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研学游是教育旅游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学旅行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
研学旅行,又称为研学旅游、修学旅游、教育旅游等,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简而言之,研学旅行是组织学生一起出游,边学边玩,寓教于乐。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课堂”,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
传统上,研学旅行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但近年来,商业团体和银发群体也逐渐成为研学市场的新兴受众。商业团体通过研学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而银发群体则通过研学旅行丰富晚年生活、拓宽视野。此外,亲子研学游热度高涨,成为研学旅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学旅行产品不断丰富,涵盖了校外教育、教育旅游、亲子体验、社会实践、营地教育、户外拓展、科学考察等多个细分领域。同时,研学旅行的专业性和教育性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有单位如博物馆、图书馆、融媒体中心等积极参与研学活动,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根据国家教育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基数较大的在校学生群体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2023年国内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94万元和3.92万元。而我国研学旅行发展才刚刚起步,还尚未形成规模,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2023年研学游市场规模达到了1469亿元,发展前景良好。2021年研学旅行人数达494万人次,超过疫情前19年的480万人次,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2023年,在旅游市场提振复苏形势下,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研学旅行市场热度明显。
研学旅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主体类型丰富、数量多,涵盖了学校、教育机构、旅行社、素质培训机构、学科培训机构、个体、教培机构、艺术机构、营地、农场等多类型主体。然而,整个市场尚未出现巨头机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上存在大量营收规模在千万元以下的中小机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一些知名企业如新东方、科大讯飞等凭借品牌影响力和教育资源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重点企业如世纪明德、中凯国际、读行学堂等,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导师团队。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开始重视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研学旅行的教育需求将持续增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正更深入地融入研学旅行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例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学生健康状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行程安排等。科技融合与创新将成为研学旅行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例如,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为研学旅行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出补贴政策,致力于提供更安全、可持续、低成本的研学旅行环境。
随着全球政经形势与国际商贸版图的变化,海外青少年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留学访学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青少年也需要国际化的成长环境。因此,国际研学将成为研学旅行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
安全管理是研学旅行行业的生命线。未来,研学机构将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体系。同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与意外保险服务,降低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行业市场呈现出规模持续增长、产品多元化和专业化、市场需求多样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教育需求增长、科技融合与创新等特点。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研学旅行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内容创新、本地化发展、国际化发展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