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创业者投稿,来自知识星球创始人——吴鲁加。去年中旬,我和吴鲁加在北京第一次见面时,知识星球已经获得了腾讯的投资。当时,我们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才能做高品质社群?
第二,如何让社群持续产生价值?
第四,和其他知识付费产品相比,知识星球有什么特别的?
知识星球的机制,很巧妙地跟星主站在一起。一般来说,用户对APP的耐心不超过30秒,但现在因为星球中知名创作者的背书,用户对知识星球的耐心,从最初的30秒延长到了10分钟。如果星主能够继续深挖用户需求,做好魔鬼细节,用户的停留时长将会更长。
现在,对于去年我们曾经讨论过的几个问题,吴鲁加又有了新的思考。在两年多的创业过程中,他也常常被问到很多问题。
为什么会做知识星球?
回顾知识星球,我发现,可能可以从十几年前说起。
我是文科生,但毕业两年后,却做起了技术工作——搞电脑,而且是看起来很酷的信息安全、黑客攻防——国内顶尖的黑客乃至腾讯阿里这些公司的安全负责人,很多都是我的好朋友。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这些朋友,有人带我进入安全行业教我怎么写方案做服务,有人跟我一起创业至今,有人从创业之初就给我各种帮助乃至投资——现在我最的好朋友里,仍有很多是当年的网友。
所以我很怀念当年论坛里的氛围,也一直觉得,社群是基于共同兴趣聚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在一起:
共同学习,能达到单个个体够不着的高度;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在社群里从陌生到熟悉,能积累深厚的感情;
某个个体,哪怕处于三四线城市,也能同样接触到新鲜事物,眼界一旦打开,朋友圈一旦拓展,能力圈也随之拓展;
如果说微博是陌生人社交,朋友圈是熟人社交,知识星球在两个巨无霸之间留下的狭小夹缝里,你可以称之为兴趣社交、亲密社交。
所以,说回做知识星球的初心是:社群对渴望学习的人们很有价值,知识星球希望通过提供易用的社群工具,让更多人沉浸到学习讨论的氛围里。
谁适合用知识星球创建社群?
内容不能有效沉淀;
大群喧闹,导致多数人加群之后就是先关闭群通知;
群的运营和管理艰难——尤其到了几十甚至几百个群之后。
后来,一个知识星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知识星球还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
可以禁止私聊、禁止查看通讯录,这解决了群聊里「友商」——其实是竞争对手混进来拉人的问题。
微博、知乎、简书、豆瓣、B站、贴吧、头条、喜马拉雅、千聊……这些平台里的头部大号,转化率也不错——你问我怎么知道的,有人实践过啊:)
畅销书的作者,如果有办法将星球信息发布并让人知道这里是「官方交流园地」,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社群极富价值。知识星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产品。
知识星球和其他的知识付费平台有什么不同
总被问起知识星球和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的差异点,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和大多数知识付费产品都不一样,我们甚至可以为他们提供社群服务。
下面,我聊一聊我们和其他产品的不同:
这里提到的知识付费平台都非常优秀,知识星球向他们学到了许多。
得到
得到和知识星球最大的区别是:得到抓头部,知识星球聚长尾。
2016年4月,有人提问罗振宇,「得到」会向用户开放内容制作吗?罗振宇的回答是: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我们不会向用户开放内容制作。为什么不会呢?因为它本质上不是一个平台,它是一个头部的产品。……只有头部才最有价值。
得到将罗辑思维的经验横向扩展,请来一批牛人开专栏、做精品课,商业逻辑非常棒。
在我眼中,知识星球是一个开放的集市,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搭个摊子,有些人嗓门大,有些人东西好,他们自然能吸引来更多围观者和参与者。我们更相信集市的力量,用集市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内容创业、学习、教育里,这件事如果做成了,我们会很满足。
喜马拉雅、千聊、荔枝微课
他们产品以「课程」为主——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系列课,而且都是「声音产品」——满足耳朵的,用户主要在通勤(开车、地铁)、健身、睡前收听。
课程的特点是相对短平快,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可能花一周乃至一个月打磨课程,此后推广就行。
小鹅通、有赞知识付费
他们是SaaS服务,提供一个平台,让创作者可以卖自家的产品,做自己的得到、喜马拉雅。所以他们的产品线需要很长,需要什么功能都有。
我们还是很简单,做好社群,让用户愿意在这里面讨论。
我如何说服用户使用知识星球?
目前市场上除了知识星球之外,也有些团队跟进做同类社群产品。但我们仍会说服用户使用知识星球,原因有以下几点:
市场占有率:每天知识星球有2-3万的新增用户(其中6-8k左右的APP用户)。虽然看起来很少,但其他产品目前压力还会更大些。用户更多,我们才有机会倾听到更多用户的声音,我们可以不盲目给产品做加法,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保持简洁易用的情况下迭代改进;
付费转化率:我们很在意付费转化率——用户每次打开付费页面,到哪步卡住了?什么地方的描述更精确些可以有效提升?哪个按钮应该是什么颜色、多大、摆在哪个位置转化更高?如果你做过对比测试,应该能发现,知识星球就是会高些——因为我们有专门的数据团队在做优化呀;
比如知识星球里的星球定价情况:
知识星球未来会这样做
这张系统循环图,可以大致解释知识星球是什么,知识星球将会如何发展,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许你在选择社群产品的时候会更放心选知识星球。
知识星球系统循环图
图中循环着的四个部分分别是:
社群产品
首先,知识星球是一款简简单单的社群产品,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源自于此。
创作者成功
我们由衷地希望创作者成功。
知识星球的一个特质很有意思:创作者成功,我们才有机会成功。这决定了我们和创作者是站在一起的。下图是知识星球里付费用户的增长曲线:
知识星球里付费的付费用户增长曲线
社群产品越优秀,内容创作者、运营者越有可能在社群里获得成功——不同人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不同,比如收入更高、社群活跃人数更多、交到了好朋友、自己学到了更多本领……
用户数量
创作者越成功,用户增量就越多,在社群里积累的内容也会越多。下图是知识星球里每日活跃用户数(DAU)增长曲线:
知识星球的每日活跃用户情况
现在的用户逐步从一线城市往更大范围渗透,三四线城市爱学习的人们,他们一样渴望能够走近更成功的人,近距离观察学习他的视野与生活,他们一样渴望走近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成长。
有了更多内容之后,我们有机会通过数据分析,搞清楚什么类型的社群最受欢迎,怎么定价最合适,什么样的输出频率是恰当的,社群里恰到好处的礼仪是什么……
对社群工具的理解
有更多用户时,我们就能从数据里,从反馈中找到更多用户需求。越理解用户,就越理解社群,越能帮助知识星球这个社群工具改进。
在系统循环图中,这是个典型的增强环。产品越好,创作者越容易成功,用户越多,对社群工具的理解越深,于是产品更好。但是,反之也成立——也就是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变成「恶性循环」。
KK的《失控》里提到了分布式生存、模块化生长、自下而上控制……变自生变,我期待知识星球成为一个小小的系统,创作者、学习者们在里面生长、变化、演进、循环,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