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01
“互联网+医疗”的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哪些?各自有什么定位和特点?
“互联网+医疗”的主要业务类型及其各自的定位和特点如下:
(1)互联网健康咨询:互联网健康咨询的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心理疏导等非诊疗行为的“信息服务业务”。其定位仅涉及咨询服务,因此准入门槛相对较低。
(2)互联网诊疗:互联网诊疗是指医疗机构利用本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直接为患者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主要定位和特点为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的诊疗活动,是线下诊疗行为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延伸。
(3)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指医疗机构之间使用本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其服务范围包括远程会诊(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平台,邀请方承担法律责任)、远程诊断(邀请方和受邀方共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远程医疗着眼于医院协作,旨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流动。
(4)互联网医院:基于其不同的定位和特点,互联网医院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医院+互联网”),以及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其服务范围包括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
(5)医药电商:医药电商指从事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包括自营(包括叮当快药、大参林、老百姓大药房等)和第三方平台模式(商家入驻的第三方平台包括饿了么送药、美团外卖买药、京东药急送等)。而阿里健康大药房和京东大药房等则兼具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业务。
02
目前针对“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法规政策包括: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7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国家卫健委于2022年2月颁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
除此之外,各地卫健委也就“互联网+医疗”发布了各项地方性政策,例如:
03
(点击查看大图)
04
对于从事互联网诊疗的医师及人员,有什么要求?
(1)互联网诊疗:对于从事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的医师,要求其(i)仅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ii)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并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
(2)远程医疗:对于开展远程医疗的医师,(i)邀请方至少1名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陪同,若邀请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由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陪同;(ii)受邀方至少1名具有相应诊疗服务能力、独立开展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05
如何判断企业是否需要就互联网健康咨询服务取得ICP证?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企业是否“有偿”提供“信息服务业务”入手。通常来说,“有偿”意味着对“信息服务业务”收取费用。我们可以参照传统电商的模式进行理解,若某电商进行线上自营业务,例如沃尔玛、苹果自营店等,则其不属于有偿提供“信息服务业务”,不需要取得ICP证。同理,若互联网健康咨询是实体医院自身延伸的服务项目,例如协和医院通过其官网提供的线上健康咨询服务,则该类服务属于非营利性质,即使服务过程中存在信息发布、交互的现象,实体医院也无需取得ICP证。
但若互联网健康咨询以第三方平台为中介,且运营第三方平台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存在营利性(包括直接向用户收费或向平台发布信息的主体收费),为医疗机构及医生提供信息发布、交互平台的服务,则该互联网医疗企业应取得ICP证。疫情期间,各平台纷纷开展问诊服务,例如平安好医生的快速问诊栏目、有问必答网的快速问医生、腾讯健康的快速问医生,前述平台运营主体均取得了ICP证。
06
互联网诊疗的服务范围只能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展开复诊而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实操中如何认定“复诊”?
根据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的服务范围包括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以及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而就可复诊的病种而言,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具体范围予以明确。部分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存在一定参考价值,例如,依据上海市卫健委于2019年发布的《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我们可以基本判断甲类传染病(含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和危急重症等不属于“部分常见病、慢性病”范围。
07
互联网医院有哪些主要模式?
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医院+互联网”)
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第二名称互联网医院。名称应当包括“本机构名称+互联网医院”(例如协和互联网医院、华山医院互联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
(2)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
名称应当包括“申请设置方识别名称+互联网医院”(例如银川京东互联网医院、阿里健康(海南)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乌镇互联网医院-微医、银川好大夫互联网医院)。
08
互联网医院两大模式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两种模式的互联网医院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目标&盈利模式
“医院+互联网”模式主要是作为实体医院现有诊疗模式的拓展,其主要意义在于便利患者和引流。以协和互联网医院为例,其为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形式,可以线上诊疗、预约挂号、门诊报道、取报告单、自助缴费等。该类互联网医院的主要盈利来自于线上诊疗费用;
“互联网+医院”模式除了常规的就线上诊疗服务收取费用外,往往亦为了实现患者引流。该模式下互联网企业集团通常会同时经营医药电商、健康管理等延续类医疗服务(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均在集团内部同时运营互联网医院和医药电商),且其中医药电商是集团内负责“赚钱”的支柱业务,而互联网医院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该等业务获取并留住用户。
(2)医务人员
“医院+互联网”模式主要通过本实体医院的医务人员提供在线诊疗服务;
“互联网+医院”模式则主要依赖多点执业医生。以银川京东互联网医院为例,其组建了自有和外部医疗团队,以市场化方式与医生共享线上诊疗的收益(即平台收取患者诊费后,扣除医生佣金后把剩余部分给到医生)。
(3)患者群体
“医院+互联网”模式主要针对本实体医院的患者。例如,北京天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天津市安定医院等均明确要求只能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为过去3个月或6个月内于本院实名就医的患者进行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
“互联网+医院”模式则主要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自主招募患者,且往往将患者进一步引流至医药电商等其他医疗服务。
(4)优劣势
“医院+互联网”模式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的现有积累,在医疗资源、医保支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但其互联网平台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
“互联网+医院”模式基于其深厚的互联网基因,其平台运营及客户引流能力都较为突出,但医疗资源方面的竞争力更多取决于其挂靠的实体医院及招募的多点执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