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迅速发展,教育系统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围绕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所需所求,提供丰富的政策、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为高校毕业生“云求职”插上翅膀。
“云招聘”助力毕业生精准求职
线上推送招聘信息、举办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教育系统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求职平台,将优质岗位资源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毕业生,“云招聘”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掉线”。
此外,各地各高校还探索尝试“直播带人”,为毕业生“云推荐”就业岗位。上海海洋大学校领导、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毕业班辅导员轮流走进直播间,开设招聘专场向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为了让直播推介更加精准,学校梳理分析了自身学科专业对应服务的行业产业,圈定重点合作企业。
河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直播带岗助就业”活动,每期邀请3—4名“岗位推荐官”,为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概况、推荐优质岗位。在皖西学院网络自荐对接会上,毕业生在直播间内主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社会实践、求职意向等信息,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与学生“面对面”,在双向对接中选择心仪岗位。
“云指导”提供丰富就业资源
“简历为什么会石沉大海?面试中不能踩的那些‘坑’有什么?”从开场白到视频内容策划、脚本修改,西南交通大学教师董鹏飞带领团队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以“就业办老董”视频号为代表的线上就业指导平台,把求职和就业的信息以短视频方式推送给学生,这种新型就业指导形式受到广大学生欢迎。
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线上就业指导课程。云南省教育厅组织“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微课堂”互动活动,邀请8所高校的就业部门负责人围绕基层就业、应征入伍、科研助理等8个板块进行视频讲解,吸引近百万人次师生观看并参与线上答题。天津大学推进线上生涯教育,设置线上生涯测评、生涯咨询预约、就业指导线上微课、“闪亮的日子”典型选树等模块,拓展了生涯教育的载体。
将智能应用融入就业指导,浙江大学在“就业指导慕课”“就创业直播平台”“职业评测”基础上,接入“AI视频模拟面试”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个人成长性报告及改进建议。吉林师范大学推出“AI简历优化实验室”服务,提供美化版面、改善行文、精炼内容等多方面服务,助力毕业生在应聘中有更好的表现。
“云服务”让信息多跑路
前不久,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公安部、国资委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为了畅通信息渠道,简化各类就业手续办理,教育系统还广泛推行“云就业”服务,实行就业材料线上登记、线上接收及网上签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此外,为了优化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服务流程,教育部已开通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提供在线签约功能,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网上签约。
当前,距离高校毕业生离校越来越近,教育系统持续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发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分析等优势,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助力求职触“屏”可及。(本报记者武一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