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六问中国经济:当前经济复苏态势如何?就业压力矛盾如何应对?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题:当前中国经济新现象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但二季度以来,部分月度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一些领域的发展出现暂时性波动。

关于中国经济走势,海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和声音。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呈现的新现象新变化新华社记者到权威部门、基层一线深入采访调研,进行观察分析。

(一)部分指标增速回落,当前经济复苏态势如何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复苏曲线——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但出口、工业利润等多个指标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走弱。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论调随之而起。另一方面,二季度以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显示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复杂舆论环境,如何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态势

“这是一轮不同于以往的复苏,复苏存在不平衡现象。”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说。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稳”的态势。

放眼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通胀高烧不退、美欧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徘徊在3%左右,处于近30年来低位。

再看中国,上半年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一季度4.5%的经济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三次产业持续恢复,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

但具体看,复苏基础还不稳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需加力。

总需求依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工业企业利润有所下滑,部分行业中小企业运营困难,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房地产开发建设仍比较低迷……

以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为例,今年5月份,受去年同期基数快速抬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幅同比由正转负,外需下行压力显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庄芮认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下滑明显,外需整体偏弱给我国外贸带来影响。

刘元春说,后疫情时期的复苏是分阶段的,尤其是在社会修复向经济和利润修复、再向资产负债表修复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指标波动、指标微调和预期波动是一种常态。

把脉中国经济,既要看清短期之“形”,也要读懂长期之“势”。

“在当前经济恢复中,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始终坚定不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举说,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阶段,不能只盯着量和速度的变化,还要看质的变化。

7月3日,广州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灯光闪耀中,一辆造型华美的新能源汽车从整车下线区缓缓开出,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

“这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壮大、汽车出口以及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都有重大意义。”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多项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在应对压力中持续转型升级。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步调一致向前进。

围绕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有力有效贯彻落实,推动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将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落细。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尽管当前市场需求有所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但这些压力和挑战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

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传递出自信有力的中国声音——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在这关键时刻,中国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给世界经济带来积极信号。”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说。

(二)市场需求不足,推动回升向好动力何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有所显现。

“投资、消费恢复进程不及预期”“居民消费能力有所下降”“民间投资低迷”……近期,围绕中国经济需求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

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从短期指标看,需求恢复速率相比一季度确实有所变缓。

先看消费。放眼全国,人气在恢复,烟火气在升腾:“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贵州“村超”足球赛事成了“现象级”乡村嘉年华;各地景区、商圈又见人头攒动,酒店预订紧张,电影票房大幅增长……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居民接触型聚集型服务消费恢复明显。

但消费恢复基础尚不牢固。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有所回落。尽管有上年同期基数等因素影响,但也显现出居民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有待提高。

再看投资。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铁路、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增长。

受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市场预期不稳等因素制约,扩投资也面临压力。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回落态势,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

也要看到,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拖累是整体投资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民间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4%,比全部投资高5.6个百分点。

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7月1日,河南商丘,集餐饮、文创、演艺、汉服秀等于一体的轻文旅项目“睢阳二十四坊”开业。夜市内灯光璀璨、人潮涌动,舞台上好戏连台、音符流转,沿街各种特色美食飘香,让人们流连忘返。

“看到氛围这么好,就带着家里人出来转转,一起尝尝美食、看看表演,感觉特别好。”市民王先生说。

围绕促消费,各地纷纷出招:海南发放2000万元免税购物消费券,上海“2023暑期消费季”开启夏日消费嘉年华,安徽三季度计划开展促消费活动约1500场……

聚焦新能源汽车消费,近期各部门打出“组合拳”:明确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年底,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

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比上月提高1.1个点,线上线下消费潜力正有效释放。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供需两旺发展态势。

“随着暑期等消费旺季到来,居民节假日休闲购物、出行旅游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说。

稳投资,各地各部门在发力。

7月初,走进重庆两江新区的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建设工地,塔吊林立,卡车穿梭,正是一片忙碌。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整体投用后年产值有望达到200亿元,目前一期项目90%已经封顶。

“围绕动力电池这个发展方向,公司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也看好长期市场需求。”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彭林说。

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上海出台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陕西推出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十条举措……一系列真招实策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超大规模市场、巨大内需潜力,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广阔回旋空间。对于内需恢复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

“随着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挥效力,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会继续显现。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有一定韧性,也会对扩大内需逐步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整体恢复向好,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6月份,25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4.1%,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21.3%,为近年来最高值。

看似矛盾的两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业大盘总体稳定,但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河南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小肖告诉记者,自己和部分同学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招聘会上企业确实不少,我主要想去大企业比如互联网公司,但这些岗位竞争都很激烈。另外因前两年疫情没法线下实习,求职时也缺乏优势。”

作为用人单位的河南荥阳市某阀门企业总经理李先生则在为招人难发愁。“企业技术改造后,对人员素质要求大幅提高,缺乏高端电机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学历低的干不了,学历高的又不来。”

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规模均创近年新高。

“竞争加剧加上年轻人择业观念变化,使得现在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求职者较难找到与自己诉求相匹配的岗位。”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

部分大学生和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部分行业企业则面临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

广东、江苏等地部分制造业企业向记者反映,今年以来一线普工没前两年那么难招了,但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随着转型升级加快,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劳动者教育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进一步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

不久前,国办印发有关通知,推出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举措。各地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近日,拥有近400名员工的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收到了呼和浩特市人社部门发放的16.5万元稳岗返还资金。“都没有申请,钱直接打到公司账户,这对我们稳定用工、继续发展是挺大的鼓励。”公司总经理王彦君说。

对不裁员少裁员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至2024年底,预计年均减负约18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金融服务……一揽子举措帮助企业减轻压力,激励企业在发展中创造更多优质岗位。

陕西将事业单位空缺岗位的70%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云南出台17条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江苏在9月底前力争全省每周采集不少于1万个月薪6000元以上岗位,各地努力拓宽渠道,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提升就业者劳动技能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募集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同时计划2023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陕西要求对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增加就业指导……从中央到地方精准施策,不断增强劳动者的求职择业能力。

从根本上说,解决就业问题还是要靠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将有力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下阶段,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用工需求继续扩大,加上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有较好支撑。”付凌晖说。

(四)持续低位运行,保供稳价如何发力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但国内物价持续低位运行,与经济增速形成较大反差,甚至引发了对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连续4个月处于1%以下的低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1%,降幅连月扩大。

记者走进湖南“菜篮子”主要供应基地——红星全球农产品批发中心,肉类交易区一片忙碌,近期上市量较多的白条猪等肉品随着车来车往销往全省。

“目前市场白条猪批发均价为20元/公斤,同比下降23%。”红星全球农产品批发中心信息与数字化中心主任张勇说,今年生猪和猪肉供给较充足,但需求相对不旺,导致猪价持续低迷,拉低CPI上涨。

去年同期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今年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如鲜菜、汽柴油等价格回落较多,大幅拉低CPI涨幅。

针对中国CPI低位运行,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有关分析称,“应对此理性看待,较低的通胀水平为宏观政策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留出了更多、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行,对我国输入性影响逐步显现。6月份,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下降25.6%。

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回升缺乏动力。如钢铁、建材等行业产能充足,而市场需求仍在恢复。6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6%。

PPI降幅扩大,加大了大宗商品等有关行业经营压力。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处于收缩区间。

企业在积极行动。“近期原油价格下行,炼油化工行业盈利空间收窄,成品油、化工产品及副产品生产经营均承压较重。”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刘文豹说,公司从降低原油采购成本、能源消耗等多方面入手降低运营成本,并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航空煤油、高端石墨材料等产品生产供应,努力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

政策在持续加力。从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到推动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聚焦需求侧,一系列实招致力于推动工业品价格回到合理水平。

重点工业行业稳增长是重点。针对机械、石化、汽车等支柱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分业施策、分类制定措施,加强政策供给。

王立坤表示,随着提振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企业生产经营稳步推进,工业品需求逐步恢复,叠加基数效应减弱,下半年PPI有望温和回升。

业内人士分析,综合来看,现阶段物价走低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国际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仍在温和上涨,核心CPI同比涨幅稳定在0.7%左右,货币和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CPI涨幅定在3%左右。现阶段CPI低位运行,凸显保持价格稳定的重要性。

更多积极举措正在落地。6月20日出炉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今年首降,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

更多积极变化正在显现。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5%,比上季增加1.2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

(五)信心有待增强,如何持续改善企业发展预期

6月,大型企业PMI重返扩张区间,但小型企业PMI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比前4个月有所收窄,但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20%;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部分指标显示,企业发展信心有所好转,但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企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指出。

他分析说,国内外需求增长缓慢,部分产业过剩程度加剧,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一些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疫情冲击叠加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运营的困难。

市场活力如何,身处市场一线的企业感知灵敏。

位于浙江的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大型联动设备有序运作。

“企业和行业犹如病后初愈,体质还不够强健。”从事膜材料生产的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建兵说,二季度企业订单有所增长,但部分应收账款未能按时收回,影响利润的同时,也给现金流正常运转带来一定影响。

信心比黄金重要。提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为重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从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全国两会,一系列重磅会议均释放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鲜明信号。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下决心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有针对性的举措陆续出台,直击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敢闯敢拼——

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妨碍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准入的隐性壁垒;减税降费持续发力,预计全年将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过1.8万亿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一系列政策措施接续推出,努力打造更好营商环境。

刘元春说,提振民营企业信心,要区分大中小型企业和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分类施策回应企业诉求,并根据最新形势及时调整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

内外共同发力,帮助企业练好内功迎难而上——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前期被压抑的需求逐步恢复。

提振企业信心,根本上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扩消费、稳投资到稳出口,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巩固经济向好态势、扩大市场需求打开空间。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项目落地继续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特斯拉、摩根大通、苹果等多家重量级外企高管接连访华,表达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

“随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针对中小微企业预期弱、经营难的纾困政策逐步实施,市场信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六)守牢安全底线,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显现出的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恢复缓慢,房地产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均有所不足。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等同比均有所下降。

应对新现象新挑战,需要精准施策。

推进“保交楼”是首要着力点。金融管理部门宣布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并延长“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政策适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湖北省加大“保交楼”重点项目督导服务;陕西省强化机制保障,多方筹措资金,做好“资金拼盘”……

提振住房消费是关键之举。降低利率、放松限购、补贴税费,各地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以来,已有100多个城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房地产行业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当前确实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态势,长期来看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压力加大、区域风险集中等问题,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长期积累的风险水落石出。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例如,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公布2022年年报:中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8%,四川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47%……

2022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现有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72%。10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处置化险压力依然较大。

持续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充分发挥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一系列举措标本兼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引起市场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

认识债务风险要放在财政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观察。今年以来,伴随经济稳健复苏,财政收入增幅回稳向上,一季度绝大多数省份实现收入正增长。

也要看到,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力度不减,地方财政运行仍将持续紧平衡趋势。

坚持长短结合,债务风险“防护网”正在完善:强化法定债务监管,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

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记者邹伟、韩洁、于佳欣、姜琳、陈炜伟、魏玉坤、李延霞)(完)

THE END
1.就业保卫战:1222万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与市场现状1222万应届毕业生,如同千军万马,踏上了今年的就业保卫战。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中,他们不仅要应对岗位竞争的激烈,还要面对招聘市场的荒诞性现实。如今,找工作的疯狂程度早已超出常人的想象。面试环节如九曲十八弯,一轮又一轮的筛选让求职者疲惫不堪。即便你是才华横溢的硕士,如果本科并非985或211名校,一些大厂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778220279933733&wfr=spider&for=pc
2.2024年11月TIOBE指数头条:Go语言正在TIOBE索引中崭露头角。多家权威在进入前10名已有一段时间后,它现在占据了第7位。这是围棋历史最高点。 Go在前10名中的独特之处在于,Go程序快速且易于部署,同时语言易于学习。例如,Python易于学习,但速度不快,由于对环境中各种版本库的依赖,大型Python程序的部署很脆弱。例如,与Rust(另一个争夺榜首的竞争者)相比,Go稍微慢一点,但Go程序更容易https://blog.csdn.net/weixin_69553582/article/details/125532836
3.2022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5篇1、20xx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xx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xx万,可预计20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xx万,而xx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https://www.yjbys.com/qiuzhizhinan/show-596460.html
4.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通用10篇)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向恶化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高成本时代”已然到来,再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强力推进,以及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直接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都对我国大学https://mip.wenshubang.com/daxue/488760.html
5.汽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通用7篇)我生长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沿海城市的就业状况较好,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多,而需求量多可对人才技能技术要求也很高。 职业分析小结: 我认为周边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危机感,只有更好的充实自己,才能在就业中取得相应的优势。 https://www.oh100.com/a/202212/5838617.html
6.文章总汇党管人才,其实质就是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优势,使党和政府、市场及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为人才的成长成就创造良好的环境,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扫清实际工作中的障碍,充分激发广大人才的使命意识和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https://www.rky.org.cn/1005/1007/1916/1922/index.html
7.中国开发者真实现状:不爱跳槽月薪集中在8K2020 年中国开发者群体整体现状、应用开发技术以及开发工具、平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你为什么想当程序员? 当提及这个话题时,有人称始于兴趣,有人无奈调侃还不是因为穷,也有人说,不是我选择了程序员,而是程序员选择了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纵观过去一年,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互联网潮https://www.36kr.com/p/1164571992032388.html
8.一图解读揭开中国就业之谜:我国面临大规模失业潮?现在的失业4、中国正在完善就业法律法规,为企业减负,维护就业者权益,增加公共就业岗位,就业的法律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 5、中国就业中介机构日益增多,就业信息服务逐渐便利,公平竞争氛围正在形成,一个有利于就业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当然,公布调查失业率是好事,但还远远不够!如何让就业更有尊严,更有品质,更有意义,让民众在就业http://m.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avITKm3GzPjzyEvLKeoh160709
9.江小涓:新中国对外开放70年——国情改革及全球化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确实已经是一个高开放度的国家;第二,我们要讲一讲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改革、开放并提,为什么开放的意义如此重大;第三,目前国际国内的环境到底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第四,如何确定新的开放趋势和战略。两个讲过去,两个讲未来。 https://www.iccs.tsinghua.edu.cn/announce_info/512.html
10.中国十大城市就业环境中国十大城市就业环境2015-05-12 来源:互联网 (1)北京 北京最大的产业是工业,其次是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 科学研究、房地产业、文化传媒等 (2)上海 政府对其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 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努力扩大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产 品与技术的https://m.xyxww.com.cn/content.jspx?contentId=11110
11.2024年,中国的就业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吗?那么就业怎么样?以前找工作要求的“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以1025万创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3565963/answer/3225604898
12.新时代背景下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doc摘要: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新时代以来最为激烈突出的问题,也是我国持续发展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以新时代为大背景,从就业环境和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并总结当前的就业环境及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参考麦克思研究院提供的相关就业数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反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03/6114041135010141.shtm
13.中国失业率4.1%,未来就业压力仍大考虑到就业属于经济增长的滞后指标,日后经济如果继续下行,企业的经营状况很可能对就业形成较大影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业形势未来到底怎么样,完全取决于经济未来的状况。“从现在的经济我们判断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工业生产很可能会从去库存化转向再库存化,而不是从去库存https://m.rc0817.com/News/show/id/5186
14.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与未来展望光明日报未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走势变化。目前来看,金融危机是一个周期性冲击,对2009年的城镇就业形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这种就业压力不仅来自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就业岗位减少,而且还来自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在不利外部环境下,城镇就业形势也面临着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有利因素。https://www.gmw.cn/01gmrb/2009-02/05/content_884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