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书戴嵩画牛公开课教案(汇总六篇)

《书戴嵩画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课文有两个自然段,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课文配有两幅精美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通读——知文意

1.出示几幅斗牛图,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请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预设:强调“数”的读音和意思。

齐读第一句,注意读准三个多音字。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正音。

预设:强调“曝”的读音和意思。

5.齐读课文。

要求: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

预设:共同探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和“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两句的意思。

7.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二、趣读——入情境

1.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自由读课文,要求:用“——”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写牧童的句子,再圈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

2.指名说描写杜处士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说说他是怎样对待《斗牛图》的。指导读出“尤所爱”的感觉。

3.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哪想象他可能什么时候带着

尝试表演读出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

师范读,生齐读。

4.指名说描写牧童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说说他的表现。

5.指导读好牧童说的话。

6.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先自由练讲,再指名尝试。

7.师生配合读。

8.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说一说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9.同样是笑,牧童是“拊掌大笑”,处士是“笑而然之”,这两处“笑”能不能换一换说说你的理由。

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的精妙。

三、想象——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讲故事要求:

(1)故事内容符合原文意思,不要遗漏情节。

(2)每个人都用讲故事的语气和声调,先自己练讲,再流利完整地讲一遍给同桌听。

(3)如果你能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加入合理的想象,相信你的故事一定更加精彩!

2.指名讲故事,交流评价。

3.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齐读后试补充填空: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画牛当问()。

()当问()。

4.小结并再读全文。

四、课后拓展

转换角色,分别以牧童、杜处士和苏轼的口吻说说“我”的故事。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曝笑

杜处《牛》牧童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奥运火炬传递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则始终在整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语文极需帮助的差生有七名,就是杨文钰、姚传壮、陈裕、王书香、许泽康、陈学忠,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5、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准备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课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孟浩然)学生齐读。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板书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孟浩然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精神面貌。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

读句子,注意红色画线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1.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4.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预设:

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中的老汉。他像一座山,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么大公无私,不准自己的儿子破坏规则。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教师可板书:老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生2:《穷人》中的桑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她那种从犹豫、担忧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我觉得文中对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可板书:桑娜——心理描写。)

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这几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穷人》里的西蒙。她在临死前仍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可是她却有着这么悲惨的命运,真是可怜极了。她的故事让我非常难过。文中直接描写西蒙的语句不多,但通过对她的孩子的描写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死得那么凄惨,孩子们却睡得那么香甜:“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教师可板书:西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

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课中的老兵。这篇小说的篇幅很短,情节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对老兵的描写不多,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体会到了老兵的痛苦、坚定。如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时,老兵没有说什么,此时的老兵是坚忍的;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时候,老兵平静地告诉了她们事实的真相。谜底揭开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兵一家在战争中遭受的无比深重的苦难。(教师可板书:情节的展开;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6.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课件出示小资料。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

(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

二、词句段运用(1)

1.学生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1)疏通难字和字音:酾(shī,斟酒)斟(zhēn)

鸾(luán)云长(chánɡ)华(huà)雄

(3)教师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留意重读、停顿及朗读的情感、气势。

2.小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的。

(1)结合“交流平台”中掌握的知识,初步感知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形象,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分条列举式汇报。

语言描写:“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其语言斩钉截铁,显出其自信满满。

动作描写:“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动作干净利落,显出其神勇无比。

侧面描写:“众皆失惊。”通过写他人的反应衬托出关云长本领高强,超出众人意料之外。

场面描写:“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场面之热烈,烘托出关云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擒贼首的英勇无敌。

3.学生再读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播放《三国演义》此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关公的神勇。

4.拓展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红楼梦》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注:这其中描写的人物是王熙凤,她在贾府中极有地位和权利。

(2)学生自读自学,再自由发言,结合文本中的语句说说其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来思考,参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赏读方法。

示例:

生1:我通过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可以感知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因为其他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人还没见人就闻其声,十分“放诞无礼”,可见她地位不一般。这里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黛玉的想法是侧面描写,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这是外貌描写,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但在珠光宝气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气。

生3:文中还对人物进行了神态描写,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感觉到她虽然外表很美很亲切,却有厉害、威严的一面,而且给我一种“笑面虎”的感觉。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再找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经典片段,读一读,互相交流。

(2)在以后的写作中要灵活运用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教学重难点

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4.教师小结。『』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真是十分佩服,大家竟然有这么多独到的发现,可见大家仔细阅读了,认真思考了,积极交流了。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词句段运用(一)。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句。我先给大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一些。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课件出示例句)

a.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深沉和宽广。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仿写排比句。

过渡:原来排比句有这么多作用啊!如果我们能写出精彩的排比句,那么对我们写作文肯定很有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也试着写几个排比句吧!写的时候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4.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1.了解什么时候该用分号,什么时候不用分号,避免滥用。

2.学会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过渡:分号和顿号、逗号一样,是句内停顿符号,但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大于号来表示它们在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分号逗号顿号。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好顿号、逗号、分号不一样的停顿。(出示课件)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了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结: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正确,分号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是并列分句呢简单点说,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分句。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句,在第一句话中,有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分别是由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组成的,它们就是并列分句。分析第二句话也是如此。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过渡: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出示课件)

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

(出示课件)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明确:这句话中冒号后的五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很简单,所以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可见,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4.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二、词句段运用(三)。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

过渡: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地名在标注拼音时有一些特别之处,其实《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资料,然后自主交流体会。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节选):(1)正式的汉语人名由姓和名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如:王芳(wánɡfānɡ),欧阳文(ōuyánɡwén)。(2)由双姓组合(并列姓氏)作为姓氏部分,双姓中间加连接号,每个姓氏开头字母大写。如:刘杨帆(liúyánɡfān)。(3)笔名、字(或号)、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拼写。如:鲁迅(笔名)(lǔxùn),盖叫天(艺名)(gàijiàotiān)。(4)国际体育比赛等场合,人名可以缩写。汉语人名的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名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大写,后面加小圆点,声调符号可以省略。如:李小龙(lǐxiǎolónɡ,缩写为lix.l.或lix.l.)。(5)公民护照上的人名,可以把姓和名的所有字母全部大写,双姓之间可以不加连接号,声调符号、隔音符号可以省略。如:刘畅(liúchànɡ,拼写为liuchang)。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欣赏图片。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师出示课件,讲解难理解的字。

[过]拜访。[具]准备,置办。[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轩]窗户。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课件出示思考题,师生互动)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有绿树、青山、庄稼地。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趣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预设:因为在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赏析古诗的方法,所以在讲解这首诗时可简单处理,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形式朗读。)

(4)背诵古诗。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四、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的拼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关于标点符号,大家一定不要小瞧它们,在平时的写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重要,而分号又是特别容易用错的一种。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不会再用错了。这节课学习古诗,老师讲解得少,同学们交流得多,通过自己交流得来的知识一定印象更深刻。现在我们算是完成了第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掌握。

本次“语文园地”有三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本次教学设计就着重教学生习惯交流、爱上交流,通过分组学习、共同探讨的方式,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排比句的作用以及分号的作用,关于排比句和分号,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对其基础知识不再细讲,而重在结合例句,通过朗读来体会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学习了用拼音拼写地名和人名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实用,也很有必要。在“日积月累”中,由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比较长,所以当堂背诵的效果不太好,以后我应在引导背诵上多花点气力。

THE END
1.部编版五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四》(精选6篇)在教学“交流平台”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关键语句,并训练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自然段大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训练落到实处。 https://www.ruiwen.com/jiaoan/4917376.html
2.大学生交流平台(通用10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2009年我院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15项,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交流平台,让师生有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是顺利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u8wvp.html
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通用10篇)1.在交流平台环节重点研讨写一件事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白在写一件事时,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明白。 2.教学初试身手环节,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再按照一定顺序说图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观察家人活动的场面后写一段话,使学生在写作中按照顺序有话可写。https://www.unjs.com/jiaoan/yuwen/xiaoxue4/20100723172949_317069.html
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0篇(1)学习第4自然段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https://www.cnfla.com/jiaoan/2961554.html
5.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三》教案1.通过交流平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重点) 2.能根据词语分类发现它们带有同一部件的特点,并理解词义。(重点) 3.借助词句段运用,体会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尝试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4.探究题目中运用反义词的趣味。 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an/479122.html
6.生活万花筒四年级语文园地五作文(精选19篇)(2)从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车子的反光镜碰坏了;车主自己换上了;车主向作者表示感谢。) (3)从他们的这次对话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讨论:反光镜是怎么碰坏的?车主为什么要向作者表示感谢? (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https://www.hrrsj.com/zuowen/sinianji/788141.html
7.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案(通用9篇)2.会写寻物启事。 3.注意汉字中笔画较少和笔画较多的字的写法。 4.理解积累成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和泡泡图里的提示。 2.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 (1)读第一句话,理解“没精打采”的意思。“没精打采”的意思是不高https://m.yuwenmi.com/jiaoan/sannianji/1747759.html
8.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连串的问句,层层推进,使文章到达高潮,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慨叹、无奈、不甘虚度时光,也是在呼吁人们珍惜时间。将时光的流逝写得十分有感染力。 三、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https://www.xuebawang.net/t/14416
9.五上第三单元习作教案8篇(全文)5、师:假如是家用电器的话,我们经常接触的又有什么?(学生回答:洗衣机、冰箱……) 首先我们要先介绍它的外形,比如微波炉,“妈妈给我家买了一个格兰仕的微波炉,它……”(教师读范文。)这一段介绍的是它的外形。 紧接着我们可以写它的内部构造,……(读范文)作用,对人类的贡献,……(读范文)举个小事例,“有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v9wvjtf.html
10.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人人通空间写话与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生活语文教学的难点。写话与习作从中年级起步,在教学中要贯彻先说后写的原则,由说到写,借助范例(句式)指导学生写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逐步到写一段完整的话。同时鼓励、支持学生用多种方式练习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意识和习惯。 写话与习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11.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标语善发现 识字巧记牢………27偏旁开花认一认 识字交流百花园………30 字谜猜猜猜 ………33 第二板块 汉字考察团系列活动 ………37 从开笔之礼,看汉字起源 ………37 启汉字之旅 寻文化之根………51 领略汉字之美 寻访文化之旅………55 寻觅中国汉字,见证华夏文明………56http://www.xaeduyun.cn/s26ag/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679e42f6d017a09f1cff3042c
12.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与反思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课时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重点) 2.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难点)疑,激趣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那https://www.yxfsz.com/view/1591282139302825985
13.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课堂笔记 交流平台: (学习目标: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归纳和总结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 ①每天读名著,提高阅读品位; ②边读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写心得,加深理解; https://www.meipian.cn/539ilew0
14.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3.学会写生动形象的句子,积累古诗。 4.学会转述别人的话。 教学重点: 写出生动形象的句子,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学会转述别人的话。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直接导入:同学们,第八单元为我们提供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在与故事中人物嬉笑开怀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30128121227_2301261.html
15.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思考润物无声3、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关于儿童成长的单元,教材安排了“学习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本单元课文《小英雄雨来》课后思考练习题:“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主要内容。”并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上再一次强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只要把每一部分的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9f5b78480102ylem.html
16.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初稿云梦县实验小学④师指名交流。(示例:口袋里装满萤火虫,夜晚借助萤火虫的亮光来读书) 2.初读古文感知美。 (1)课件出示文章断句,生练习朗读。 课件出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师指名读,相机正音。(3)师引导:这一段话中,你觉得哪句话最难读?(4)朗读https://yun.xgjy.cn/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135205&cid=39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