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工作时,和政府部门做了个产品,功能就是个表单录入,录入完保存到系统。拿去给用户演示,一切很完美。
但是当开始试运行时,出现了问题——单据录入完成后,保存无反应。
后来一看是用户在每次会同时录入很多条内容,在保存100条数据要30s才能保存成功。500条数据直接保存失败。
当然,这是我的问题,忽略了对性能的要求。
一般在公司里会有专门的测试人员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而对于性能的标准,具体性能指标多少合适,测试同学是不清楚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产品狗们提出性能要求,给测试同学作参考。
接下来我们说说性能需求咋提以及性能指标。
一、性能需求什么时候提
性能需求属于非功能需求,一般在需求文档内需要有单独模块对性能做说明。
在写需求文档的时候就可以把性能需求一起规定好,在需求评审时也要评审下性能需求,让各方达成一致。
研发同学在做技术设计时考虑进来,避免在项目后期,出现重大性能问题。
测试同学在准备测试用例时,把性能也提前规划进来,提前准备好测试方案。
二、性能需求怎么提
性能需求是指对系统性能进行规范化描述,提出明确、合理的性能指标要求。
主要分为2个方面:
1.系统整体性能需求
主要指标包括
2.不同功能/接口性能需求
由于不同功能、不同接口的使用频率、重要程度不同,我们可以对不同功能、不同接口单独提出性能需求。
可以从下边几个标准来确定需要单独明确的功能/接口
下边我们详细说说性能指标以及性能指标的标准
三、常见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我们一个个看看:
吓人不?
即1s内用户完全可以接受,3s内用户觉得还可以,5s用户就会开始焦躁不安。
当然这只是个通用标准,不是个固定标准。我们在提出需求时,可以结合业务重要性、数据量大小、使用频次来做综合考虑。
举个例子:导出excel报表。对于很多B端产品,这是个刚需、高频的功能。
我们可以这样提出性能要求:
2.并发用户数——笼统也直观的指标
并发用户数的定义是每秒同时向服务器提交请求的用户总数量。
关于并发用户数有2个理解:
对于这2个理解,在性能需求上可以分开提,比如:
有几种并发用户数评估方法,大家可以看下:
1)公式1:
n:平均每天的访问用户数。App可以直接用日活代替。
举个例子:
公式里的n=10w,L=10min,T=12h
C=(10w×10×60)/(12×3600)≈1388人/秒
峰值C’=1388×3×根号1388≈1500人/秒
提需求时可以以峰值并发用户数为准
2)公式2:
影响因子一般为3
比如App的每天晚上8点-10点用户最活跃,且活跃用户有8w。
8w/2h×3≈33人/秒
3)公式3:
比如1天的PV有100w
先算80%的PV:100w×80%=80w
并发数就是:80w/17280=46人/秒
如果是B端私有化部署的产品,一般使用人数比较固定,我们可以从企业人员数量做评估:用户数量×比例,比例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取8%-20%。
当然这些都是评估方法,得出的具体数据量只是做个参考。
3.吞吐量——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吞吐量的量化指标有:TPS(每秒事务数)、QPS(每秒查询数)
TPS:是指事务数/秒。一个事务是指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做出反应的过程。
整体过程就是:用户做出操作>>请求服务器>>服务器处理>>服务器处理完成返回到用户。
每秒能完成多少个流程就是多少个TPS
QPS:是指每秒查询率。指一台服务器每秒能够响应的查询次数。
QPS基本类似于TPS,不同的是:在完成一个事务时,会存在多次查询服务器,所以应该是TPS≤QPS。
一般的标准有:
4.CPU
CPU指标主要指的CPU利用率。
程序在运行的时候,会使用CPU做处理计算。就会占用CPU的空间,如果占用过多,系统就会出现卡顿、无响应的情况。
CPU标准:
对于web端,一般指服务器的CPU。而对于移动端,常指手机的CPU。
5.内存
内存主要是运行处理CPU发出的指令,在内存里处理完毕后,再反馈给CPU。
在网络上或者硬盘上加载的资源,一定会通过内存交换,可以理解为:页面加载出来的图片、文字会暂时存到内存里的,处理完成后就删掉。
内存和CPU类似,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占用过多,会出现卡顿或闪退的现象。
内存常内存使用率做为指标,一般<70%。
6.磁盘吞吐量
一般用磁盘繁忙率来确定性能,磁盘繁忙率要<70%。
这个指标了解即可。
7.网络吞吐量
是指有每秒有多少兆流量进出,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设备最大传输能力的70%。
8.错误率
错误率=(失败事务数/事务总数)*100%。
在一定并发下,循环调用某个接口,会出现接口报错的情况。错误率正常情况下要为0。
在高并发的情况下错误率一般要低于0.6%,就是成功率要高于99.4%。
像CPU、内存、磁盘、网络是指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主要是对公司内部来说。
性能测试的同学对于这些指标的标准都很清楚,对于我们产品,需要明白这些定义与具体标准即可,性能需求提不提问题都不大。
FPS是指每秒显示的帧数,主要用来体现出app的流畅度。
App的FPS一般>24帧/秒,最好是60帧/秒。
FPS的越高并不意味着越流畅,FPS低也不意味着页面卡。
对于游戏类app帧率要求较高,对于非游戏类app,我认为只要能保证没有明显的卡顿现象就可以了。
2.耗电量
在App中,CPU处理、蓝牙、定位、传感器、GPU(图形处理)都会加快耗电量。
性能指标一般就以上这些,大家需要理解下。
五、性能需求达不到怎么办
一般性能测试同学在测试完成后,会给出对应的性能测试报告,我们可以通过解读性能报告的内容来判断是否需要优化性能。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很多时候会出现性能不达标的情况,如果性能需求不满足,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1.重新分析指标合不合理
一般在评估时会对性能要求过高,需要重新定义性能指标再做判断。
2.判断实际性能与性能需求是否相差太多
如果相差不大,可以先发版,延期处理性能问题。
如果相差太大,不能接受,就要与研发沟通,确定是否有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内容、优化是否会导致延期。
如果会引起延期,就要和领导反馈,以及同步各方。
六、如何从产品设计上提高性能
性能问题归根到底是技术问题,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性能指标,达到最好的用户体验,我们也可以从产品设计上整点花样。
另外对于缓解用户的焦虑感,可以使用有趣、好玩的加载动画,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七、总结
性能需求是个容易忽视,却无比重要的地方。如果你一直忽略性能需求,下次的需求文档里一定要写上。
如果你不提,一上线系统卡成狗,你是产品,就是你的锅。
本文由@王大鹿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