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现象的兴起,都在说明一个事实:正如发生在其他行业中的变革一样,科技进步也在影响着家政服务业。事实上,现代家政服务业的诞生,便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镇化密不可分。
当新一代技术变革不断推进着新的产业革命,家政这种传统服务业如何被重塑?
上网找家政
21年中国互联网家政服务行业报告》,目前保洁与家庭维修是互联网家政平台上最高频的需求场景。同时,心理辅导、按摩理疗及医疗护理开始走进家政服务清单。
1990年生的郭双带领的45人创业队伍,专门从事上门整理和家居保洁,日常工作流程会制成短视频定期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他对记者表示,其客户以“80后”“90后”为主,且有40%的客户订单来自短视频平台。
郭双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与此类似的团队有上百家,不过大部分团队规模并不大。和传统家政公司有所区别的是,这些团队都是基于互联网运营思维而成长起来。
复合模式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网上下单家政服务,传统家政中介是否会被取代?
“从目前的情况判断,互联网家政平台与传统中介应该会长期共存,双方很难彼此替代。”山西省家政服务协会专家智库讲师梁光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梁光宇分析,互联网家政平台往往在客户增长和服务承接能力之间陷入“此消彼长的循环”,很容易出现冒进和衰亡;而传统中介也在随社会发展进行着数字化赋能,加之其对客户增长没有平台所面对的巨大压力,反而更易生存。
一个事实是,相较于用户线上化,家政行业从业者的线上化严重偏低。《2021年中国互联网家政服务行业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家政从业者数量约为3275万,而互联网家政平台的从业者月活跃量最高仅为29.4万人,从业者线上化率不到1%。
自1983年我国第一家家政企业北京朝阳家政公司成立后,以家政中介公司为中心的中介制便成为我国家政市场的主流模式,在扩大农村劳动人口的城市就业和服务城市家庭需求上,中介制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
多名受访对象对记者表示,技术资本主导的平台经济目前还很难颠覆传统的中介模式,不过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全面渗透下,“线上平台+线下中介门店”的复合模式已经出现:一方面,平台掌握一部分线上化的家政服务人员,通过线上智能匹配家政服务人员与客户订单;另一方面,平台或是通过开设线下门店,或是通过邀请传统中介门店“进驻”等方式,协调家政工上门服务事宜。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一些传统家政中介公司开始引入SaaS(SoftwareasaService)系统进行赋能,即通过购买一站式互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家政服务人员管理、客户管理、营销推广、资源对接的数字化转型。SaaS系统供应商还会针对家政行业的特点,提供保险、体检、课程培训等增值服务。
“新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工具,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工具。家政行业不能丢弃‘以人为本’理念,踏踏实实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根本,也是家政企业的核心。”张先民说。
境遇之变
科技变革不仅在影响着产业发展。从社会学角度看,技术变迁之下,宏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微观个体社会网络也会随之变迁。因此,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科技变革会给家政人的工作境遇和社会关系带来哪些改变?
随着智能化家居设备与不断迭代的智能家电进入更多城市家庭,家务劳动的负担其实正在减轻。张先民认为,家居智能化对家政行业的影响是有利的,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力不足,也降低了家政服务人员从事家务劳动时的服务成本。
那么,智能家居机器人会不会取代家政服务人员?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研究顾问、项目总监李文芬对本刊记者说:“家政服务人员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照料人本身,机器难以替代。对于雇主家庭,家政服务人员需要提供一些情感服务,而机器目前还很难做到。”相比之下,数字化之下的平台用工模式给家政服务人员带来的影响更为深刻。
在传统门店时期,作为城乡流动人群的家政服务人员虽是散落在城市家庭中的“原子”,但在门店等活儿期间,家政工之间、家政工与培训老师之间会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给予彼此一定的支持。而技术影响下,平台家政工之间见面的机会大大减少,这加剧了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子化”。
不过,梁萌认为,这种规制和形塑有其积极影响:“平台企业着力将家政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塑造劳动者在清洁和家务方面的专家形象,当然主要是基于提升业务水准的考虑,但也同时具有市场教育的功能,让民众意识到家政工作的价值,尊重家政劳动者。”
家政参考:家政产业头部新媒体,是一群热爱互联网和家政行业的精英人士共同创办;我们将为全国家政企业及从业者提供行业运营解决方案、管理咨询及培训、行业SAAS软件技术服务、大数据及行业智库峰会等一站式家政运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