相邻两帧画面的同一部分,颜色变化不会特别大。比如红色的景物和蓝色景物相连时,中间部分在现实中也常常会呈现红蓝映照下的叠加色,所以画面转换时,像素也很少会直接在两个纯色间跳跃,同样有色彩过渡,一般不需要液晶分子在两帧画面间颠覆性的变化。
当然响应速度达到或甚至超过帧速还是更好一些,以便应付一些极端情况,例如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某些像素真的出现了颜色、亮度瞬间巨大变化,高响应速度就能保证画面减少失真。不过话说回来,这对眼睛真的不好,游戏一般会避免这种情况,小伙伴也别去追求这种画面的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