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2024年春季学期第二期司局级干部进修班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一、当前农民工县内就业创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汤阴县为推动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部分问题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农民工在县内就业创业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多数县乡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体现为中高端人才“招工难”。如2023年汤阴县籍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659人,而截至当年底回到县内就业的仅有275人;另一方面,不少农民工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足或与市场需要不匹配,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体现为“就业难”。而当前影响汤阴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高技能人才紧缺,因而“招工难”问题更加突出,亟待破解。
(二)灵活就业比重大,存在工作稳定性不高、权益保障难等问题
汤阴县就业人员22万人,在县内就业的17万人中,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正规部门就业4.75万人,自主创业3.44万人,从事建筑、快递、外卖、保洁、家政等灵活就业3.96万人,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及养殖业、亦工亦农的群体共4.85万人,灵活就业等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占到全县就业人数的52%。非正规部门就业群体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就业不稳定,行业企业多为小微企业或家庭作坊,规模小、用工不规范,准入门槛较低,受行业行情影响也很大,很少有企业与就业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导致就业很不稳定;二是收入普遍较低,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要求不高,有的工资报酬达不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领不到加班费,拖欠、克扣工资等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三是劳动权益保障难,工作关系较为松散,且当前我国灵活就业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外,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的社会保险种类有限,可以自行缴纳的社会保险只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最需要的工伤保险却不能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灵活就业人员的自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也比较高,降低了他们的参保意愿。
(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各行业对人才和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调研了解到,汤阴县一方面没有专门的公办职业教育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育上存在短板,在引进外地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导致有些企业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不足;另一方面民办技能培训机构也仅有4所,涉及家政服务、网络维护、直播营销、艾灸技术等职业,不仅从业范围较窄,更与汤阴县以食品加工、医药产业、钢铁产业、枢纽经济、文旅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不能充分契合,难以为汤阴县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
(四)支持服务就业创业政策执行仍有不足
二、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县内就业创业的有关建议
(一)多措并举破解结构性失衡特别是高端人才紧缺问题
持续做强产业支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招引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实力强、就业吸引力大的产业企业,同时发展壮大本地主导产业,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岗位。加快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努力“引进来”,研究出台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的机制,整合优势资源,集成政策效应,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制定人力资源回流规划,优化本地产业布局,引导人才和熟练工返乡就业,带动当地产业升级,构建返乡就业和外出就业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走出去”,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在食品、制药等领域开展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使用平台,达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注重精准促进大龄农民工稳岗就业。进一步完善劳务体系建设,健全大龄农民工信息资料平台,加强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尊重大龄农民工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引导企业根据农民工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不得以年龄为由进行“一刀切”排斥,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加大灵活就业支持力度促进稳定充分就业
一是拓宽灵活就业渠道。鼓励个体经营发展,进一步支持扩大灵活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建筑装修、家政服务、保洁绿化等行业规模,丰富夜市经济、地摊经济、农村庙集、乡间旅游等就业形式。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壮大新型消费业态。二是优化灵活就业政策服务。发挥好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做好线上和线下就业对接服务,做到灵活就业无缝转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灵活就业审批手续。三是切实维护灵活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优化灵活就业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从实质从属性角度认定劳动关系。政府部门要根据新就业形态的特点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引导灵活用工企业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安全保障等事项,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劳动关系脱钩制度,允许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工伤保险,开发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险。鼓励灵活就业人员自愿参加社会保险,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社保补贴。探索实施社会保险弹性缴费制度,制定差异化缴费比率,让更多灵活就业人员愿意缴、缴得起。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四)切实推动就业创业支持服务政策落地见效
(调研组成员:刘磊、王宇飞、崔军、万一、陈庆亮、王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