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管理岗位不需要专业人员。其实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扎实的掌握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图书资料管理员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是临时聘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普遍存在服务意识差,知识匮乏的现象,只能简单的做些基础工作,无法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技术。
(三)数字化建设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机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缺乏硬件条件,工作效率低下。这些直接导致文献数量种类不清,借阅返还混乱,降低了图书文献的利用率。数字化建设的缺失,影响了图书资料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不规范的文献移交管理手续
各级部门对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要求并不严格,导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者通常都会对文献资料的移交与接收进行简化处理,以减少工作量。按照规定,新文献资料的购买到其在图书馆中流通的整个环节都必须制定详尽的清单。但是部分图书馆仅仅把该过程简化为一个过场,有的图书馆即使有清单,也不严格交接,清点也不仔细。不严格的交接程序必然导致入库文献数量不清,质量不明,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2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加大经费投入
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大图书资料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以最终实现图书资料室的有效建设。只有加大经费投入,有关部门才有足够的资金启动来选拔专业人才,实现图书资料室的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提高图书资料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另外,通过及时更新和完善基础设施,完成资料室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使图书资料室建设随时代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以保障图书资料采购力度、提高专业文献资源收藏量、改善文献资源结构,达到满足不同需求的目标,充分发挥图书资料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不仅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方向及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具备图书管理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很好的胜任图书管理员工作。培训工作应该引起重视,通过一些列的讲座和学习,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图书资料管理岗位需求。同时,也应积极引进人才,选择富有责任心、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充实人才储备库。
(三)增大信息化程度
为了达到使读者能够更加及时,便利、准确查找图书信息的目的,可编程一个电脑程序,并将图书资料的采购验收信息及图书登记,编目与检索等内容录入,使其构成一项自动化的图书管理操作体系;更进一步,可以依托图书馆的自动化平台,构建一个资料室子系统,能够达到在线查询馆藏信息,图书采购数据,并且实现联机订购与书刊分编的目的,将图书资料的管理及文献信息检索全方位实现自动化,构建各图书资料的全体系网络化及资源信息共享,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四)逐步实现图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现实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献工作标准》等,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图书分类规范化,方便与网络接轨,实现图书管理体例的一致性。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敬业精神都都有接受检查与指导,杜绝混乱的登记现象。
3小结
参考文献
[1]徐刚.浅析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为科研服务的有效途径[J].现代国企研究.2015(18):21-23
[2]马合木提司马依.网络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6):43-45
[3]赵.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22-24
[5]李艳云.如何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5(05):41-45
[关键词]谷子生产;存在问题;解决途径;技术措施
谷子是辽西朝阳半干旱丘陵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占全区粮谷作物的四分之一,但由于气候干旱,栽培水平不高,谷子单产徘徊在200kg左右,如何提高谷子的单产,探索谷子大面积高产稳产主要途径及高产栽培措施,改变谷子低产面貌,是朝阳谷子种植区农业生产中的重大课题。
一、谷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善待谷子生产
谷子虽然是较耐旱、耐瘠作物。但是,在水肥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增产潜力。目前,有些人不能辩证地善待谷子生产,片面强调谷子耐旱、耐瘠,将谷子种在山坡薄地上,施肥少,粗耕简作,待遇低,造成穗小、穗漂、秕粒多,以及缺苗断条,不能发挥很好的增产潜力。
2.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病害多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很低。但是,种植年头长,也会出现混杂退化现象。不提纯复壮,不注重选种和种子处理,致使引进的优良品种严重退化,病害增多。
3.种植密度过稀
谷子留苗密度过稀,习惯于“稀谷秀大穗”,不注重合理密植,发挥群体增产作用。不少地方行距一尺五寸,株距达3~4寸,每亩谷子不足13000千株,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导致谷子单产不高,亩产不足200kg。
4.播种期过早
辽西丘陵地区春旱严重,山坡地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就开始抢墒播种,平地盲目实行早播,虽然保证了一定的亩苗数和收成,但是,播种过早,使谷子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与辽西地区降水规律等自然特点不能相适应,造成“胎里旱”、“卡脖子旱”,开花时又遇到降水高峰,授粉不良,致使植株矮小,穗短、码稀、粒小发漂,秕粒多,产量低。
二、实现谷子高产的主要途径
在缺乏灌溉条件下的半干旱辽西谷子种植区,主要是靠自然降水来满足谷子生育期的需水要求。辽西地区常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上,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秋季降水较少,常出现春旱、秋吊现象。而谷子生育时期需水要求总体看来,也是两头少,中间多。苗期和生育后期需水较少,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需水分较多。拔节孕穗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2%,抽穗开花期占32%。为此,选择适宜的谷子品种类型,改革落后的栽培习惯,综合运用现代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建立一个以“中、矮、密”为中心的谷子栽培体系,是谷子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中”是采用中熟品种类型,是核心;“矮”是指矮壮的植株、是基础;“密”是适宜密度下的有效穗数,是关键。
在5月上旬播种,中旬出苗,使谷子的出苗——拔节在5月下旬~6月中旬,雨少利于蹲苗,拔节孕穗期赶在6月下旬~7月中旬,避免“胎里旱”,抽穗开花期赶在7月中、下旬,避免“卡脖子旱”,利于谷穗分化,灌浆期赶在8月中旬~9月上旬,雨量多渐少利于籽粒饱满成熟。这样,只有使谷子需水较多阶段与降雨集中期相吻合,才能实现谷子高产、稳产。
三、实现谷子高产的几项技术措施
1.选用良种,种子处理
辽西地区谷子种植面积大,品种繁多。实践证明,在半干旱地区中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有明显的增产趋势。因此应选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茎杆较矮,适于密植、丰产性高的品种,如:昭谷八号、山西大红谷、辽谷10号、张杂谷五号等品种。
种子处理采取“三洗”、“一闷”、“一拌”的做法:先用清水筛洗,后用20%的盐水筛洗,再用清水冲洗,捞出秕粒,晾半干后用种子量得万分之三的40%乐果50倍液拌匀堆闷3h,干后用种子量千分之三的甲基托布津及拌种双拌种。防治病虫害。
2.适期播种
播种期对谷子产量影响很大,播种过早,易缺苗,过晚,不能正常成熟,最佳的播种期是让谷子的抽穗期赶在七月中、下旬,使谷子需水较多的阶段与自然气候降水高峰期相遇。实践证明,中熟品种的最佳播种期是5月5~10日,产量高。
3.合理密植
“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合理密植,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关系,使谷子在各生育时期都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有效地利用水、肥、气、热等环境因素,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产量高。
实践证明,坡地谷子亩保苗2.5~3万株,平地亩保苗3~3.5万株,高产田亩保苗4~4.5万株为比较适宜密度。
4.施足底肥,巧追化肥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没有万斤肥,难打千斤粮”。施足底肥,巧追化肥是提高谷子产量的重要措施。谷子施肥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底肥、口肥、追肥巧妙结合。可使谷子在苗、株、穗、粒四个阶段都有良好的营养条件。
底肥以羊、牛、猪、鸡粪最好,驴马粪最好不用,反之地荒,结合秋翻整地施入,做到以产定株,以肥保密,以密增产。亩产200kg每亩2.5~3万株,需农肥2000kg;亩产300kg,每亩3~3.5万株,需农肥3000kg;亩产400kg,每亩3.5~4万株,需农肥4000kg。追肥要在谷子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时进行,每亩每次追施氮素化肥20~30kg,钾肥10~15kg,对促进谷子拔节和穗分化,增加穗码数和粒数,提高谷子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5.加强田间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谷子各生育阶段的丰产长相是通过各种栽培措施来实现的,充分运用传统经验和先进技术措施,根据群体生育特点实行促根蹲苗,壮株防倒,保叶防漂等管理措施提高谷子的产量。
(1)压青苗,促壮根。壮苗先壮根,“根深才能叶茂”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致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
辽西种谷子虽有播后压磙子保墒、保苗的传统,但对压青苗促根蹲苗注意不够,特别是对出苗前压“白芽”容易忽视,认为发芽就能出苗,其实不然,有时土喧种子根悬空,出苗后仍有死苗现象。压“白芽”既保苗,又能防治“土截”、“虫截”。
压“白芽”是指播种后5天左右,幼芽快要出土时,压一次磙子。
压“青苗”是指幼苗2~3片叶时再压一次磙子。一般压青苗两次。能有效地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发达,矮化植株,促使分糵,起到了壮根保苗,提高产量的作用。
(2)早间定苗、早铲趟,育壮株,防倒伏。壮株先壮苗,壮苗的关键早间苗,早定苗。农谚说:“谷间寸,顶上粪”。早间苗、早定苗不仅避免谷苗相互争水争肥,更重要的是改善光照条件,光强苗壮。具体要求:一寸疏苗,二寸定苗,三寸清苗。
谷子拔节前是田间管理关键期,“早铲早趟、多铲多趟、细铲细趟,苗发旺”,“锄头底下有火又有水”,不仅能防杂草、防旱、保墒,而且改善了土壤通透性,促进了根系发育。一般铲趟做到“三铲、一耘、一趟”。在间、定、清苗后各铲地一次,苗高半尺时用耘锄浅趟一次;当苗高一尺时,结合追肥,用铧犁深趟培土。有利于根系下扎,扩大根群,防止地上部分过早封垄影响透光。此时根系愈多,植株愈壮,防倒伏能力愈强。
(3)保护功能叶,提高成粒数。谷子抽穗后,株高定型,这时要采取叶面喷肥等措施,保护功能叶片,促进营养积累,加快灌浆速度。一般在抽穗、开花、灌浆期各喷一次肥硼肥(300mg/kg)或磷酸二氢钾肥(浓度2%)。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路径
档案管理是中小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方面,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数字化对于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等都具有促进作用。[1]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如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也弱化了档案数字化的功效。当然,这些问题也指明了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路径。
1信息时代下的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S着公共部门改革的深入进行,其各项管理日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形势相适应,中小型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也应日益规范化。档案管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可以随意开展的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专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等做为支撑。
档案管理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单位发展的,因此,档案管理应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即信息技术充分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事业单位虽然规模小,人员数量少,形成的档案也没有大型单位多,档案管理没有那么庞杂,但信息化时代这一形势仍然要求实现档案数字化,即将传统的纸张材质转化为电子形式,以计算机录入代替人工录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现代化[2],这也是对信息时代的一种回应。
2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
事业单位对档案数字化重视不够是问题之一。[3]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对于中小事业单位的发展有诸多益处。一些中小型事业单位尚未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带来的益处,认识不到档案数字化为后续管理带来的便利性、对于档案作用发挥的推动作用、对于单位发展的带动作用等。这些单位片面地认为当前的管理也可以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缺乏实施数字化的动力,在数字化过程中消极应对。
(二)档案数字化人才不足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是一项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的工作,需要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支撑。比如,需要薪酬管理人员提供的一些会计信息,需要技术部门配合进行数据扫描,制定档案数字化的归档和利用制度等。从当前来看,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还停留在表层,进展缓慢。这反映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即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系统的工作规划和安排,各个部门不清楚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履行的职责等,工作不能统筹推进。
(四)档案数字化风险意识薄弱
档案数字化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5]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确实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单位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特别是一些保密信息的泄露,危及单位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紧绷信息安全这根弦。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路径
(一)充分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首先,要充分地认识档案数字化的意义所在。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并不是一种随大流的行为,不是一种从众行为,而是审时度势之后做出的审慎选择,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无法回避时展的大背景,也无法忽视单位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应从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档案数字化的问题,真正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二)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技能,也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中小型事业单位,尽可能地配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若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够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档案数字化背景下,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档案管理,还要掌握必要的信息化技术,使二者能够充分地结合起来,成为适应新形势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三)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是推动档案数字化的重要保证。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规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小型事业单位来说,档案数字化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也尽可能地做出系统的规划。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对牵扯的各个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各个部门需要在什么期限内提供什么样的材料等都要包括在其中。不仅如此,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档案使用和维护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保证档案数字化各个方面、各个程序都有章可循。
(四)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
健全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机制也非常必要。管理人员要有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并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系数。[6]档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数字化之后信息传递更加便利,那么,为了保障档案安全就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从工作机制上看,则要建立健全档案保密机制,堵住工作机制上的漏洞,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此外,也要注意从技术着手加强安全管理,尽可能地提高安全系数。
4结语
在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也迈入信息化时代,开始了档案的数字化。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任务虽然没有档案馆那么繁重,但其档案管理也一样扮演了服务于单位发展的角色。因此,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也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这一工作当前已经起步,在档案数字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然,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是对已有工作的否定,反之,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些单位档案管理的发展,恰是指明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小型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因为,档案信息不断地更新,那么,数字化就是持续性的过程。
[1]丁亚楠.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16):175.
[2]邢炜.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75.
[3]梁静.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173.
[4]曾红.浅析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展望,2016(25):253.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品;国际贸易;关税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关税的征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因此,应加大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管力度,保障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数字化文化产品自身的独特性,其关税征管的难度比较大,这对数字化文化产品税收征管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关税征收存在的问题
2.世界贸易组织暂时免征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计划
3.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暂时免征关税的弊端
4.结语
总之,关税问题是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主要的问题。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处理好关税征收的问题,净化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贸易环境,及早提出一个能够长久解决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收争端的举措,为构建一个可以预测的数字化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雨微.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关税问题研究[J].楚天法治,2015,12(7):191-192.
[关键词]数字鸿沟特征属性
一、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鸿沟的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后,本文归纳数字鸿沟具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1.技术属性
因此说,只要客体目标在变动,技术水平的差距持续存在,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使数字鸿沟同时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形态。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长曲线,其中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传统ICT的普及过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ICT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技术扩散的变化趋势对数字鸿沟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2.社会属性
数字鸿沟同时表现出社会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位置的个人和群体是否能够访问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包容和数字民主,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传统家庭的看法,决定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计算机不再与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将产生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网络生存观的并存与冲突。
3.经济属性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传统的技术差距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延伸,这些差距与信息经济特征与规律的融合和发展,将对微观个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在2002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研究者就曾经直接将数字鸿沟等同为经济鸿沟。
从ICT本身的经济特征来看,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等特点,对于各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角考虑,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主的ICT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数字鸿沟的特殊性正在于将工业化中的物质财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时代中的数字财富差距,又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差距。
4.知识属性
从狭义概念上看,数字鸿沟表现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不同主体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溯源于知识沟和信息沟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知识沟现象。信息通信技术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发现、获取、理解、吸收和应用上的差距。在新经济形态中,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导致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始终是不断变动的目标。因此,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创建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等能力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鸿沟是技术鸿沟,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影响其普及和扩散;从社会层面看,数字鸿沟就是社会鸿沟,是传统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延续;从经济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各主体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网络经济中的体现,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从知识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问题;对策
21世纪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管理逐渐趋向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仅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动力支持,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推动了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当前城市的科学先进性管理。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作为一种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有着全新的管理理念,并以市场的应用和需求为主要的导向,并借助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进而实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而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并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一)数字化管理方式难以和城市管理体系有效结合
当前数字化管理系统用用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意义进行明确,仅仅对于技术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往往将市民的需求忽略,以至于难以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有着一定的实效性。同时当前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中对于管理的专业化有着一定的追求,但是其经费落实缺乏一定的保障,相对落后的设施装备,对于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不适应城市管理要求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虽然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其有利的影响,但是难以和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相吻合,各个管理系统难以对城市管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互动性的联动机制,以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管理越位以及缺位等各种问题。
(三)数字化方式在对城市管理者职能重构中存在欠缺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城市管理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其强制性的行政方式难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单一性的城市管理主体、单向性的城市管理过程以及强制性的城市管理手段,同样也有着片面性的城市管理目标,严重影响着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
二、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具体对策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作为当前城市管理的全新方式,更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并在时代经济的发展中,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有着更加有效的应用,关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对策具体体现如下:
(一)提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思想认识
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就要提高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思想的重视度,明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职责,将城市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指明,并对数字化城管中心加以确定,进而顺应时展的潮流,将数字化管理方式的认可程度显著提高.
(二)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巡查机制进行完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对城市管理系统的巡查机制进行完善处理,并做好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数字化管理方式的基础功能显著提高,重复发挥数字化管理方式的优势.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并将队伍的执行力加强,借助于技术力量,将视频监控规模扩大,实现精细化的业务,并在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体现城管的特色和亮点。
(三)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督察督办功能进行完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就要对城市管理系统的督察督办功能进行完善,尽可能的保证整个城管系统督办机制中有着一定的数字化城管中心,将工作的目标显著增加,并落实决策,对政令的畅通加以确保。同时也要将督查人员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保证有着较为广泛的督查内容,对督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保证,并将督查的工作力量显著增加。最后就要将工作的重点突出,并将督查结果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做好经费的基础落实工作。
(四)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加强
加快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中,就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数字化实施方案进行确定,并将技术网络建成,并保证城管的所有事项尽可能的依据于数字化技术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对城管广域网进行建设,将城市各个市区的监督中心以及指挥中心有效的统一,并保证各个业务有着一定的协同运作性。同时也要做好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建设,并借助于GPS定位技术实现监督员的一种科学管理,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综合性的采集和输入存储,并做好技术性的实践操作,将图文一体化的办公实现。
总而言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中,更要做好对城管人员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培训,并加强其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的有效性显著提高。
三、结语:
[1]张鸿祥,王德峰.浅谈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5):132-134.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在我国兴起较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20世纪90年代兴起至今,近二十年间,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与众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这些年正是数字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年代,所以广大高职院校利用这样的契机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数字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在高职院校比较发达的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在册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建设有不同规模的数据库和数字阅览中心。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的一次数字资源建设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该省近40所高职院校中,拥有数字图书馆的院校近30所,建立电子期刊在线阅览数据库的有28所。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广大高职院校都把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广大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建立的数据库主要以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龙源期刊数据库为主的中文数据库和以EBSCO和SpringerLink等为主的外文数据库。这些数字资源虽然规模较为齐全,但重复性也较高,缺乏具有各自特色的数据库资源,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重复,管理和更新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数字资源并未完全发挥在信息管理和学术研究中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字资源建设资金、人才匮乏
2.数字资源难以配置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新思路
针对高职院校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资金不足、人才匮乏以及数字资源配置困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明确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数字资源建设资金投入,大力引进专业技能人才。用新的图书馆办馆理念提升现有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加盟。在图书馆中建立专门的数字资源开发小组,定期对现有的数字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平台进行管理。除资金的投入和人员的引进之外,校方还应主动做技术和软硬件升级,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发特色数字资源并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开发多种形式的在线信息采集、整理和管理工具,在校园内推广数字资源的利用,增加院校教职工和学生对数字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除加强投入、引进人才并积极进行数字资源开发工作之外,积极进行校际合作力度也是发展数字资源的新思路之一。因为高职院校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各自的数字资源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间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合作,是弥补单一高职院校数字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建立数字资源交流平台,可以在各高职院校之间实现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实现馆际资源互动。除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之外,还可以开展同普通高校间数字资源建设合作。通过与上一层的数字资源进行合作,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的数字资源配置,利用普通高等院校先进的数字资源配置搭建可以实现全文浏览和利用的数字资源平台,无疑是高职院校发展自身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一条捷径。
面对现实,广大高职院校必须加大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同其他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数字资源领域的广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做好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面对高等教育界日益激烈的学术实力竞争,只有积极发展数字资源,才能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才能获得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1]李树心.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及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2]周欣,国庆祝.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3]郑云飞,陈大新.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9).
[4]沈燕飞.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导读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
关键词:农村;数字电视;问题;对策
数字电视,是指将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与传统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和伴音效果好等特点。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多了一个了解社会、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特别是将国内外一些种植、养殖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了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数字电视在农村的发展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发展数字电视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掣肘,农村数字电视推广难
长期形成的低价免费观念使得农村对数字电视的价格非常敏感。目前,农村数字电视的收视费每月在18——28元不等(如深圳每月的收视费在28元左右,贵州等地的在21元左右,而北京、福建的在18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每户农村家庭每年要交216—336元不等的收视费。
让农村居民更难以接受的是,收看数字电视须使用机顶盒。而目前,机顶盒在我国农村并没有完全实现免费提供。很多地方机顶盒必须购买,一个机顶盒300—400元不等。并且,由于机顶盒和电视是一对一使用的,如果一个家庭拥有多台电视,就意味着需要购买几个机顶盒,相应地收视费也随之增加。
另外,有的农村家庭目前使用的电视还是模拟信号接入的旧电视,如果换成数字信号之后,需重新购买数字电视,也增加了开支。
(二)操作复杂,农村老人使用存困难
由于收入少,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甚至一年只回家一两次。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而不少农村老人认为,数字电视的频道虽然多了,但用处却不大,常看的还是原来那些频道,安装数字电视根本没有必要。
此外,在使用数字电视方面,许多农村用户对机顶盒和遥控器使用存在困难,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没文化的老年人用起来更费劲。
(三)功能闲置,数字化优点受质疑
(四)“锅盖”泛滥,价格比拼无优势
目前,农村市场大量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锅盖”也成为数字电视推广的一大障碍。据了解,这种在农村很常见的收视“锅盖”价格很便宜,一个小的“锅盖”价格仅在200元左右,大一些的也就300—400元。不少人就会算这样一笔账:我买一个“锅盖”一次性投入只要几百元,以后不需要再有新的投入,而安装数字电视不仅要掏机顶盒的钱,每月还要另外付费。
二、发展数字电视须多管齐下
发展数字电视,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但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数字电视是个全新的概念,大部分人对此缺乏了解。要在农村发展数字电视,须多管齐下。
(一)点面双管其下,加大宣传力度
(二)尽可能地降低数字电视使用费
(三)适度增加投入,实施网络改造
搞好数字电视转换,重点是网络的改造。据调查,远郊广电中心一个乡(镇)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就需要投入近千万元。因此,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一是围绕区域数字电视用户较为集中的网络进行整改,以保证数字电视网络投入的效益,如集镇和集镇周边的村、组,这样投入的成本相对小些,收回投资的周期相对短些。二是将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作为发展重点,成熟一个,整转一个,不能打乱仗,最后完成边远区域的整体转换工作。
资金是制约改网的瓶颈,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广电部门要积极筹集资金,包括通过银行贷款的途径,适度负债经营,加快网络改造。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吸引企业投资,共同经营、开发数字电视业务
(四)对部分困难群众,给予收视费减免
[1]夏亦鹏.发展农村数字电视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J].今日科苑,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