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全省就业社保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请问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采取哪些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夏鲁青: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提到的,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六项主要量化指标中,就业占了两项,分别是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应当说,今年我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量上,城镇需要就业人员在200万人以上,农村还有30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结构上,“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存在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将强化一揽子就业优先政策,开展一系列就业专项行动,打好“两稳、两促、两提升”组合拳,确保圆满完成就业目标任务,保持就业大局稳定。
“两稳”:一是稳定企业岗位。落实失业保险“降”“返”“缓”政策,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降”就是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续实施一年;“返”就是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缓”就是按照国家要求,缓缴部分险种保险费。二是稳定重点群体。持续推进“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开展“就选山东”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和留鲁来鲁率“双提升”。创设40万个城乡公益性岗位,积极消纳城镇困难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健全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联动机制,开展常态化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两促”:一是促进灵活就业。落实省政府促进灵活就业20条,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项目,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行动,促进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二是促进创业创新。强化初创企业支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化、功能化、高质量创业平台载体。加大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力度,评选山东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办好第六届山东省创业大赛,推出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创业新模式、新经验。
“两提升”:一是提升技能培训质量。实施“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着眼黄河流域保护发展、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劳务品牌建设等,推出精准化培训措施。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一市一品牌”“一县一项目”建设,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增效。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能力培训,打造一批就业服务标杆机构。推进劳务品牌建设,支持各地推出一批劳务品牌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园区。健全重点企业常态化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开展“10+5+N”全国统一、山东特色、各地自选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营造“创业齐鲁·乐业山东”的良好氛围。
中新社记者:
山东是高校毕业生大省,今年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面对这一形势,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董廷杰: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重点群体,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稳就业、保就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人才兴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加大政策供给,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1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大众日报记者:
去年底,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方案》,提出大幅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今年全省工作动员大会,把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作为加强民生改善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请问,《行动方案》印发以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有哪些打算
张波: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城乡就业、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重大民生工程。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抓试点、抓部署、抓政策、抓调度,推动扩容提质行动蹄急步稳、落地见效。省政府行动《方案》印发以来,重点抓了六项工作:
一是探索试点先行。将齐河县作为全省试点,指导其制定试点方案,探索建立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体系,打造“齐享”公益性岗位品牌。后续,根据城乡规模、经济基础等不同类型,增加德州市德城区、庆云县作为试点,为全省推开,探索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区域范例。
二是全面部署启动。经省政府同意,以省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召开专题会议,对实施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作出全面动员部署,要求各地提高思想认识,压实工作责任,把好公益性岗位人员入口关、培训关、待遇关、使用关、出口关,确保好事办好。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将城乡公益性岗位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强资金统筹。去年12月份,根据各地岗位开发计划,下达16市、省财政直管县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专项支持公益性岗位开发。近期,省财政将再下达一批专项补助资金。今年预计全省将投入56亿元。
四是完善配套政策。会同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岗位设置类别、安置对象条件、岗位聘用程序、岗位待遇标准、资金管理要求、人员退出情形。印发《通知》,指导各市做好新老岗位和在岗人员衔接工作。
五是狠抓政策宣传。提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权威解读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方案》。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开设《乐业山东》访谈节目,对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进行全方位解读宣传,扩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政策知晓度。
六是加强培训指导。举办“周四在线”政策培训会,对全省16市、136个县(市、区)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解答各地在政策细化落实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梳理汇总各地反映问题,统一政策口径。
对这项工作,各市高度重视,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结合本地实际,精心制定细化具体方案,及时作出安排部署。东营市在省下达市岗位开发计划基础上,扩大开发规模,增加230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黄河滩区迁建村(社区)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问题。目前,各地岗位开发、人员上岗工作已全面启动。
下步,我们将咬定目标不放松,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分类指导,规范岗位管理,倾尽全力,狠抓落实,推动扩容提质行动提速、提质、提效,确保圆满完成今年40万个公益性岗位开发上岗任务,确保把好事办好、岗位用好。
一是全力抓调度促进度。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对扩容提质行动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级提速加力,推动扩容提质行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二是加紧搭平台建系统。开发设计全省统一的公益性岗位精准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岗位和人员“双实名”管理,加强数据比对,优化日常监管。三是精准出政策抓配套。近期将召开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东、中、西三个片区座谈会,听取基层意见建议,进一步细化政策规定、上岗流程、管理制度。制定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培训办法,采取项目制方式,组织全员上岗培训。围绕2022年岗位开发重点,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研究出台齐长城巡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管理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意见。四是着力建机制压责任。建立部门间议事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扩容提质行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动将扩容提质行动纳入对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纳入省级督查检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