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一基金会实施城市公益社群项目并命名为“比邻计划”,支持19个合作伙伴以城市为中心开展面向公益从业者举办各类以社群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活动,促进地区组织之间的交流互动。
本文字数:4344字
前言
社群是基于价值观统一的人,聚集形成的群体或组织,是由共同追求、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兴趣的人聚集而成的群体。社群不需要外部指令的强制,是成员通过面对面协商,取得共识、消除分歧、解决冲突、增进信任、合作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社群是一种自主管理的网络,市场交易的协调机制是价格竞争,国家等级模式的协调机制是正式权威的命令机制,社群的协调机制是信任与合作。
社群的形成是由一个分散无序走向集中有序动态发展过程。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社群内部的目标需求、行为规则、组织成员、自我认同四大关键性要素协同配合,才能达到一个逐渐有序的状态。[1]
第一,目标需求是指社群的形成需要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并促进达成。从社群的需求出发,寻找共同的目标需求,并通过成员共同努力去促进目标的实现,这是社群发展壮大的行动指南,目标需求的属性决定社群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建立行为规则。为了目标更好实现,成员内部需要建立一种得到成员认可的行为规则。第三,组织成员参与。社群的发展离不开组织成员的协作,这是社群存在的根本,通过协同合作带动更多成员加入,将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一起。第四,社群成员自我认同。随着社群的发展,社群的某些特性吸引着成员的集聚,对社群形成了认同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密切的关系网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可以将这种组织的归属感理解为基于信任关系所产生的自我认同的观念。
“郑好有你”青年公益共学营(以下简称“共学营”)起源于三一基金会支持的比邻计划,由益夏社工在河南郑州落地执行,2021年9月正式启动。我们将致力于推动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面向0-5岁青年公益人社群的建立,通过善与善的连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做公益,将每一份善意发挥最大价值!共学营通过开展能力支持与经验交流活动,旨在提升当地青年公益从业者的能力,探索并建立一套长期社群运营机制,提升本土公益社群的凝聚力和内生力。共学营期望建立一个共建共创、去中心化的社群,以下将从上述四大要素来论述共学营从0到1运作到现阶段的运营管理机制。
[1]〔1〕许佳敏.社区公益基金在社区自组织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成都市C社区为例.成都:西华大学,2020.
郑州比邻社群介绍
(一)共学营社群目标
基于河南公益行业缺乏沟通交流及青年公益人才能力亟需提升,共学营的目标简单来说是一群人,一条心,共同做一件事,通过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建友好多元的河南青年公益人社群。
1、总目标
促进河南公益行业青年人才能力提升,推动河南公益行业良性发展。
2、具体目标
2.1建立一个30人左右稳定性社群,吸纳3名专业从业者担任督导陪伴社群成长;
2.2通过开展能力支持与经验交流活动,提升当地青年公益从业者的能力;
2.3搭建河南公益行业青年人才交流平台,实现知识与资源共享,提升本土公益社群的凝聚力和内生力。
(二)共学营社群画像
基于问题现状及社群目标,并结合共学营工作组使命及能力,通过梳理认为共学营社群用户画像有以下提点:
1、年龄或心态30岁以下,公益行业从业经验5年以内;
2、对公益行业有热情,有学习意愿,但专业能力不强,也不知晓有效学习的渠道和平台;
3、地域上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
截止到2021年12月底,共学营社群累计吸引以郑州为中心辐射河南省其他城市68家组织的公益伙伴加入社群,涉及社工机构、基金会、爱心基金、协会、志愿者、心理咨询、助残、福利院、高校、书社/图书馆、教育机构、公司等组织。社群伙伴年龄覆盖20-69岁不等,0-5公益从业经验占目前社群总人数的70%以上,城市辐射郑州、安阳、济源、洛阳、开封、鹤壁、商丘、三门峡、驻马店、北京、天津、西安、济南、甘孜等地。
“郑好有你”青年公益共学营社群画像
(三)共学营社群规则
经过多次活动开展及伙伴共建讨论,总结了伙伴对共学营的美好期待,为了实现美好期待,与社群伙伴讨论制定了社群规则,以及社群进退出机制。
1、对共学营的美好期待
1.1开放、包容、共享;
1.2气氛融洽、互动性强;
1.3可以推向全国,发布渠道多样化;
1.4社群活跃度高,交流的内容和问题有热度回应;
1.5活动不局限于室内,还可在室外拓展;
1.6双向赋能,信息及资源共享、成长发展的平台。
2、共学营社群规则
2.1社群要有纪律、持续性;
2.2群成员尽量保持参与度;
2.3勇于表达观点,要有新意和建设性意见;
3、共学营社群进退出机制
3.1共学营社群进入机制
目前已进入共学营社群的伙伴符合社群画像要求,大部分伙伴公益行业从业经验5年以内,而且地域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如开展线上社群活动,社群伙伴将不限地域,线下社群活动制定准入条件:符合社群画像方可报名且报名后无故请假,若请假2次以上者则不在继续参与社群活动。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增设社群基金,如依据课程内容缴纳1-100元不等的参与基金,以便社群活动持续长效运营,也是激励社群伙伴参与社群组织,以及珍惜社群活动的一种有效措施。
3.2共学营社群退出机制
另外,为了持续发掘社群骨干,提升社群凝聚力,考虑做成封闭社群,封闭社群仅针对社群骨干及参与积极性较高伙伴开放。
(四)共学营社群运作原则
郑州社群线下活动讨论环节
共学营社群成立以来,运作秉持以下原则:
1、持续公开招募,社群伙伴自愿加入
由于本次共学营是一个开放社群,伙伴招募也是一个持续过程,每次活动后均有来自各地的伙伴加入共学营,最高峰值在“伙伴关系”社群活动招募人数达到36人。截止2021年12月底,累计吸引了131名公益伙伴自愿加入社群。
2、基于伙伴需求,设计活动内容
为了让伙伴对社群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工作组注重了解伙伴对社群需求及期待。基于伙伴需求,设计社群活动。
第一次线上见面会后,工作组在石墨发起了《“郑好有你”青年公益共学营社群机制想法征集》,涉及6个问题,包括希望社群开展活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由谁来创造、希望在社群中担任的角色以及自身优势,注重了解伙伴社群参与意愿。随后,在第一次线下活动中,开展共学营社群运营初探,与伙伴共同探讨社群期待、社群规则等,理想中的社群模样初见雏形。
线上线下组织4次活动后,为了提升伙伴社群的参与度,11月份工作组组织了共学营中期复盘,回访了9位社群伙伴。因为疫情原因,线下活动开展受阻,部分活动转为线上,但通过回访了解到,伙伴希望多开展线下活动,希望增加彼此的连接。了解此需求后,工作组及时调整,在疫情稳定情况下,将后续活动均调整为线下。
3、活动内容注重伙伴参与,倡导“去中心化”社群理念
无论是在社群招募,亦或是开展社群活动过程中,工作组一直在倡导去中心化、共建共创的社群理念。共学营不是主办方益夏社工、督导的社群,而是参与共学营的每个伙伴的社群;共学营最终呈现样式是共学营的每个伙伴塑造、共建而成的。
郑州社群工作坊笔记
在活动内容上,加入工作坊、小组讨论等环节,始终围绕伙伴需求,增强了伙伴的互动性,提升了伙伴的参与性。
4、发掘社群骨干,推动伙伴参与活动组织
为了增强伙伴对社群的认同感,加强彼此协作,共学营推出了以伙伴为主要组织者的社群年会,并于2021年12月26日成功举办。
通过前期招募,共有8名伙伴加入社群年会筹备组,分为统筹组、内容组、宣传组及后勤组。经过两周筹备,召开了2次分工讨论会及每天的线上沟通讨论,策划方案、宣传文案、活动流程雏形渐现并趋于完善。共学营社群年会在下午两点举办年会,而社群伙伴上午九点到达活动现场,布置会场及理顺活动流程。此次社群年会从方案策划、宣传文案到现场执行,社群伙伴全程参与。本次年会充分发掘了社群骨干,调动了伙伴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社群的粘性和联动。
(五)共学营社群价值
社群价值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共学营组织者;另一方面是社群伙伴。
从共学营组织者来分析,此次共学营组织者均是社工专业毕业,具有4-7年从业经验,但其中两位是机构执行人员,通过此次共学营活动组织,不仅对学习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而且也增加了公众场合表达机会,对组织者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提升机会。
从社群伙伴方面来说,社群运营2个多月后,为了了解公益伙伴对社群评价及社群价值所在,在12月11日,共学营开展了社群价值讨论,进行社群自评估。当问及“参加共学营的收获、带来的影响和启发”时,伙伴反馈主要有以下几点:“公益小白的加油站”、“提升了对公益行业认知”、“拓展资源多元化筹资途径”、“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学习方法新颖、启发式让学员参与其中,学和做结合,给组织提供培养新人的渠道”、“认识了新伙伴,开阔了视野”等。
看到伙伴反馈时,作为活动组织者是欣慰的、感动的,所做事情得到伙伴认可和赞同。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郑好有你”青年公益共学营,开展督导陪伴、公益共读、伙伴联动、社群年会等活动,推动河南公益行业青年人才社群建设,提升河南公益行业青年人才从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