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左是教育,往右是娱乐;抬头是上网,低头是线下;或者向内抓内容质量,或者向外搞拓展服务;或者聚焦垂直领域,或者搭建综合平台。这是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今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文化分论坛”上所作的演讲,这个题为《大数据时代知识付费模式的新探索》的演讲为知识付费点出了一个清晰的坐标。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资本吸引下,喜马拉雅、得到、知乎等“玩家”纷纷入局,抢夺知识付费的蓝海市场。3年过去,知识付费的市场仍然可观。艾媒咨询《2018-2019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与商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达2.92亿人,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87亿人。
知识付费布局日渐成熟,各大“玩家”都在思考:市场繁荣、政策利好的局势下,如何继续撬动互联网教育的经济杠杆,在知识服务领域实现深度发展。
知识付费站上风口
今年4月26日24时,第二届喜马拉雅“423听书节”收官。据统计,共有超过3283万付费用户参与活动,累计播放达数十亿次。而在去年12月,喜马拉雅FM“123狂欢节”的内容消费总额超过4.35亿元,成为当年知识付费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沃土加上市场机遇,3年间,知识付费领域已经百花齐放。
据新知榜的付费知识排行榜数据,《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位居第一名,预估订单为30.4万,预估销售额为6012万元。紧随其后的是《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预估订单为26.3万,预估销售额为5243万元。
知识服务专家、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顾问方军在《2019中国知识服务重要产业趋势报告》中指出,47%的用户认为对于有价值的内容,给予提供者合理的报酬是应当的。有41%的人对目前的知识付费满意。从性别上来看,知识服务用户的参与性,女性高过男性。在少儿付费领域,家长愿意尝试购买故事、课程和读书会等。
传统产业也在知识付费浪潮中迎来新一波创新。2017年5月,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三联生活周刊》线上知识付费平台“中读”App上线。“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的主题付费内容一个月就卖掉2.8万份,收入近300万元,进入当月全国知识付费课程排行榜上前三名。
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下,运营平台、自媒体、传统产业纷纷突围,为知识市场带来新的生机。
社群运营是“信任锁”
经过5年发展,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型机构提供付费的读书作品,“樊登读书会”已拥有超过690万会员人数,曾在2017年“双十一”的前后三天内新增30万付费用户。
社群运营,就是要把用户圈层化,进行精细化内容分发,培养他们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创造一个稳定的消费环境,通过为用户直接提供价值、引导用户购买服务和嫁接商业项目来实现其商业模式的升级。
“服务+内容”的社群价值交付方式也引领知识付费的新变革。为盘活存量和增强用户体验,2018年8月,百道学习APP版本更新,上线了跟班上课。其带班老师卢俊的跟班课程共培训出1000人次,课程复购率达到50%。分析高复购率背后的原因,百道网CEO兼总编辑令嘉认为,一方面得益于音频课程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则是百道学习的社群课模式。百道学习的社群通过问、练、测、答一系列方式,引入毕业设计、毕业点评,有服务加持的环节使整个线上特训营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社群运营,可以给知识付费课程加上一道“信任锁”和“效果器”。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节目部副主任张宇告诉本报,湖北之声通过运营免费的志愿咨询社群,与用户建立信任,再引流到高考付费类社群,帮助考生和家长做志愿填报辅导。在他看来,运营需要长期的维护、引导,在口碑的影响下,知识付费流程变得更顺利。
现在,知识付费进入到运营的深水区。展望2019年的知识付费市场,十点读书副总裁、十点课堂负责人廖仕健提出他的看法:“用户的深度运营;加强渠道、内容供应商的强强联合;知识付费开始向轻教育转型;线上、线下联动。”
“互联网+教育”是趋势
7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了知识付费中提供者的责任,“如果在知识付费中,用户花钱买到的专业信息、专业知识是假的,可能会追究知识提供者和平台的责任。”
从长远看,“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等行动。今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有分析认为: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线上支付普及提供支持、全民输出寻求变现出口、消费升级驱动文化支出增加成为了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的四大驱动力。
对于知识付费的前景,王迁认为,“只要人们需要获取知识,一定会产生知识付费现象。网络只是传播知识和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现有保护著作权以及调整市场交易的法律完全可以适用。”(杨俊峰杨洁宁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