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存在于娱乐圈里,在传统企业和传统电商一片哀鸿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新生的商业模式却如火如荼得发展起来。
社交平台成为重要的营销阵地,通过社交圈的扩散,营销的传播效果可以成指数级地扩散,营销的传播效果可以成指数级的扩大。
互联网社群就是“一群被商业产品满足需求的消费者,以兴趣和相同价值观集结起来的固定群组”。
具有聚合度高、交流效率高、一致行动的特点,比如百度贴吧、高校BBS等。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群里,都会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氛围。
作为社群运营者,这些常见BUG你中招了吗?
1、跟风学样建“社群”
2、建成客户群、PR群
3、疯狂拉人后变死群
4、追求活跃度乱投入
5、线上活跃线下缺失
……
怎么避免中招呢?
我概括为——抓好“3+2”。
圈层消费和精准营销的时代,有目标、有结构、有核心。
建立初期-谈目标谈定位
首先,很多群并不能称之为社群,更别提运营社群了。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有搞明白“建群”这个动作本身的意义。
与社会中其他的社群类产品,比如帮派、俱乐部等等对比,现在的各种社群运营其实做着很多类似的事。
建群之后如何进行运营?
这是个非常关键的大问题,很多运营者没想明白就开始做,结果什么都没干成。
所以,在建群初期,就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对于群员而言,加入一个群会得到怎样的回报?
有的群用户会觉得收获很少,既不能收获人脉,也不能学到干货,干脆退出。
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一半一半,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也要忍受很多刷屏骚扰,分散工作注意力。
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大,这种收获有的是一次性点破思维的局限。
在解释如何运营之前,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建群”这个问题:
了解这两点之后,在运营时应该做什么也就显而易见了。
社群的特点是“圈层消费”和”精准营销”。
“罗辑思维”是非常知名且典型的一个自媒体,如今“罗辑思维”已经成为一个互联网社群品牌,自创办以来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也赢得了“第一知识社群”的美誉。
这基于它的三个重要定位:受众定位、产品定位和个性化定位。
“罗辑思维”聚焦于与时代紧密接轨、积极上进、追求自由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高学历、年轻、消费能力强是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
自媒体要形成品牌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独到之处。
对于用户而言,现在有六种常见的社群需求:
1、获取垂直行业优质信息的需求
2、个性化咨询的需求
4、互相抱团激励的需求
5、众包案例收集汇总需求
6、寻找同频交流的需求
对于运营而言,现在有三种常见的社群类型:
运营者需要知道,创建垂直类社群,目标用户几乎都是领域里的专家。在互联网上多次被传播的信息,他们几乎都已经了解。
所以,必须提供原创/独家/新鲜的内容,才能增强社群吸引力。
但是我们作为运营人员,则是为了让用户通过低价,甚至免费的短期课程,而进一步为更高价的产品付费,所以要注意的是:“保证课程的优质性”、“设置好转化流程”、“甚至为此准备好每一步的话术,从而将有意愿的用户更进一步的转化”。
对于这类群,就要格外当心了,你知道转化流程吗?
当费了大力气将用户聚集起来,并且试听了你的课程或讲座,你却不做好转化流程,没有一个好的流程设计去挖掘潜在的意向用户,那么前期的努力其实就是白费了。
因此,一定要在用户入群前就设计好,什么步骤可以转化,什么步骤可以刺激用户进一步的消费欲望,当用户想要购买更贵的产品时可以怎么迅速联系到你。
总结与回顾一下:
1、认真分析你的初心,构建社群的目的,是为了营销销售产品?
2、还是为大家学习成长?还是为提升品牌影响力?
3、还是纯粹的公益组织或兴趣团体?
4、还是就是社交型的高端人士?
5、情感型、使命价值观型?
社群运营的形式与可视化,社群运营中一切行为皆媒体、一切内容皆营销,你是否有自媒体达人或视频达人。
对不起,如果以上几点你都不具备,那很显然自建社群并不适合你,但你可以选择投资社群、合建社群等。
最后,还没有运营过社群的同行们可以着手准备起来了,请注意一定要选择风口。
所以社群定位一定考虑选择社群用户的结构趋势、载体趋势、情感趋势、工具趋势、运营手法趋势……
只有识势、取势、造势,运营社群才能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今天说的可能偏理论性,但掌握总的世界观和宏观思维能为做好社群、做好运营乃至每一件事打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