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政法综治网

10月17日,人民日报以《“警察打死流浪儿”辟谣拉力战》为题,剖析了两年前一则化粪池捞出白骨的旧闻,两年后变身网络谣言热帖,四川当地政府和主流媒体合力传播真相、打击谣言的过程。这是政法机关应付负面舆情事件的一场“实战”,堪称应对处置负面舆情、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的“课件”。那么,新媒体环境下,涉法涉案的网络谣言传播类型和特点是什么样的?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在处置负面舆情中又有哪些策略和技巧呢?本期《长安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政法机关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通过不断提升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媒介素养,更加有力地呵护司法和执法公信。

一场”警察打死流浪儿”辟谣战的启示

“网友爆料称四川乐山市苏稽镇镇政府旁的化粪池里捞出了一具白骨。警方介入调查,案件正在侦破中。”两年前的新闻报道《苏稽一化粪池捞出一具白骨警方已介入调查》被多次杜撰演绎,在网上掀起层层舆论波澜。

这一舆情事件持续10余天,爆发突然,多次起伏,一度引发网络激烈情绪。政府与媒体积极联动,快速反应,有效阻断舆情蔓延,初步实现舆情态势的平稳可控。

在此案例中,真相与谣言展开多轮角力。

第一回合——

阵地:网络论坛陈年旧事变身论坛谣言热帖

应对:当地官方账号迅速高效回应阻断发酵

第二回合——

阵地:微博舆论场网络谣言再度变身微博热点

应对:主流媒体强势介入辟谣声音广泛传播

至此,四川乐山这起沸沸扬扬的“警察打死流浪儿”事件终于拉下帷幕,舆情不断降温。

案例分析——

特征:传谣呈现突然性多媒介特征

应对:政府媒体多方合力传播真相

知己知彼:网络谣言传播特点类型剖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类型

一是利用一些网民的猎奇心理,哗众取宠。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一些网民的求新、求异和求奇的心理特点。谣言制造者就是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把一些道听途说或杜撰的消息编造成故事和花边新闻,靠出位博眼球。

二是利用一些网民的仇视心理,宣泄私愤。在现实中,有些人本身就有仇富、仇官的心理,当他们一看到或听到某些和富人或和官员有关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事件和问题时,就紧紧抓住不放,并不惜将事件扭曲放大,然后后搬到网络上,来求得更多带有负面情绪网民的共鸣。

三是利用一些网民的同情心理,谋取利益。以“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为代表的“网络黑社会”,他们思路清晰,业务纯熟,从接受订单,到分析网民心理,按照愤青、仇富、同情弱者等因素制作网帖,雇用“水军”密集发帖,形成集束效应,极尽诋毁、诽谤之能事。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速度加快

(二)三人成虎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上的谣言可以自由无限量的向不定向的人群发送。由于网络谣言在出现伊始,会刺激人们的好奇心理,出现一个大规模、高频率的转发热潮,每个转发者都怀着“我知道你还不知道,你赶紧需要知道”的心态,网络谣言在传播的中过程不断被添油加醋,最后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出现,形成常说的“三人成虎”现象。

(三)源头难以查找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时,可以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身份的隐藏使人们抛开现实中发布信息需要负责任的担心,随意发布、甚至怀有恶意的发布信息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网络的虚拟性也为调查信息发布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增添了难度。

(四)多媒体技术增强网络谣言的可信度

智能手机的发明,使拍照和录像越来越便捷,图像和视频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在传播过程中辅佐以或视频、图像等,变得更生动具体令人信服。比如“抢盐”的谣言传播过程中,微博上的照片、视频——市民抢盐的画面,无疑增强了谣言的可信度。

(五)影响力巨大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导致的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作用的减弱。在网络谣言流传的过程中,谣言本身不断被充实、被人们反复渲染,谣言看起来越来越像真实的。虽然这个过程中有些网民会对谣言本身提出质疑、提出怀疑、甚至否定,但是由于相信和传播谣言的群体过于强大,这些“弱化”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在传播者声势浩大的“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心态之中,即使是一种弱势意见,附和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最后甚至压倒强势意见而占据上风,造成重大突发事件上迅速形成的网络舆论。

(六)对谣言的控制难度加大

应对网络谣言战略:站出来蹲下来走出去

网络谣言有一个规律:先有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散布网络谣言,随后众多网站跟风炒作,一些大V和“意见领袖”纷纷通过微博等平台转发,以“网络舆情”的名义影响网民。混杂的虚假谣言信息经网络传播后,愈演愈烈,演变成公共舆论事件,造谣惑众,煽动公众情绪,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误导价值伦理观念,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在遇到舆论激流的时候,首先应积极应对,做好“站出来、蹲下来、走出去”三步法,避免出现“舆论硝烟弥漫,战况愈演愈烈,以讹传讹,人心惶惶”的情况。

第一步,站出来。面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时,要及时站出来,及时回应,严查事实真相以正视听,并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真诚坦诚的面对公众,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疑惑、解忧,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才能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与信任。

新闻信息发布策略:及时对路巧妙

(二)动态发布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

在事件发生、处置的每一个关节点,要及时准确、不间断地发布权威信息,纠正某些媒体的不实报道,主动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的全貌。动态发布信息时,一要及时。二要口径一致。三要注意针对性。四要保持与媒体沟通渠道的畅通。

(三)尊重新闻规律顾及受众心理

扭转负面影响策略:勇于道歉主动发布有效引导

(一)勇于道歉,打造负责任的公众形象

批评性报道出现后,要主动与媒体沟通。沟通时要注意做到诚意、诚恳、诚实,正确面对和回应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表达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和改进问题的努力,不回避,不推诿,赢得公众的同情和理解。

坦诚面对批评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确实对特定当事人造成了伤害,首先要做的就是真诚的道歉,而不是解释,甚至推诿,让公众感受到政法机关不回避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

(二)抓住媒体采访需求,主动把握舆论导向

(三)主动参与媒体议程设置,树立正面形象

化解网络谣言策略:发布真相掌控舆情善用媒体

一、用事实说话和谣言“赛跑”

二、邀请媒体共同发现真相

以宽容的心态,主动提供真实的消息,与媒体共同发现真相,帮助媒体修正、完善报道,帮助网络从传谣者变为止谣者。注重对网民记者的引导,特别要注重对意见领袖的引导。主动邀请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参与新闻发布会和突发事件的调查,通过他们把真实的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多级传播,形成共同引导舆论、破除谣言的合力。

三、主动掌控网络舆情动向

防范网络谣言策略:法制、技术、教育多管齐下

二是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搞好政民互动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懂得了网络技术就能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增加了一项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另一方面,要和网民平等互动地开展交流。通过在线交流,培育网络形象,争做网络舆论领袖。

练好内功:积极拥抱新兴媒体主动提升媒介素养

政法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变革陈旧观念,转变“高高在上”的姿态,变被动躲避为主动触媒,增强媒介知识修养,在巩固传统媒体舆论阵地的同时,运用新兴媒体,切实提高媒体应对和舆情处置能力。

一、善于学习:转变观点积极学习

政法机关在与新闻媒体打交道时,观念转变是维系与媒介和谐互动的前提条件。放眼全局,以开放、平等、积极主动的心态接受媒体宣传和监督才是“舆论大战”中的制胜之道。首先,要学习并掌握各种传播载体。过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统治着传媒领域。如今,手机、短信、微博、DV等新兴载体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为人们发布资讯提供通道。政法干警要想接地气,不当旁观者、局外人,必须主动学习并掌握这些新型媒体的传播特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

二、主动触媒:“放下架子扑下身子”

首先,政法机关工作内容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特例。其次,尊重和支持媒体的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政法机关工作人员面对媒体不应有抵触情绪,特别是回应“负面报道”时更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避免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要适应“聚光灯”下的工作常态,切忌“官腔”十足,用“不方便透露”、“还在调查”等“官话”搪塞敷衍媒体,给流言留下传播的空间。再次,把处置社会矛盾的关口进一步前移。一旦发现舆情线索,应主动出击,及时组织风险评估,提早发现和处置可能发生问题的苗头,避免等、靠、拖、避等不良心态,快速、有效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后,主动出击,引导舆论。政法机关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不仅包括开放、接受,还应主动“抛出话题”,设置议程,占领舆论高地,引导舆论走向。

三、良性互动:把“水火关系”变成“鱼水关系”

四、信息收集:既有千里眼,又有顺风耳

一是建立日常信息搜索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引导。对涉及政法机关且可能引发热点事件的“苗头”,及时预警,尽早处置,掌握舆论导向。二是政法机关各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不同类别的信息得到高效采集、统一上报、统一管理和即时共享应用。三是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研判机构,“研究、预测”舆论走势,对某一时段政法机关内部易出问题的环节作出提示,以便做好应对之策。

THE END
1.重大舆情的管理办法一直以来,针对重大舆情的管理就是一门必修课,它是指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舆论情况的应对处置。下面是一些建议,可供参考。 1.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借助识微科技舆情监测平台等专业工具,实时监测全网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重大舆情风险。通过设定关键词、敏感词等,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信息进行预警,以便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57729850&efid=MYh8m6vcuJRldOI-ByhYqg
2.萧县水利局政务舆情回应制度四、应对处置机制。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主的处置原则,在第一时间将涉检网络舆情报县主要领导,并快速建立起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并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认同和支持,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https://www.ahxx.gov.cn/public/57/162033041.html
3.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原则有()。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原则有()。 A. 及时告知原则 B. 客观真实原则 C. 主流价值取向原则 D. “三贴近”原则 题目标签:网络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A B C D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509be1c854b04137ac25e3ab88beb26e.html?fm=bd630c14e524f4b7c58645d65863b38603
4.舆情引导机制(精选十篇)以人为本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 其实质就是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各种正当需求和权利。所以, 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 首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的尊严,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各种需求,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关心和体谅学生。另一方面, 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rk59d9.html
5.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一是单位重视不足,缺乏危机公关意识,对将发生的舆情风险不重视,导致延误未有效管控。如在每次停电事故发生后,供电企业都会及时抢修恢复供电,可往往却忽略了服务层面的应对方案,未及时信息,社会公众和客户不知情,极易发生负面舆情。 二是有关新闻应急机制、接待媒体的原则未有效落实,对待负面事件的采访,消极回避,使本https://www.cnfla.com/yingjiyuan/4618782.html
6.新闻学概论(0818)的大纲喻国明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或者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出版的网络舆情监测报告2010-年,如杜骏飞主编、人民网舆情监察室编辑等各类互联网研究报告。 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报告 1997年-2022年。 参考专业研究杂志:《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https://canvas.shufe.edu.cn/courses/14345/assignments/syllabus
7.舆论导向什么意思?舆情导控的工作原则及重要性分析舆论导向也可以理解为舆情导向,指的是网民及媒体有倾向性地选择某种舆论,进而引导事件的发展,对后续舆情的发展起调控作用的舆论指导力量。而舆情导控它就包括了舆情导向以及舆情管控,是网络舆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舆情导控的工作原则 1、黄金4小时: https://yuqing.juguanmedia.com/knowledge/92.html
8.网络舆情的管理8篇(全文)三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上的引导作用。由于法国媒体绝大多数都是法新社的新闻用户,因此政府选择了法新社作为重大事件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通过法新社及其网站的报道引导包括网上媒体在内的媒体报道导向。 第二节 网络舆情处置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规律 互联网舆情从形成到结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此过程中,https://www.99xueshu.com/w/filepm0mvhyu.html
9.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精选11篇)(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https://www.yjbys.com/zhidu/4464765.html
10.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第8部分:网络安全。该部分规定了数字校园中网络安全的要求,包括总体要求、网络安全防护与管理、网络安全系统与设备、网络内容安全与舆情、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等,旨在加强职业院校网络空间的安全,为职业院校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9部分:组织体系。该部分规定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体制机制和https://www.nbcc.cn/2020/1029/c1114a3438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