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筑梦家庭成长计划是为有需要的救助家庭及个人提供家庭综合素质提升的服务项目,整合各界资源联动提升救助家庭生活质量和综合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向共同富裕发展。
1、专业服务理论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基础服务理念
①“扶志”:把贫困者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
②“筑梦”:通过“扶志”激励贫困者对梦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因筑梦产生的爱和快乐让贫困者发现和创造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3、服务策略
①加强“五社联动”机制运用,最大程度的增强社会救助参与力量。突出社区支持“搭平台”、社会组织互通“抓载体”,社工专业救助“强支撑”,社区志愿服务“为依托”,社会慈善资源参与“增成效”。
②建立“一户一档一计划”,为不同需求的家庭制定专属的家庭成长计划方案,向涉及服务对象的各级共享信息,避免为服务对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③建立稳定的救助帮扶机制,让救助目标对象家庭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有针对性的从兜底型(包括助困、助医、助学)和开发型(包括助就业、助创业)两大类五小类来帮助他们制定家庭成长计划,协助他们改善其生活现状,精准提升救助目标对象家庭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助力他们走上脱贫之路;
④建立造血系统,为持续救助提供后盾,形成助人-自助-助人的良好循环。
二、对象需求评估
社会救助的主要群体是民政的“9+1”对象,因此首先要对目标对象进行评估分析,要至少从社区、居民小组长、邻里及本人四个维度进行结构访谈。通过项目近三年的实践与积累。基本需求主要分为一下几大类。
(一)心理慰藉需求
残疾、低保人员长期呆在家中,部分困难人群一年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的精神状态欠佳,照顾陪伴的家人心理压力大,需要外界力量介入,通过日常陪伴、聊天、专业咨询等方式来缓解照顾者的精神压力,也给残疾、低保人员传递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
(二)生活帮扶需求
很多残疾、低保、高龄居民他们独自一人居住,外出十分不便,对于生活物资采购、家庭卫生打扫等有一定的需求。
(三)就医需求
(四)就业需求
三、介入手法(服务流程)
(一)基本操作流程
发现对象—评估对象—建立档案—匹配资源—制定计划—开展服务—持续跟进。
发现对象:通过收集数据、筛查数据、分类数据,确定救助对象名单;
评估对象:对既定的救助对象进行社区访谈初步了解,居民小组长结构了解,小区邻里访谈熟悉家庭结构、社群关系等,救助对象访谈深入了解;
建立档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建立详细个案档案,便于记录跟踪;细化了解推荐、筛选符合救助家庭提供家庭成长计划,每户制订一套符合其需求的家庭成长计划方案,即“一户一档一计划”;
匹配资源:通过“五社联动”机制,链接各方主体社会资源,通过个案工作、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使低保家庭自身能力得到释放,并获得外部互助力量支持,最终提升家庭综合能力。其中志愿服务形成结对服务,由固定志愿者及流动志愿者组成。结对志愿者分为小组服务,五名志愿者为一个服务小组,对应五个服务对象,服务小组组织架构分为组长统筹、财务、摄影、文案2人;
制定计划:根据资源配给以及需求,为每一位救助家庭制定“量体裁衣”服务计划;
开展服务:根据服务计划,有序开展服务。期间不断复盘总结。
四、服务预期成效
(一)服务对象的身心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社工与高校志愿者利用日常聊天、专业咨询等方式从心理关怀、情绪疏导、社会融入、内生动力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缓解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压力、缓解独居困难居民的孤独与寂寞,促使服务对象的身心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通过“社工+志愿者+爱心商家”联动服务模式,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防疫物资,链接政府、物业等资源解决房屋漏雨、天花板破损、水泥地面破损等问题,并购买生活用品、打扫卫生、义剪、整理妆容等,促使服务对象在生活质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服务对象的就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链接辖区就近药店、高校志愿者(中医药大学),为杜救助对象办理了购药优惠卡,为他们提供免费送药上门服务,并组织药店工作人员、中医药大学志愿者上门为有需求的困难居民提供义诊服务,促使服务对象在就医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升。
(四)服务对象的就业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目前针对有就业需求、能外出的残疾、困难人员,为他们链接激光雕刻、公益集市摆摊、推车员、保管员、保洁员等工作,针对不能外出的,有居家就业需要的残疾、困难人员,社工也为他们链接其他工作,如居家种植蘑菇在龚某民、王某伟做示范。目前两户菌菇长势良好,收获颇多。菌菇已采摘多次,有的拿去送给癌症患者,有的送给辖区空巢老人及残疾低保困难居民,还有的送给小区门卫等。种植菌菇简单易操作,不仅增加了服务对象的收入,还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使其生活充实有意义!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也为辖区空巢独居老人、残疾低保困难家庭送去了温暖。后期将会在其他残疾低保困难家庭做推广,帮助更多有需求的家庭实现就业梦想!
(五)项目提炼出“社工+志愿者+爱心商家+社会组织”联动服务模式
社工链接志愿服务资源,即高校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爱心商家(药店、超市、理发店)、其他社会组织,一起参与项目服务,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独居)家庭提供更精准、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其能力提升,使其最终能自己解决问题,尽自己最大努力回归到社会正常生活。
(六)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服务中,社工将社区、居民、志愿者、服务对象、爱心商家联系到一起,拉近了社工与社区、居民、志愿者、服务对象、爱心商家之间的距离,促使社区、志愿服务良性循环发展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五、经验总结与反思
(一)经验总结
1、优势
(1)数据收集·建立关系
项目采用了一套完整的个性化服务套表,档案资料规范、详细,信息资料收集、存档工作初显成效,为社区/机构建立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前期信息基础。
(2)不忘初心·助人自助
虽然由于前期社工对部分服务对象的需求不熟悉和服务对象对社工的不信任,导致有些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前期走访的时候未表达出来;还有个别服务对象不愿改变现状,内生动力不足,积极为他推荐工作自己却不想去,项目组织的公益集市嫌工资低也不愿参与。
但经过社工长期用心服务,通过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上门义诊活动、生活帮扶活动、陪伴就医活动和链接爱心商家为服务对象提供优惠药品活动、创就业帮扶等,虽小但做到服务对象心坎上的落地式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做好了心理建设,成功地鼓励他们迈出了就业工作的第一步,显出社工服务性工作开展的成效。
(3)不忘初心·坚持实践
在具体的服务工作中,社工坚持“不忘初心坚持实践”理念,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用心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使个案服务这样“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分析案主的需求与问题、跟进帮助提升其能力,及至解决其本身问题”的工作收到了不小的成效,帮助服务对象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残疾、低保等弱势群体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改善了他/她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了他/她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4)换位思考·链接资源
在开展链接资源工作时,社工运用专业的工作手法和技巧,提前了解所需要链接资源的特征和需求,通过换位思考的心态,向他/她们介绍自己的身份,与其进行沟通,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最终使他/她们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圆满完成了资源链接的工作,为服务对象建立了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
(5)取得信任·签订协议
在开展与志愿者(尤其是个人)签订协议的工作时,社工并不是遵循死板的规定“一定要签订正式协议”,而是采取“先口头协议,留下联系方式,待进一步取得信任后再签订协议”的灵活方式,使链接志愿者工作得到有效地进行,为服务工作链接到了丰富、大量的志愿者资源。如:
①充满爱心的理发志愿者(非常愿意帮助残疾困难人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他主动与服务对象交谈、倾听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理发需求,只为能够提供更精心的服务);
②充满热心的高校志愿者(他/她们非常热心:通过陪伴、倾听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慰藉、生活帮扶、就医等精准服务);
③用心坚持的独立志愿者(我们现在已拥有两批可以自主上门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爱心志愿者——天使印象摄影公司爱心商家和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高校志愿者)。
④专业可靠的高校志愿者(他/她们可以长期提供义诊服务,非常热心地陪伴、倾听、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精准的义诊服务,切实将助残助困帮扶活动落到实处,解决残疾、独居、低保困难人群就医不便的问题,解答他们日常用药疑问,宣传健康养生及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健康科普宣教)。
(6)应对环境变化·确保提供持续服务
为顺利解决七八月暑假期间很多高校志愿者因放假回家不能参与到项目服务中来的问题,项目负责社工凭借专业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通过扩大资源链接范围、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的思路,链接到社区小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和暑假留校的高校志愿者,使得我们的服务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依然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定期、保质保量的、精准化服务,使项目工作顺利进行。
(7)落地服务·大受好评
在项目的中后期阶段,社工链接各类志愿者资源如高校大学生、爱心商家、居民志愿者、小区小志愿者等,采取大力开展探访活动(包括入户探访和电访)和邀请服务对象参加集体活动的服务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落地式、贴心的服务,受到了他/她们的一致好评!
探访(包括入户探访和电访)服务对象:为其提供陪伴、倾听、安慰、心理疏导与关怀等心理慰藉服务;为其提供打扫卫生、倒垃圾、洗碗、带其出门透气、帮忙领取“残疾证”、协助就医、入户理发、赠送:口罩、洗碗巾、钢丝球、拖鞋、社区联络卡等等生活帮扶服务;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测量血压、血糖、健康咨询、艾灸健康养生等入户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等等,如此众多的落地式服务,解决了他/她们现实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使其享受到了被爱、被接纳、被关心的最好的心里服务。
邀请服务对象参加集体活动的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为辖区残疾、低保、空巢独居老人等有需求的弱势群体提供结对帮扶,展现志愿者风采;活动从他/她们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集体活动,不但丰富了他/她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帮助他/她们走出了家门、融入社会,使他/她们有更多机会展示自我。