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面临增长放缓、生产过剩、外需不振等严峻挑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多年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为我国信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发展机遇。为此,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一、“互联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进入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
(一)“互联网+”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创新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在广度上,“互联网+”正在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了第三产业,形成了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将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在深度上,“互联网+”正在从信息传输逐渐渗透到销售、运营和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并将互联网进一步延伸,通过物联网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促进产业链的开放融合,将工业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向满足个性化长尾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
(二)“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共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互联网+”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极大地惠及民生
(四)“互联网+”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提倡互利共享,高效对接供需资源,提升闲置资源利用率,提供节能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的创新模式。当前,以商务专车、拼车、房屋互换、二手交易、家政服务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快速发展,例如商务专车服务正在探索通过“汽车共享”优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提升服务品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通过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提高了闲置资源利用率、减少空驶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节能环保上做出了贡献。未来将形成汽车共享、出租车、公共交通等多元融合的移动交通解决方案,大大便利了民众出行,并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
二、“互联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确立
首先,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互联网+”认识不足,缺乏在现实中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二是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担心“互联网+”成为自身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力量;三是“互联网+”在不同产业中的认知度存在很大差异,“互联网+”模式在商业零售、金融、交通等服务行业有较高的认知度,在工业制造业中也得到部分认同,在传统农业、部分传统制造业中认知度则普遍较低。其次,由于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尚未在全社会得以确立,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存在怀疑心态,担心对其现有商业模式造成冲击和颠覆;二是一些企业对“互联网+”抱有观望心态,不相信“互联网+”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和积极作用;三是一些企业虽然有意愿利用“互联网+”提升效率、促进原有商业模式的革新,但由于自身惰性、历史惯性等原因而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不想承担革新原有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不愿放弃固有的企业经营方式和既得利益。
全社会如果不能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真正树立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心态,“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二)“互联网+”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对现有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国家政策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三、推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推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
建议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形成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应在鼓励创新的原则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新事物发展机会和空间。
(三)推动全社会对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