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中国哲学史》上架之后就卖断货,销售迅速过万,以至于不得不紧急加印——这一场景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感到震惊。
“借助于电商平台,《中国哲学史》这种比较小众的图书都能卖到紧急加印,在我看来这算是创造了互联网文化传播的一个奇迹。”刘晓春说,但是另一方面,盗版图书也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东风”趁势而起,不容忽视。
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线上图书售卖更为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盗版图书也在电商平台上横行,严重挤压正版图书的市场,影响作者创作积极性,阻碍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而且,盗版图书印制质量差、内容错误多,会对读者获取知识产生困扰,甚至采用有害材料,严重危害读者身心健康。
高额利润吸引电商贩卖盗版图书
《2022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线上渠道规模占比接近80%。
借助于电商平台,一些受用户欢迎的图书销量暴涨。作家梁晓声在“抖音818发现好物节”中的一场直播,卖出2万多单《人世间》,成为京东图书上半年头号畅销书。
一些本来“冷门”的书,也在电商平台助力下迎来“新生”。图书达人马兰花在看完《我们与世界》后,认为这本书很适合孩子阅读,便在短视频平台上向网友推荐,让这本之前网上没有太多销量的图书一个月内卖出了近7000册。
与此同时,泥沙俱下,盗版图书也在电商平台渐成泛滥之势。一些电商平台上的盗版图书,甚至一度挤压了正版图书市场。在近年来多地警方侦破的制售盗版书籍案中,盗版书店铺每年能卖出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册书籍,年销售金额达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商家受到盗版图书贩卖高额利润吸引,心存侥幸,即使被发现后被封号,通常损失也不是很大,这就滋生了盗版图书背后的强大产业链。”刘晓春说,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分工合作、批量操作,运作已经十分成熟专业。
电商平台上的盗版图书,已经形成了“产供销”灰色产业链。
电商盗版图书交易隐蔽取证困难
杜颖认为,相比于传统盗版图书售卖,电商平台上销售盗版图书具有交易隐蔽性强,销售范围广、数量多,真假混卖、证据难以确定等问题。
“即使发现了盗版图书,想要成功维权也并不容易。”杜颖说,对著作权人和出版社而言,电商平台的盗版书商以个体形式大量出现,交易隐蔽性强,维权成本较高,回报却又相对较小,而且即使查封了一家店铺,另一家店铺又会在平台上出现,陷入点对点打击的“地鼠怪圈”。
电商平台应当承担相应主体责任
电商平台也在持续强化治理手段,打造健康且正规的图书销售渠道。例如,抖音电商2021年上线知识产权保护平台IPPRO,至今已为超过7300个权利人和11000份知识产权备案维权提供了服务,受理侵权投诉超5.7万次,删除侵权链接超6万条。
杜颖指出,电商平台应当依法建立保护规则和“通知-删除”机制,主动探索图书知识产权保护。
杜颖认为,除了法定义务外,平台还可以采取其他自治措施。例如,针对不同的投诉主体,平台可以根据以往的交易大数据和投诉大数据呈现出来的结果进行分层分类,并据此设置白名单、黑名单,将诚信的投诉人列入白名单,对其提出的权利保护请求可以放松审查,甚至可以为其设置绿色通道,加快其投诉的处理。对于数据反映出来的恶意投诉人,要作重点提示,加强对其通知的审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进行重复性恶意投诉。
信息共享联动协作形成打击合力
而且,积极效果也已显现。例如,抖音电商借助平台技术系统,主动抓取并分析侵权线索,在去年协助警方线下打击侵权案件17起,抓捕150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超2.6亿元。
“权利人、出版社、消费者、电商平台、行业组织有必要在线索提供、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共同惩戒等方面建立起联动协作机制。”刘晓春建议,在总结白名单、黑名单、快速维权绿色通道等有效治理机制基础上,可以在各个平台和渠道之间共享联动,推动形成相应标准和规定,为行业建构统一、协调、综合的治理机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