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都觉得这些快乐有一种被别人主动“喂”的感觉,不是自己去找到的快乐。不过后来,他想到了一个逻辑关系,既然人的情绪是由不同激素提供的,那能不能对症下药,让刺激不同情绪的激素交叉分泌,那岂不是可以让人一直爽下去了。
但可惜的是,即使现在不使用任何的药物注入,在现在应用软件的联合分工下,快乐激素已经能被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了。至于他想要寻找更高级的快乐,往往是伴随着一些“痛苦激素”而诞生的。
01
多巴胺,一种期待
多巴胺实际是一种“饥渴感”。
可能是抖音带来的风潮,各大社交平台都往自己的应用中加入了短视频流。入口都大相径庭,但绝对有自动播放,以及往下滑动是下一个视频。
当我在看B站的时候,首页上的视频能够从长视频跳到短视频,然后短视频再接到短视频一直循环下去。有时候看着看着我都没注意,不自觉地想再刷一条,感觉后面有更精彩的内容。而直到其他软件的弹窗出来提醒我时(提醒我该去它家逛),我才知道自己陷入了这种循环中。
每当看完最后一条视频,这种短暂的愉悦感一下子就没了,又陷入了这种空虚中。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现在的动漫和连续剧,追的时候期待之后的情节发展和大结局。而每当看完一部剧的时候,会迎来长久的空虚感,俗称是“意难平”[1]。
抽烟,喝酒也同样如此。这些让人上瘾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借助了多巴胺的“即时满足感”。最极端的例子是毒品,将超量的兴奋剂注入体内,让人瞬时极致的愉悦感,而清醒之后,会带来更多的期待,这也就是毒品上瘾的过程。
多巴胺也不全是坏处,人们需要不同的期待让自己的生活继续下去,换句话说,是盼头。在生存环境艰难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必须要借助保护族群的渴望而去狩猎,只有进行冒险才能填饱肚子活下去。因此,多巴胺对于我们的生存是很有益处的,因为有了期待有了冲动,我们才愿意去改变,只是这种快感比较短暂。
那什么样的快乐更持久呢?
02
内啡肽,一种补偿
如果说多巴胺是在路边摘苹果,那么内啡肽就是等待明年的秋收。
不同于多巴胺的饥渴感,内啡肽是一种延迟满足感,也就是成就感。
这个话题我很有发言权,最近我天天在爬坡。我这里的爬坡指的是在跑步机上,坡度14,速度4.5,走满一个小时,能够消耗650大卡的能量的一种运动方式。
之前一开始做有氧的时候,走上半小时就累的不行了。后来就慢慢的走,不断的加速度,加坡度,直到能完成现在的目标。现在走一小时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前半个小时的折磨期,然后是后半个小时的舒坦区。
这就是我们脑内分泌的一种快乐物质,叫做内啡肽,他必须在经历一些痛苦之后才会出现。从内啡肽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镇定剂,内啡肽的全名叫做内源性、类吗啡、肽类物质。内源性的意思是我们身体内部自己分泌的。类吗啡很容易理解,就是类似吗啡一样的镇定剂[2]。
如果说多巴胺是我们获得某样东西之前的这种激励机制,那么内啡肽就像我们获得某样东西之后的补偿机制。多巴胺的这种奖励更短暂,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内啡肽的这种奖励会更持久更长期,而且也会上瘾。
有些人喜欢吃辣椒,辣味实际上不是一种味觉,是一种痛觉,我们喜欢的不是吃辣时的痛觉,而是痛完之后的那种征服感和成就感,这就是内啡肽。
如果说爱吃甜是对多巴胺的渴望,那么爱吃辣实际上就是对内啡肽的渴望。
那么内啡肽这么好,我们只追求内啡肽就足够了吗?
03
催产素,一种链接
接着上一个问题回答,这是当然不行的。
我们经历一件事情的不同过程,实际上是很多种脑内物质交替作用的结果。
比如说恋爱。
我们恋爱最原始的冲动大概率都是源自于性吸引力,这种对于传宗接代的原始需求促使我们分泌多巴胺,我们都想要追求五官更好看,身材更匀称,情绪更稳定的异性。
而当我们和异性建立了肢体上的触碰,开始牵手、拥抱、接吻,这时候催产素开始起作用了,催产素被称为“爱情麻药”,当人类发生肢体接触时,我们会更容易信任对方。母亲能够在与孩子的拥抱中,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也是这个原理[3]。
04
血清素,一种稳定
那在热恋过后,双方进入了平淡的生活,这时候情侣间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因为性格不合发生摩擦,因为生活的压力产生焦虑。
这时候另一个脑内物质就非常关键了,他叫“血清素”。如果说多巴胺、催产素都是让人快乐的物质,那么“血清素”就是让人“不抑郁”的物质。它能让我们在经历痛苦时稳定情绪,反思自己[4]。
所以说,找个情绪稳定的伴侣相当重要。
而在经历了一痛苦和挫折之后,我们终于冷静下来,享受到我们幸福的生活,安静的起居,温暖的阳光,终于收获到另一个长期快乐的物质:内啡肽。
我常说恋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回头看看那些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痛也是快乐的。如果恋爱只是单纯为了寻求多巴胺,那么我们一辈子可能都在“期待-空虚-期待-空虚”中轮回,到不了后面的美妙而长期的阶段;
而如果我们享受恋爱这个过程,我们能学到很多意义非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