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机APP下单,输入你的个性化需求,比如一张三条腿的桌子,抑或一辆色彩斑斓的汽车。没有销售等中间环节,工厂的服务器上将随即显示你的订单,随后被植入原材料的电子标签,流水线开始启动。很快,你就将收到全世界独此一份的商品。
是不是很玄幻?
不久前,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一条智能化的流水线向外界展示了“工业4.0”的魅力。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体验到全新的购物方式,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科技与产品的全新享受。
流水线上不见工人
拉下电源总闸,开启电脑,启动程序,检查各台设备运行状况。自从10月底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以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博士、助理教授郭为安已经记不清重复过多少次这样的操作,“来参观的有媒体,有企业,有政府部门,最多时一天来了5批人。”
这个总面积仅有不到40平方米的实验室,彻底“火”了。它甚至被媒体看作为中国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起始点。
随着工业制造的升级换代,这些年冠以“智能工厂”的项目遍地开花。“我们以‘工业4.0’来命名,可以说是升级版。”郭为安说。
所谓“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其实并不复杂。除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必不可少的加工设备之外,机器人、变频传送带、智能照相机、智能滑行轨道等先进设备让其有别于一般工业流水线。
在这条流水线上,一个个形似一元钱硬币的电子标签看似不起眼,却在整个加工环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郭为安解释说:“未来工业中物联网的应用不可或缺,这些电子标签正是物联网中重要的载体。”
在这个实验室,生产流程似乎与当下的工业生产并无区别。机器人根据订单要求从一堆原材料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加工件,经过车床和铣床的加工后,机器人取出半成品放入托盘。随后,托盘沿着轨道滑到检测环节。这个环节的特别之处在于,负责检测的是一台智能照相机,而不是人工或检测仪器。“工业领域的照相机与我们日常使用的照相机有所区别,这种由德国卡尔蔡司公司生产的照相机对产品进行拍摄后,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反馈出形状、大小等信息。”郭为安说,“这个时候电子标签就登场了,它们的功能是记录信息。”
随后,托盘继续沿着轨道将产品运送至成品区,等候在此的机器人将通过外形酷似一节五号电池的信息读写器,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符合要求的产品被放入成品货架。一件原材料的“工业4.0之旅”就此结束。表象的背后,是PLM等软件的精确营运。事实上,“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总共设有7个工位,目前只启用了4个。而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工位可以根据产品要求相应增加。
这便是“工业4.0”的真实展现,未来工厂雏形已经初见端倪。
可以发现,整个加工过程中,工人彻底消失了。“除了启动流水线,确实无需更多人工。”郭为安说,“在‘工业4.0’领域,需要的是懂软硬件的工程师和高技能工人,承担维护、维修的职责。”他同时坦言,“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奇缺。”
根据计划,实验室将引入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向车等,届时将真正构建完成“工业4.0”体系,纳入当前工业领域主要的生产元素和资源,将生产原料、智能流水线、物流配送,甚至是消费者编织成一张网,信息化和制造业将完全融合。
定制不再是有钱人的专享
谁不想拥有一件独一无二的衣服或者一部与众不同的手机?私人定制成为当下多数人的梦想。现实是,这往往只是有钱人的专享。
然而,“工业4.0”来了,工薪阶层的定制梦想已然可期。
“在这条流水线上同时生产100件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完全不同。”在“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博士、助理教授刘晋飞语气中略带自豪。在他看来,个性化定制无疑是“工业4.0”所能实现的最大亮点。
在传统的工厂流水线上,大规模生产出的产品不允许有特例,特例即是残次品。而在“工业4.0”领域,这一观念被完全打破。“工业4.0”流水线上可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说,为消费者定制的孤版商品,可以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每个零部件上的电子标签都记录了独一无二的加工任务,它们会与生产设备进行通讯,发出生产指令。”刘晋飞说。转化为更通俗的解释就是,“工业4.0”流水线上的每个产品都会“思考”,它们明白“下一步应该去向哪里”、“我该被加工成什么模样”等。
“目前的私人定制多为手工制造,生产周期较长,往往价格不菲。”刘晋飞说,“通过流水线实现私人定制,成本将大幅下降。”
发挥你的想象力,大胆憧憬一下未来的购物模式。比如你希望购买一辆汽车,在手机上点开厂商的APP,选择车型后,输入“加尾翼”、“红色皮座椅”等要求。在另一端,工厂将个性化需求转化为机器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并将其植入电子标签。稍安勿躁,也许一周后你就将收到这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汽车。
“这并不夸张。”刘晋飞告诉记者,“虽然这个实验室只是‘工业4.0’流水线的微缩版,但同时加工出的模具可以完全不同,随着技术的发展,衣服、汽车等产品当然也可以生产。”
按照传统的生产流程,临时插入订单对流水线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对“工业4.0”流水线来说,这都不是事儿。临时有一个加急订单,“工业4.0”生产线将自动调整生产序列,后排的半成品“插队”调至前排。“需要增加几十秒的延时,但不会影响总进程速度。”刘晋飞说。
相比于客户,生产者受益更多。“工业4.0”将消费者与厂商捆绑在一起,工厂接到订单后便可生产,省去了销售等中间环节,运营成本将大幅下降。此外,因为实现了按需生产,厂商将不用大批量生产后再费力推销。“别忘了,厂商手中掌握的来自消费者的大数据,同样是他们的财富。”刘晋飞说,“‘工业4.0’将引发一场消费领域的革命。”
陈明:戒骄戒躁,闷头做事
“工业4.0”概念甫一提出,就像巨浪一样席卷全球。
日前,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陈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同济大学建立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的目的是什么?
陈明:“工业4.0”的概念很热,但国内没有样本。我们之所以以“工业4.0”来冠名,是为了与现在很多所谓的智能工厂有所区别。我们展现的是最前沿的技术,运用的是全世界最好的设备。有人说这是“杀鸡用牛刀”,没错,我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建立这个实验室大致有2个目的。首先是从教学考虑,我们希望培养出符合未来工业发展趋势、具有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此外,我们希望将雾里看花的“工业4.0”用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力争成为国内制造业实现“工业4.0”的示范样本。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实验室前后的建设过程?建设费用是多少?
陈明:实验室由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联手德国PHOENIXCONTACT公司共同筹建而成。双方组成了一个近10人的团队,历时一年完成了目前展示给外界的这个工程。
德国PHOENIXCONTACT公司是电气连接和电子接口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全球领先者。我们与其合作,首先是因为对方是工业领域的翘楚,其次是这家公司非常重视研发。
至于费用方面,我们几乎没花钱,因为很多设备都是厂商免费提供的。应该说,在国内首开先河建立这样一个实验室,谁都希望参与其中。
陈明:关于引入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向车等硬件的计划,我们已经与企业达成协议,很快会启动实施。
按照计划,整个项目将于明年9月之前完工,届时实验室将扩容。当然,我们将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所以实验室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既然做了,我们就要做最好的,至少是最好之一,才能发挥引领和借鉴的作用。
记者:“工业4.0”由德国政府在2013年汉诺威工博会上正式提出,寓意人类将迎来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此举意欲何为?
从外部来说。一方面,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强势以及“再工业化”战略让德国感到了危机;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人力成本上的优势也对德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影响。从内部分析,在德国,人口老龄化以及资源紧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压力来自多方面。
为了继续保持在工业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研发优势,德国人先行一步,提出“工业4.0”的概念,通过制定标准,掌握话语权。
记者:中德共同发布《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其中“工业4.0”合作成为亮点。此外,中国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为何要及时跟进“工业4.0”?
陈明:与德国一样,中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及资源紧缺的问题。这些年,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让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时不时出现的“民工荒”更是让企业措手不及。相信未来这几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尤其是沿海地区,制造业走精细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不可忽略的一点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工业4.0”恰恰能满足这一点。
一直以来,中德在汽车行业的合作成就有目共睹。在“工业4.0”方面,中国当然希望能师从德国,德国则看重中国市场。未来,双方各取所需展开合作顺理成章。
记者:“工业4.0”意味着将来的流水线将更为自动化,那会不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陈明:完全不用担心。首先高技能工人,尤其是跨领域的高技能工人始终是“香饽饽”。此外,中国呈现梯度发展态势,未来,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升级,必然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迁至内地,工人随之转移。别忘了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同样需要劳动力。
记者:当前,“工业4.0”的概念被炒得火热,会不会成为一阵风?
陈明:确实如此。我们的实验室建成之后,参观者络绎不绝,甚至有风险投资机构,他们希望摸清底细,从而涉足这一行业。接待任务繁忙一度影响了实验室下一步的建设。据我了解,华为计划建造一个400平方米的“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我想这是好事,少说多做。
发展“工业4.0”,最紧缺的是人才。“工业4.0”涵盖机械、电子、通讯等学科,而这些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没有人才,再好的设备都是一堆废铁。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此外,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信息安全这些“工业4.0”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都不可偏废。
在中国,“工业3.0”还没完全推开,现在热炒“工业4.0”为时过早。一定要戒骄戒躁,当前最重要的是闷头做事。
记者:面对“工业4.0”的机遇,嘉定的政府部门及企业能否主动作为?
陈明:我认为完全可以。我们很欢迎与企业合作,政府也可以推动建立一个平台,以此促成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产生示范效应。
从目前来看,小批量生产且产品相对复杂的航天航空领域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的汽车行业,都有机会率先涉足“工业4.0”。嘉定汽车产业实力雄厚,很多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工业3.0”的水平,有实力的企业应该再向前一步,为未来作好准备。
工业4.0:工业1.0是蒸汽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时代,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打印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