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邀请来自高校、行业、媒体的重要专家与代表嘉宾出席,围绕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视听平台传播特性、融媒创新典型案例等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参加会议,并发表致辞。
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指出,面向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筑主流舆论新格局,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破题:一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人与技术的关系,需要认识到技术驱动下的媒体融合,在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的消费习惯、文化习惯及思维方式;二是要建立和强化共同体意识,于国内传播而言,要锚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于国际传播而言,要秉持全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三是健全完善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人才培养及配套体系,依托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的能力培养与提升,打造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有素养、有境界的新型传媒人才队伍。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发布了《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王晓红教授指出,视听新媒体的“可见性”极大地激活了社会的创造力,也为“媒介的融合”及“融合的媒介”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而对于构建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来讲,仅有“可见性”是不够的,应该从“可见性”迈向“可及性”,要实现信息服务的易得性、便利性以及与服务需求之间的资源适配性,要在渠道可及、技术可及、内容可及、资源可及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可及。
社交+情感+创意,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实现价值可及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融媒传播都有哪些难点?王晓红教授归纳为“通而不融”“融而不深”“深而不合”三类问题,指出“求形式重于求内容、新媒体沿用旧逻辑、内容和情境不匹配等,都会导致有价值的优质内容难以触及用户。”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发布《共绘美好视听新生态:新型视听平台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课题组在对以视频号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平台与主流媒体的融合探索进行考察时,发现除易得、可见、直观、生动等视听传播基础特性之外,在社交参与(Encountering)、情感连结(Connecting)与创意流动(Originating)三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并将其概括为“ECO”(生态)机制。
《报告》指出,视频号作为2020年才进入视听行业的新入局者,涵盖了短视频、中长视频、直播等多种传播形态,基于朋友圈的强社交关系,带来了与既往弱社交形态所不同的新特点、新潜力,视频应用的新场景,使得优质内容能够基于“熟人社交”持续放大,同时具有打通公私域流量的内在优势,借助“社交+兴趣”的推荐机制不断“破圈”,为信息服务的全面“可及”、全域“可及”提供了新经验,新可能。
王晓红教授强调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对于新兴媒体及其内里机制、规律及其对用户消费情境的理解与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美好的融合新生态必须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协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可及性”,让主流价值可感、可触、可入人心。
暖心故事爆款频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新京报的融媒实践同样丰富多彩。新京报社团委书记、平台运营部总监贾一鸣表示,视频号“社交+兴趣”的推荐机制,利好媒体优质内容传播,利于IP化探索和布局。“有些不错的记者,我们希望他自己能有一个单独的栏目,未来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融媒发展下半场,媒体作用价值或已发生转变
与会专家教授也就报告观点内容、媒体融合前沿趋势、如何平衡内容与流量之争等内容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表示,媒体融合来到下半场,媒体的作用范围发生改变。
他强调,“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平台去争流量,应当做价值媒介。价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来衡量价值,反而是在流量基础之上,对整个的传播格局来进行规则的框定,为弱势者赋能,为强势者立规,为创新者支持,为整个传播格局的健康发展形成动态的协调者、运维者、平衡者这样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对视频号的未来探索提出几点预期。
对于视频号未来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提出了几点预期:第一,开辟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和当下流行的轻量化短视频新闻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需要探索“重”新闻的表达;第二,利用直播营造新的公共空间,通过直播开设更多大众的或小众的剧场,同时通过直播呈现更多的新闻现场。第三,视频号应该把专业含量高的知识生产和一般的泛知识生产区分开来,激活更多专家学者的力量,知识群体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视频号知识生产的“浓度”与“海拔”。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对报告的可及理论进行了补充。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科教授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媒体融合领域的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做总结发言。
活动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总结指出,媒体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不仅需要从技术突破、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等层面进行考虑,更需要探索媒体生态的平衡与建构,向着平台化、生态化、人本化、社会化发展的媒体持续深度融合,建构全面立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多元且日常化地参与社会现代化治理和文明建设。
4月12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共创主流舆论新格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