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广电”多平台融合的困境与突围
——以平潭融媒体指挥中心为例
王锦涛
【摘要】目前,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成为我国深化媒体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地正在探索建立县区级媒体融合的新模式,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因其有利条件,成立了融媒体指挥中心,实现了多平台融合,形成了“报纸+广电”融合的新模式。本文将以平潭融媒体指挥中心为例,分析多平台融合的困境,从机制建设、内容生产、运营思路、人才建设等方面寻求创新之道。
【关键词】报纸+广电融合困境融合突围融媒体中心
跨媒介融合的平潭尝试
平潭因其有利条件,在全媒体时代率先迈出步伐,于2011年设立了传媒中心,统一管理平潭时报社、平潭广播电视台以及其下设的海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形态上已经具备全媒体属性,为“报纸+广电”的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8年4月,传媒中心通过整合平潭时报社、平潭广播电视台的资源,成立融媒体指挥中心,整合原本独立的新闻采编部门,重塑采编流程,由融媒体指挥中心统筹调派记者,实现一次采集、多稿生成,稿件统一进入分发系统后,在两微一端实现内容首发,报纸、广播、电视各平台按需采用,经二次编辑后呈现不同媒体属性的新闻产品。这种运行模式节约了记者资源,以滚动发布的形式保证了传播时效。
跨媒介融合的困境
1.跨单位采编协调成本增加
平潭融媒体指挥中心的采访力量主要依托于平潭时报社、平潭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资源,整合后记者统一由融媒体指挥中心调度,编辑仍由各媒体单位管理,任务的分配和下发则依托于传媒中心编委会,由编委会统筹管理。原本属于同一个单位内部的采访、编辑部门,被划归到不同的机构管理,人员工资归不同机构独立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采访、编辑部门的物理割裂。原本记者按需备菜,编辑负责深加工,但现行模式下,一个记者一般要向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平台投稿。因归属不同的单位,记者难以了解不同平台编辑的意图,导致稿件质量与平台需求吻合度不高。不同平台的编辑没有足够的资源调度权限,难以及时向隶属不同单位的记者提出有效用稿要求,采编上下游之间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被打破,跨机构协调的成本增加。
2.新闻产品同质化明显
原本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不同媒体的稿件现在由同一个记者来采访和写作,因此个人视角的单一性导致其对现场抓取的角度、呈现的内容都大体相同,记者个人写作能力的不全面也会影响不同平台刊发稿件的质量。以平潭时报及平潭广播电视台报道内容来看,同一题材的新闻几乎是相同的写作逻辑和结构,仅用语和标题有部分删改,新闻产品同质化明显。
3.新媒体端内容产出乏力
“报纸+广电”融合的平潭模式下,融媒体记者现场采访完后,至少要向传统媒体平台产出两条以上稿件。记者承受着报纸+广电的双重写稿压力,工作强度增加,导致其向新媒体供稿的积极性不高。新媒体稿件多由小编从传统媒体稿件库中搬运过来,只是进行形态的简单修改,原创性不足。对媒体而言,新闻栏目的安全播出、报纸的安全出版都是硬要求,而新媒体平台要不要推送却可以自行安排,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之间变成了从属关系,导致新媒体内容产出相对乏力。
4.新技术无法及时应用
在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发布、传播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依托强大的IT基础架构、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平潭融媒体指挥中心正在搭建智能化指挥平台,可以实现调度、监看、指挥、发布等多种功能。系统运行需要各类软硬件技术服务的支撑,在新媒体端,H5制作、VR、动画等各类产品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而懂新闻又懂技术的双栖人才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融合的进程。
以创新实现突围
1.融合机制创新
(1)同类合并,实行扁平化管理。在传统媒体架构下实现“报纸+广电”融合不能一刀切,要找准报社和广电媒体的共同点,以“同类项”作为融合的切入口,成立新闻中心、技术中心等,实行扁平化部门管理机制,打破壁垒,实现资源整合,为多平台发布提供保障,同时要配套形成新的生产服务流程和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权限,实现统一指挥调度。
(2)保留差异,突出多平台特色。应该保留和强化原本符合不同媒体属性的专有部门,报纸的副刊部门应该保持相应独立性,以优质、深度的内容生产为主,展现文字、音频、视频的艺术魅力,强化内容的专业性,与融媒体主打的新闻资讯形成差异,为融合后多渠道传播提供多样性内容。
2.内容生产创新
(1)发挥互动优势,增强情感交流。应转变单向推送式传播方式,将互动性和情感交流作为裂变式传播的重要触发点。例如,平潭融媒体指挥中心在母亲节期间推出“大胆说爱”晒图活动,让网友大胆表达感情、征集母亲的反馈,浓浓的母女情、母子情在平台上呈现出来,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情感共鸣,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借助重要时机,增强互动,不仅有利于单一产品传播效果的增强,更有利于在传播过程中建立用户对媒介的信任,实现品牌价值的增长。
(3)集聚资源优势,强化主题报道。“报纸+广电”融合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整合后人、财、物可以统筹调度和使用,这为主题性报道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地方媒体而言,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同频共振,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提升影响力,不同平台的多视角呈现,也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实现区域范围内议题设置。
3.运营思路创新
(2)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拓展融合经营思路。物联网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将会对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发展瞬息万变,而媒体运营更要紧跟市场趋势,以物联网发展为契机,抢占运营的先机。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率先把市场拓展到了汽车物联网领域,开发了广电车盒子,以车联网+后视镜为形态,以“人工智能语音”为操控方式,以跟广播、电视实时互动为核心功能,通过大数据开放式平台,为车友提供个性化服务。
4.人才激励创新
(1)人才混合搭配,凸显团队价值。“报纸+广电”融合模式下,分发内容的专业性日益凸显,一个题材的全媒体呈现,往往要经过采编、设计、包装等多道工序。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几乎聚合了所有流程和元素,需要不同工种的配合。融合后,报社美编、电视台包装等人员可以通过轮换值班的形式直接参与前端采编制作,与采编人员组合成内容生产团队,对拍摄视频进行包装优化,对新媒体内容进行排版设计,降低部门间的协调成本,盘活人才资源。
(2)推行岗位轮换,培养一专多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可以从内部打破部门的界限,实行岗位轮换,补齐人才短板。平潭传媒中心就尝试过把电视技术人员轮换到新媒体直播岗位,把电视总编室人员轮换到新媒体编辑岗位,把报社摄影记者轮换到新媒体做设计。这种有计划的岗位轮换,一方面重新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能够在新岗位锻炼新技能;另一方面使人才在新的岗位上应用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可以产生不同的“化合反应”,有利于打造更好的新闻产品。
(4)打造传媒文化,形成向上氛围。融媒体时代,从业人员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们对文化软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打赢人才战更要从打造媒体文化着手。一方面,应营造团结协作的宽松环境,培养团队意识,体现集体价值;另一方面,要奖罚分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流动机制,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保持队伍的战斗力。
媒体融合正在走入深水区,问题与机遇并存,只有正视问题,不断探索解决之道,才能在新一轮融媒体改革中抢占先机。
(作者系平潭综合实验区传媒中心媒体监管处副处长)
参考文献:
①齐潇晓:《广电媒体与报纸的融合新思路》,《新闻战线》2017年第16期。
②王庆忠、许劲松、王晓伟、张学荣:《全媒体新闻采编全链条产业经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